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吉林省村镇银行助力精准扶贫
2020-12-16侯亚军
[摘要]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9年数据来看,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继续大幅减少,贫困发生率显著下降,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吉林省已经成为贫困发生率在0.5%~1%的省份之一,可见,全省的扶贫工作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在此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仅从农村金融发展助力精准扶贫,来探讨村镇银行如何可以利用普惠金融,助力吉林省的精準扶贫,为2020年如期实现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村镇银行;精准扶贫;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普惠金融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A
吉林省的农村金融面临的问题既简单又复杂,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简单的是有足够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复杂的又在于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很难对接。比如村镇银行市场定位有非农化偏移倾向,使得对于农民合意贷款增量与扶贫发展资金需求的矛盾等等问题的发生。
1 吉林省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吉林省是国家第一批设立村镇银行的省份,起步是比较早的,但是发展到今天,在省内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的村镇银行对于农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并没有起到有效的支持作用。从目前省内绝大数的村镇银行网点布局来看,设立区域多是选择了以经济发展较好的市县为主,比如在长春地区设立的分支机构就有几十家。作为省会城市,村镇银行进行布局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资金来源,可以理解。但是从种种迹象,发现村镇银行的贷款未能真正实现流向省内有金融需求的“三农”。由此可见,村镇银行虽然在吉林省起步较早,但是对于全省的农村经济的发展,尚没有发挥出全部的效益。
2 村镇银行定位不准,业务经营缺乏创新性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银监发[2007]5号)(以下简称《规定》)中对村镇银行提出了明确定义: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上述的规定中,已然可以确定对于村镇银行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定位,村镇银行应该深深的扎根于农村地区,而现在吉林省的很多村镇银行为了获取更多的资金来源进入了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区,与其他大中型商业银行进行竞争。但事实上,它们的日子并不好过,吉林省的金融消费者金融观念比较保守,只信任“四大行”和吉林银行,村镇银行的业务经营没有创新性,消费者信任度较低,甚至会产生怀疑,吸储反而更难。另外,村镇银行对于农户和农业企业的金融困难掌握也不是很全面,也没有办法通过掌握他们的征信情况、企业的经营情况来分析它们的贷款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信贷配给的合理性,间接提高了信贷服务的门槛,从而降低了农村金融服务对农户和农业企业的吸引力,使得资金贷放的渠道也不是很畅通。
2 吉林省村镇银行助力精准扶贫的必要性
2.1 从资金的角度来看,村镇银行和精准扶贫是互利互惠
精准帮扶资金来源包括专项扶贫资金、行业扶贫资金、社会帮扶资金(资源)、驻村工作队和驻村干部动员筹集的帮扶资金,这些资金存在着一个共性,就是依靠某种力量动员而来的,在使用过程中往往非常不稳定,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在资金的持续使用方面会出现中断的情况,还会出现在资金使用过程中由于缺少相应的监管的情况,在扶贫的过程和配置中会出现一些问题,有时并未能将资金使用到位,实现真正的精准扶贫。
村镇银行是专业的金融机构,对于融资和投资都有着专业的制度和标准,在项目资金的审批和使用过程中,有着标准的流程和监督管理,可以作为扶贫过程中的持续资金来源,对于村镇银行来说也会为其拓宽其投融资渠道,并且会提高它的声誉。
2.2 从供需的角度来看,精准扶贫可以有效推进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应的就应该是农村金融需求侧的变化。在扶贫过程中,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资金的问题,政府能给予的多数都是政策性的支持,政策性的支持只能是对于项目的助力作用,并不能真正推动项目的实施。而村镇银行一般提供的信贷服务只局限于适合农业生产的季节、只针对于农业生产的必要生产资料、只进行片面信息收集及粗放的分析决策,已经很难适应目前新农村背景下,农村涵盖生产和生活的金融需求新形势。农村金融的需求方发生了改变,作为农村金融供给方的主力——村镇银行需要改变原来的固有思维模式,将现在农村的金融需求由单一的生产需求或消费需求转变为生产+消费的金融需求,或是真正的将格莱珉银行的理念和模式运用到贫困农民身上,还可以借鉴其他兄弟省份的成功经验,比如山东省推行的粮食补贴质押贷款以财政直补为担保、甘肃省推行的农机设备按揭贷款采用“银企保”模式等等,村镇银行利用自身的优势和金融媒介的作用,创新思维推动吉林省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会为精准扶贫添上一把旺柴。
2.3 从乡村振兴的角度来看,精准扶贫是普惠金融推进的核心任务之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简称《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孟加拉乡村银行总裁尤纳斯说: “信贷权是人权。”经济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有获得金融服务机会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人有机会参与经济的发展,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在普惠金融的架构体系中,所面对的客户是贫困和低收入客户,他们恰恰是这一金融体系的中心。我国村镇银行的设立其实是受格莱珉银行的启发,要解决一定的农村金融问题而设立的,现在看来更是为了实现普惠金融而设立的。面对落后地区的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他们仍然保持传统小农生产模式,甚至在一段时间内还会保持,他们更加需要普惠金融的支持,他们对于金融需求的特点是小额,且分散的。村镇银行应该进行实地调研,依托国家对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设计适合这种规模小,分散性的信贷产品,真正为精准扶贫提供助力。
