APP下载

采撷江海文化 扎根小学课堂

2020-12-17江苏省海门市第一实验小学

小学时代 2020年22期
关键词:江海扎染陶艺

江苏省海门市第一实验小学 倪 丹

“江之窗兮,海之门。开于长江之口,锁于黄海之喉;东连吕四之港,西接崇川之城……”一首《海门赋》抒写了海门千年的沧海桑田,曾任海门县令的王安石在《狼山观海》中气势磅礴地写到“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江海文化在这块土地成陆、演进过程中,依江靠海的特殊地理位置逐渐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江海文化。只是现在的小学生更熟悉现代科技,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清末状元张謇、现代诗人卞之琳等江海的名片,对现在的小学生来说已经遥远。江海儿女筚路蓝缕,奋力前行,美术教师应立足课堂,放眼地方文化,充分采撷养育我们的文化营养,有蓝印花布、板鹞风筝、百年沈绣等工艺美术,也有东灶港临海港口,盛产鱼虾蟹贝。这些劳动人民留下的璀璨文明,浸染了我们祖祖辈辈的辛劳与智慧,记录着本土文化的发生、发展。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强调感情因素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并将感情因素贯穿在文学创作和教育评论中。美术教师利用课堂、社团等教学平台把江海文化带进校园,我们的教育扎根其生长的土壤,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泥与水熔炼江风海韵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用陶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愿望。沧海桑田间陶器始终在中华文明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仰韶文化中彩陶的各种器样,鱼纹、水波纹、几何纹等各种图案古朴雅致,而且图案的位置也很有讲究,盆内、陶罐的边缘、陶罐的肚子等图案设计充分考虑人欣赏的角度。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把陶器的实用和美观完美融合,千年的时光流转,中国人把泥土与清水凝合,釉料与烈火升华,流淌出一首唯美与坚强的赞歌。

曾经的小学生会约上几个小伙伴玩泥巴,捏一个你,捏一个我,可是现在的孩子在课业之余,更多的是埋头看电子产品。教师为何不激发一下他们的童真?我校的陶艺社团是孩子们的一方快乐小天地,拍、捏、盘、塑等手法,孩子们熟练掌握。每学期学校会开展陶艺大赛,去年九月我校开展了以“江风海韵”为主题的陶艺制作大赛。海门有丰富的海产资源,盛产龙虾、海螺、贝壳、螃蟹、鱼类等,孩子们在参加比赛时很自然地会“移情”,他们会很自然仔细地观察这些事物,陶醉在陶艺的世界里,龙虾的触须、眼睛,每一个部位都会反复琢磨,只为了表现得活灵活现。当他们全情投入的陶艺作品经过上釉、烧制呈现出瑰丽色彩,脸上的笑容何其的灿烂、自信。

所有的审美都存在于生活中,教师要引导孩子去发现,对一些优秀作品进行内化。学习陶艺技能是基础,但不是机械的临摹,在和泥土的对话中感受我们江海文化的魅力,将内心世界投射到客观物象上,各种形象转变为情感符号,孩子们也获得表达的自由。

二、水墨丹青晕染江海文化

1.凤舞千年 余东古镇

现在的儿童更喜欢鲜艳亮丽的色彩,对自家斑驳的墙面不会有任何兴趣,教师借助地方文化载体,让学生在历史文化的厚度上去识读,唤醒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知。海门有个千年古镇——余东凤城,在这里,学生穿过百年古镇门牌,走在2146块铺成的石板街上,老人的京剧声在白墙青瓦间袅袅绕绕;在这里,有唐朝尉迟恭之后尉迟宝庆建的城墙,有明朝武进士的故居,有百年茶楼;在这里,轻叩老门,是居住的老人对古镇历史的回忆。教师借助中国水墨表现古镇的风韵。教学中,知识要有联接性,国画学习不仅是一棵树、一处房屋的水墨表现,更多的是在水墨情趣中感受地方文化,把对文化的热爱和尊重融入生活,融入血液。

