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思政课改革与实践探索*
——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0-12-17仝艳丽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仝艳丽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9 年3 月,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改革创新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统筹各方育人资源,协同各种育人力量,形成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最终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一 思政课改革的背景与意义
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16 年底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在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一年后,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2019 年3 月,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8 月,中央发布《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就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出具体实施意见。思政课改革意义重大,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是解决思政教育困境的迫切需要。
(一)思政课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多元文化相互碰撞,各种意识形态相互交锋,对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和价值选择产生不良影响。如何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如何树立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实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而办好思政课是重中之重。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与时俱进、适时变革,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做好固本铸魂工程。
(二)思政课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立德是立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爱国爱人民之大德,树人是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之时代新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课是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通过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3]。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必须在改进中加强。
(三)思政课改革是破解思政教育困境的迫切需要
尽管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各高校也采取了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实,但是目前思政课仍然存在授课方式方法陈旧、实践教学不足、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等问题。同时,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思政教育仍存在“孤岛”现象。这些严重影响了思政课的育人效果,必须加快推进思政课改革,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协同各方力量形成育人合力,充分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主阵地的作用。
二 探索思政课改革创新,落实三全育人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认真贯彻国家决策部署,扎实推进思政课建设与改革创新,进行了一系列有效的实践探索,夯实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基础。
(一)严守教学主阵地,构建“项目渗透·案例体验·平台互动”主体性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针对学生成长规律和学习生活特点,成功探索出思政课“项目渗透·案例体验·平台互动”主体性教学模式。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改革中,以“项目为抓手,任务为驱动”,精心设计项目任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其中,通过完成项目任务,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消化理解。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改革中,以“案例为载体,任务为驱动”,精心选取案例故事,通过在特定的情景中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借助学校“商院e 学堂”和超星“学习通”网络平台,将网络教学贯穿于课前自学、课堂教学、课后实践拓展及评价阶段。“项目渗透·案例体验·平台互动”主体性教学模式以项目渗透和案例体验为依托,通过线上线下互动,让学生通过实践去思考、交流和探究,在案例中体验、感受和领悟[4],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极大地提高了思政课的实效性。2017 年,“高职思政课‘项目渗透·案例体验·平台互动’主体性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9 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获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
(二)积极探索“第二课堂”,创建思政教育品牌“彩虹堂”
学校在全省高职院校中率先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建了思政教育创新品牌“彩虹堂”。“彩虹堂”通过舞台讲演、经典品读、现场访谈、情景重现、师生互动等形式,围绕国情党史民生、国内国际形势、时事热点等,以共同讲演的方式为学生传递新思想、新理念。“彩虹堂”以舞台演讲为起点,以专题沙龙、网络推送、线上互动等为延伸,构建了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多元融合的全新的思政教育模式,思政课程“活”了起来。目前“彩虹堂”已经成功举办五期,受到越来越多校内外的关注,先后受到了《中国教育报》《无锡教育》《无锡日报》等主流媒体的报道,产生了较广泛的社会影响。与无锡市总工会、无锡市读书协会形成协作共建关系,被无锡市总工会选拔作为主讲课程,从2019 年8 月起走进企业开展“新时代新思想新宣讲——无锡市职工思想引领新实践”活动,极大提高了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彩虹堂’——立体式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实践”获无锡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彩虹堂——‘四新四全’特色思政育人项目”入选2019 年无锡市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创新项目,青年学习社荣获“无锡市示范型青年学习社”称号。
(三)搞活第三课堂,扎实推进实践教学工作
学校在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同时,扎实推进实践教学工作,搞活第三课堂。建立完善实践育人工作机制,制定专门文件,将实践教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将理论培养与挂职实践、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出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政治理论功底深厚、创新创业能力强的优秀青年学员。创新“微公益”机制,深化“社区接力计划”,培育并持续推进多个公益服务品牌活动,多次承担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工作。推进社会实践项目与社会需求对接,年均组织约700 个实践团队走出校园奔赴各地开展实践活动。在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千校千项”成果遴选及“镜头中的三下乡”活动评选中,2018 年、2019 年连续两年各有八个项目(个人)入选优秀成果名单,入选数量处于江苏省高校前列。