同时,也可以通过精准扶贫的宣传,逐步改变农民对于村镇银行的认知,通过缩短业务时间,提升业务质量,扩大自己的知名度,解决自己现在生存发展的不利局面,是村镇银行可以与其他类型的商业银行差异化发展,也同时实现自己普惠金融的责任。
3 吉林省村镇银行助力精准扶贫的建议
3.1 做好金融知識扶贫工作
从业内人士对于吉林省前几年的金融精准扶贫的文献中,看到农民对于利用金融工具进行融资的认可度不高,这也是村镇银行在农村很难开展工作的一个主要原因,他们更愿意使用政府的资金,但政府资金的支持只能解决一时,解决不了永远的问题,所以,扶贫是要把“输血”变成“造血”才能达到目标。另外,扶贫资金的跟踪指导有些时候又跟不上,造成了很大的浪费。扶贫不但要扶“志”,还要扶“智”。所以,希望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情况,采取不同方式的金融精准扶贫政策的宣传,加大贫困地区金融知识宣传和政策普及结合贫困地区特点,采取多种方式宣传信贷方面金融精准扶贫政策,让扶贫对象了解金融扶贫好处。通过金融知识的扶贫,改变农民对于金融认知,村镇银行可以拓宽融资渠道,改善原来对于扶贫贷款管理成本高,粗放式管理导致的一些问题,使其经营管理扎根“三农”,并且可以重新焕发生机。使村镇银行这个农村金融的造血主动脉也可以实现它的造血功能,真正实现扶贫的目的。
3.2 做好精准的农村金融市场定位
村镇银行从银行的角度来很评价“三农”信贷,属于小规模、高风险的信贷类型,自然不愿意发放这类的贷款。另外,村镇银行由于没有办法很好的评估“三农”项目的征信情况,也不能很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贷款需求,这种信息渠道的不畅通导致村镇银行不得不对贷款筛选持过分审慎的态度,从而提高了村镇银行的信贷门槛,也使得“三农”出现了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村镇银行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其市场定位也就了有非农化偏移倾向,减少农村地区的网点覆盖,转战到经济稍好的县市地区。
因此,村镇银行应该借着精准扶贫的东风,对于“三农”有着新的认识,创建具有特色的新型金融产品、提供特色化服务,重新进行新的市场定位。坚持普惠金融的初心逐步增加贫困地区服务网点投放,尤其是在一些地区可以建立金融助农服务站帮助农民解决一些金融需求。同时,依托中国人民银行对于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和措施,积极参与到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丰富农村金融市场环境,鼓励融资多样化以满足贫困户资金需求。积极发挥村镇银行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3 加强村镇银行的风控管理
从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来看,村镇银行服务于“三农”、小微等长尾客群,此类客群普遍特点是规模较小、主体抗风险能力弱;一旦出现经营困难,可能无力偿还银行债务,增加村镇银行运行的风险。而村镇银行本身体量偏小,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风控技术和风控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防控风险的经验。
因此,村镇银行要想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应时刻关注可能出现的风险,提高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对内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构,加强员工业务规范培训,提高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降低人员管理风险。配合政府及监管机构,进行外部监管,针对村镇银行的特殊情况还要创新监管方式,不能“管死”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吉林省村镇银行在风控方面能够进行有效的监管,可以更好地推进吉林省村镇银行的有序发展,才能够不断推进普惠金融之路。
3.4 提高村镇银行的金融服务效益
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依靠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线上线下一体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不断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建立和完善兼具商业性与政策性、资本充足、服务完善、操作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使村镇银行可以成为农民闲散的小额资金的“资金池”,又能够最大程度满足农民的生产性和生活性贷款需求。另外,可以加强与第三方电商的合作,实行线上整合资金和信贷项目,线下开发客户,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的效用,将农村资因地制宜提升对“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水平,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覆盖率和满意度,从而降低村镇银行的运营成本,提升村镇银行的金融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朱珊瑚,包钱程,汪雅露.精准扶贫的资金筹措问题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7 (09).
[2]邹伟.金融助力精准扶贫攻坚现状与发展路径一一基于对吉林省金融扶贫情况的调研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8 (07).
[3]张雷,田铭禹吉林省村镇银行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7 (23).
[4]陈轶丽乡村振兴金融需求多元化与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J].农村金融研究,2019 (11).
[5]许恩旗,傅佳佳,赵苏南,等,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一一基于福建省数据的实证分析[J].金融经济,2019 (16).
[作者简介]侯亚军(1982-),女,山东汶上县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金融管理、农村金融、创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