2.水墨润童心

孩子们在解读余东古镇的基础上,再去看斑驳的白墙和影影绰绰的光影,多了份情感的融入。很高兴,看到孩子们在明朝嘉靖年间的泰安桥上轻轻抚摸,在百年老树前仔细端详。对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并非天生,要融入教育的力量。国画社团里,孩子们拍摄了很多古镇的照片,宣纸上,毛笔轻轻行走勾勒城门的飞檐,了解飞檐的造型,飞檐上尊兽的寓意。面对古老的民居建筑,狼毫轻轻蘸上干湿浓淡的墨在宣纸上晕染江海民居的地域特色,城墙的深沉古雅,虚实、疏密的皴擦白墙的斑驳和光影。当然,孩子的国画充满童趣,有很多自己的感受。有学生画了在院落里玩耍的孩童场景,他说:“置身于百年古镇里感觉自己穿越了,可以和曾经的武状元、将军对话。”美术的核心素养中强调了文化理解,美术的图像识别、美术表现等都是对文化的理解和情怀。或许多年后,孩子们并不记得水墨的技法,但不会忘记余东有个千年古镇。就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像一朵花的五瓣,一个都不能缺。”

三、靛蓝扎染传承江海文明

1.静听江风一抹蓝

蓝印花布是南通工艺美术的一张名片,需要经过制版、刻板、刷浆、印染、刮浆等多道工序。儿童的心是好奇的、好游戏的,也是好成功的。对于儿童而言,艺术学习过程应是美的享乐。靛蓝扎染与蓝印花布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很好地融合了技能性与趣味性,可操作性也比较强。我校扎染社团的孩子们尝试靛蓝扎染,一抹蓝色是色彩中最纯净的颜色,犹如春水没过溪石的蓝,犹如深夜里月光的蓝。

2.一布一线释放儿童天性

一缸染料,几方棉麻布料、丝巾,借助线、绳、皮筋、小木棒等对织物进行扎、缝、缚、夹等多种方法捆扎,一层层像手风琴叠在一起,一个角一个角地缝合,揪起一个点或多个点进行捆扎,中心揪起一个角旋转……太多太多有序的、无序的捆扎,再放在调制好的染料里浸染20~30分钟,慢慢打开一抹淡雅的蓝飘动在校园,同学惊喜地想象着自己的作品,你看,我的丝帕像盛开的花卉,我的像爬山的行人,我的像奔跑的小鹿……孩子们欢呼雀跃地欣赏自己的作品。艺术成果的展现直接提高了学生的成就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心理内驱力,“怎么扎花纹更漂亮?丝巾怎么更好上色?怎么可以染出渐变色?”学生提出各种问题。靛蓝扎染的美诱惑着孩子们,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心理满足他们的愿望,让他们先自己查阅资料,再进行探讨,丰富知识的同时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性学习总是比填鸭式学习更有效果,渐渐地,师生们摸索出了往水里加盐,染色的过程中不停地搅拌可以使染色更均匀,渐变色可以通过吊染等方式。千变万化的捆扎方式可以总结为:折叠夹染法、斜向打结法、穿缝撮扎法。儿童是喜欢美术的,但有些时候绘画中造型等要求禁锢了他们的创作欲望。靛蓝扎染这项传统的工艺美术在一布一线一世界中,让孩子们感受到美术的好玩,在创作中传承江海文化。

艺术教育的要谛就是使儿童的艺术心得到适宜的发展,养成美的情感,成为身体的一部分。江海文化是历史的积淀,优秀的工艺美术不应该沉睡在历史的典籍里,美术教师应充分采撷江海文化中的精髓,结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扎根小学课堂,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增强文化自信,因为他们既是江海文化的传承者,又是创新者。

猜你喜欢

江海扎染陶艺
邂逅扎染 布里生花——从古法扎染师到新阶层守艺人
积跬步以致千里 积小流以成江海
Red tourism sees boom
神奇的扎染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疯狂”的陶艺
明确关系式
反春色彩 方巾扎染DIY
当代陶艺
陈烈汉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