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痉挛肌治疗仪联合中医康复干预在脑卒中后康复期患者中的应用

2020-12-16王轶峰黄舟江树

医疗装备 2020年21期
关键词:肌张力治疗仪患侧

王轶峰,黄舟,江树

江西省高安市人民医院 1 康复科,2 脑外科 (江西高安 330800)

脑卒中属脑血管病变,多为突发起病,具有较高的致残及致死风险,是目前临床诊疗中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脑卒中后康复期患者发生患侧肢体肌肉痉挛的风险较高,主要表现为姿势异常、运动障碍,并伴有痉挛性疼痛等症状,对预后造成不利影响[2],同时肢体痉挛的发生还会增加康复费用,延长康复期,因此,如何有效促进脑卒中后康复期患者的痉挛恢复以协同康复治疗工作的开展成了现阶段临床干预中关注的热点内容。本研究旨在分析痉挛肌治疗仪联合中医康复干预在脑卒中后康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78例脑卒中后康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57~81岁,平均(67.93±2.39)岁。对照组男22例,女17例;年龄59~82岁,平均(68.62±2.5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脑卒中相关诊断标准[3]并确诊;首次发病;我院为发病后的首诊医院;病例资料完整;合并偏瘫及肢体痉挛。排除标准:治疗配合度差或无法耐受;合并严重脏器功能不全;发病前即肢体残疾或畸形;发病前无生活自理能力;精神状态异常。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干预:对患肢进行良肢位摆放,康复医师指导患者开展被动运动、主动运动等康复训练,同时结合患者康复情况协助其开展站立训练、行走训练及作业训练提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在每次康复干预工作结束后,协助患者采取适宜体位,以仰卧、健侧及患侧卧位交替为主,摆放肢体,使其处于抗痉挛状态,并定时调整;在此基础上,开展对症用药干预,做好定期查房与病情监测工作。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低频脉冲痉挛肌治疗仪[四川科仪诚科技有限公司,型号:XY-K-JLJ-3A,批准文号:豫食药监械(准)字2012第2260165号]联合中医康复干预,具体如下。(1)痉挛肌治疗仪干预:将治疗仪A 路两个电极片分别贴于患者患侧肢体痉挛肌的肌腱处,B 路的两个电极片分别贴于患侧肢体的痉挛肌与拮抗肌上,治疗过程中电流强度需依据患者耐受程度进行个体化调整,以诱发肉眼可见的肌肉明显收缩为宜,1 h/次,1次/d。(2)中医康复干预:a.腧穴按压,利用穴位按摩棒,对患侧肢体的外关、足三里、手三里、环跳、后溪、金门、申脉、肩峰等腧穴进行按压刺激,各腧穴按压1~2 min;b.中药外敷,采用我院自拟的中药方剂,组方为芒硝45 g,生姜30 g,大黄、透骨草、艾叶、鸡血藤、伸筋草、怀牛膝、泽兰各15 g,桂枝、麻黄、制草乌、制川乌、海桐皮各8 g,肉桂3 g,上述组方为1剂,取1剂加入500 ml 左右的清水大火煮沸后小火熬煮10 min 左右,将药液冷却至50 ℃左右进行中药药液热敷,康复医师协助患者于理疗床上取平卧位,充分暴露患侧肢体,在患肢下垫一中单,并在患肢即将热敷部位的皮肤上涂抹凡士林,用一次性纱布浸湿药液后稍稍拧干,至不滴水为宜,于患肢湿敷,间隔2~3 min 重复浸湿药液后湿敷,单次湿敷时间控制在15~20 min,1次/d。

两组均干预3个月。

1.3 临床评价

(1)在康复干预前及康复干预后,采用临床痉挛指数(clinic spastcity index,CSI)量表从阵挛、肌张力及腱反射三方面评定痉挛情况,分值0~16分,其中≤9分为轻度,10~12分为中度,≥13分为重度。(2)采用下肢简化Fugl-Meyer 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分值0~66分,评分越高表示运动功能恢复越好。(3)采用改良Ashworth 肌张力分级量表评估肌张力,分为0、1、1+、2、3、4 6个等级,等级越高表示肌张力水平越高,康复干预后肌张力水平降低至0~1级为显效,降低至1+~2级为有效,否则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4]。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康复干预前后CSI 评分及FMA 评分比较

康复干预前,两组CSI 评分及FMA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干预后,两组CSI 评分均降低,FMA 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康复干预前后CSI 及FMA 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康复干预前后CSI 及FMA 评分比较(分,±s)

注:与同组康复干预前比较,aP<0.05;CSI 为临床痉挛指数,FMA 为Fugl-Meyer 评定量表

组别 例数 康复干预前 康复干预后CSI FMA CSI FMA观察组 39 13.82±0.84 18.74±4.27 6.02±0.45a 56.81±1.24a对照组 39 13.64±0.91 19.36±4.82 8.24±0.64a 49.72±2.30a t 0.138 0.204 4.271 5.582 P>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康复干预后肌张力恢复效果比较

康复干预后,观察组肌张力恢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康复干预后肌张力恢复效果比较

3 讨论

脑卒中的高发病率给人们尤其是各类慢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带来了威胁,发病多较为突然,是由于脑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导致上运动神经元抑制脊髓下行运动通路,进而打破拮抗肌群的平衡状态,诱发肢体痉挛。脑卒中的发病除受病变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发病后肢体摆放、患者心理因素等的影响[5]。肢体痉挛状态会导致患者患侧肢体长时间处于肌张力异常升高的状态,从而影响康复期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同时姿势异常、肌肉疼痛症状也会影响康复训练的顺利开展。近年来,低频脉冲治疗仪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逐渐广泛,通过电流对神经造成刺激,在缓解患肢痉挛方面的效果突出,同时还能通过兴奋粗纤维,阻断痛觉冲动传导,有效抑制肢体疼痛情况。

依据《难经·二十九难》中相关记载,脑卒中偏瘫患者发生肢体痉挛在经络学说中属“阳缓阴急”,即由于阳经、阴经失衡导致的肢体张弛失控而发生痉挛。本研究中,观察组开展腧穴按压,选择外关、足三里、手三里、环跳等腧穴,通过手法按压可达到较好的促进肌肉组织传导技能恢复、缓解痉挛的效果。中药外敷是我国传统医学中常用的外治疗法,湿敷时利用药液温热作用,能够有效改善局部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同时药液热敷能够诱发机体神经-体液反射性调节,对机体循环造成一定的刺激,以促进脑组织功能的恢复[6];本中药组方选用制草乌、制川乌为君药,具有通经活络、化湿止痛的效果,桂枝、怀牛膝等能够发挥活血温经、解痉镇痛的功效,大黄、泽兰、生姜等缓解肌痉挛的效果较好,整方具有活血舒筋、通利舒痉、止痛通络等功效,能够有效缓解脑卒中后康复期患者肢体痉挛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康复干预后,观察组CSI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及肌张力恢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痉挛肌治疗仪联合中医康复干预在脑卒中后康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促进痉挛恢复及改善肢体运动功能。

猜你喜欢

肌张力治疗仪患侧
准分子激光治疗仪联合CO2点阵激光治疗仪对白癜风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型手震颤
CO2点阵激光治疗仪联合多爱肤治疗面部凹陷性疤痕
更 正
呼吸湿化治疗仪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呼吸衰竭序贯通气中的应用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选择困难症治疗仪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