(四)同向同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学校立足实际,打破思政课、通识课和专业课的学科壁垒,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出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意见,全面推进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召开“课程思政”研讨会,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三个问题思考“课程思政”建设问题。2019 年,学校教务处牵头、马克思主义学院配合,启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项目申报工作,最终立项30项试点项目。通过此项工作的启动,全校教师积极行动起来,认真思考探索“课程思政”,深入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育人元素,把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家国情怀等融入专业教学中,实现人人育人。各专业认真修订完善课程教学大纲,优化课程设置,充分发挥专业课程、公共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时时育人、处处育人。
三 推进思政课改革迈上新台阶的路径探析
思政课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为此,结合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现状,总结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实践经验,以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等五个方面分析,探索推动思政课改革迈上新台阶的路径。
(一)因时而进,更新教学内容
全球化发展和互联网普及使信息即时、迅速传播,学生能够轻松获取各类信息和知识。思政课教学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把反应时代特征的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实践经验带入课堂,聚焦社会热点、难点、痛点问题,关注学生思想矛盾点、学习生活困惑点,答疑解惑,引发情感共鸣。同时要加强教材开发与建设,及时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在注重教材政治性和科学性的同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提升教材的时代性和可读性。除此之外,各高校还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创新形式,编写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与统编教材相互补充,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关注度和亲近感。
(二)因势而新,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传统的思政课堂教学,教师占绝对主导地位,单向地、填鸭式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随着社会发展,信息技术普及,新时代的大学生信息灵通、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另外“00 后”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个性鲜明,自我主张意识较强,这些对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产生了巨大冲击,教师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习近平提出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在课堂教学这幕戏中,教师是“导演”,负责严谨科学地设计教学,并巧妙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学生是“主角”,负责沉浸其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问、思考、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演活”课堂。同时,教师要提高信息化素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思政课传统教学优势与新媒体高度融合,用好互联网,用好网络教学平台,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授课,提高学生的到课率与抬头率。
(三)多方协同,推进实践教学开展
加强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实践促进理论的发展。思政课传授的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完整系统的科学理论,具有深奥的理论性。同时,这些理论在革命实践中形成,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脱离实践,纯粹的理论灌输,只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积极性。因此,思政课程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首先要协同各方力量,搭建实践平台,推进实践教学建设。将实践教学纳入思政课教学计划,完善实践教学机制,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内容、实施方式及考核方式等。其次要协同学校团委、学工处等部门,依托学生社团,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和志愿活动,让学生到改革开放的第一线去,多读“国情”书、“基层”书、“群众”书[6],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的理解。同时要充分利用校外各类红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资源,厚植爱国情怀,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增强“四个自信”。另外要加强校企合作,推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充分利用虚拟仿真等现代技术,拓展实践平台。
(四)抓住关键,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教师队伍。首先要提高思政教师的政治素养。思政教师必须拥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努力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其次,提高思政教师的业务能力。信息化时代,各种新知识不断涌现,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与学的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学校要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做好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再次,提高思政教师的育人水平。思政教师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充分理解学生需求,学会通过深入、生动的教育方式,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在实践-改进-实践中,提高育人水平。最后,完善思政教师评价激励机制。改革现有的职称评聘制度,对思政教师单列标准,提高占比。加大对思政教师的倾斜支持力度,增强思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让教有所获、劳有所得,形成爱教、乐教、荣教的良好氛围。
(五)三全育人,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加强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7]。思政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充分发挥其显性教育的关键作用。充分利用思政课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用科学的理论培养学生,用最新的理论成果武装学生头脑,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除此之外,要充分发挥其他课程和其他部门的隐性教育功能。一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挖掘其他各类课程蕴含的育人元素,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和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协同发力,达到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之目的。二要创建文明校园,充分挖掘校园育人资源,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活,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其他各部门要根据各自岗位职责,完善工作机制,尽职履职,以良好的工作模式和行为影响学生。另外家庭和社会也要承担起相应的育人功能,与学校形成育人合力,构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多方联动的育人格局,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