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胰汤辅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早期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的效果

2020-12-16赖科燊

医疗装备 2020年21期
关键词:胆源淀粉酶胆总管

赖科燊

进贤县中医院外一科 (江西南昌 331700)

胆源性胰腺炎属临床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发病率在胰腺炎中所占比例超过50%,且好发于50~60岁的中老年群体。该病的常见病因为胆囊结石和胆总管结石,主要是由于胆汁异常反流进入胰管,激活胰腺消化酶,发生胰腺自身消化,从而引起的急性炎症反应[1]。患者常伴有持续的上腹部疼痛,且疼痛向后腰部反射,当弯腰或蜷腿时,疼痛感会减轻,进食后,疼痛感则会加重,还会伴随恶心呕吐和发热等症状[2]。目前,临床认为,引发胆源性胰腺炎的主要原因是胆总管结石,治疗以取出结石为主,以往多采取传统开腹手术,但风险较大且术后易产生多种并发症。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微创手术逐步取代了开腹手术。近年来,临床多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胆源性胰腺炎患者,此外,中药在治疗该病方面也具有显著的疗效。因此,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已成为当前治疗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的主要手段。基于此,本研究探讨清胰汤辅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早期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早期胆源性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25例。对照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26~79岁,平均(54.2±4.6)岁;病程8~21 h,平均(14.52±2.36)h。试验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25~81岁,平均(53.6±3.2)岁;病程7~22 h,平均(14.60±2.08)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均符合胆源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自愿参与本研究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急性肠梗阻的患者;存在消化道溃疡穿孔的患者;患有心肌梗死等疾病的患者;合并肝、肾功能严重异常的患者;存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禁忌证的患者;合并精神异常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患者取平卧位,行全身麻醉,做好皮肤和肠道准备工作;于术前30~60 min,肌内注射0.5 mg 阿托品(天津金耀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382),若患者过度紧张,则肌内注射5~10 mg 地西泮(百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3114);在剑突下1 cm 处做一1 mm 横切口,插入10 mm 套管针,此为主操作孔,由此插入电凝钩;在锁骨中线、肋缘下1 cm 处做一5 mm纵切口,插入5 mm套管针,此为胆囊抓钳的操作孔;在腋前线、肋缘下3 cm 做一5 mm 纵切口,插入5 mm 套管针,此为辅助操作孔,第一助手通过此孔协助暴露手术野;若胆囊与腹腔内的脏器粘连,则需用海绵棒行钝性分离,至可分辨胆总管、肝总管、胆囊管后,使用电凝钩于胆囊壶腹处切开浆肌层,并沿胆总管的方向对其进行钝性分离,以充分暴露胆总管、肝总管和胆囊管,确认解剖关系,分离胆囊管周围组织,期间注意避免灼伤胆总管,采用钛夹钳于胆总管3~5 mm 处,夹闭胆囊管并切断,然后采用钝性分离的方式在胆囊三角内侧进行分离,找出胆囊动脉,将其切断;随后提起胆囊颈部,距肝脏约5 mm 处,将胆囊逐渐从胆囊床切下,充分电凝,处理干净胆囊床上的渗血,仔细检查腹腔,确认无活动性出血、无胆管及腹腔内其他脏器损伤后,将胆囊放入标本袋,再移动腹腔镜至剑突下,将胆囊从脐部切口的位置取出体外。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清胰汤治疗:组方为芒硝(冲服)40 g、生大黄(后下)30 g、柴胡15 g、连翘12 g、枳实12 g、黄连10 g、黄芩10 g、枳壳10 g、厚朴10 g、木香10 g,将以上药物混合并加入600 ml 水,煎熬至水剩余约200 ml 时,取药汁并于术后第2天从胃管注入,早晚各1次,连续治疗1周。

1.3 临床评价

(1)临床疗效:治疗1周后,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实验室指标均正常为治愈;治疗1周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实验室指标明显改善为显效;治疗1周后,患者临床症状有所减轻,实验室指标有一定改善为有效;治疗1周后,患者临床症状无减轻,实验室指标均无任何变化为无效;治疗有效率=(治愈例数+ 显效例数+ 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临床症状恢复时间:比较两组腹痛、腹胀消失时间及肾功能、体温、自主排便恢复时间。(3)血液和尿液淀粉酶含量:比较两组血液和尿液中的淀粉酶含量。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比较

试验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比较(d,±s)

表2 两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比较(d,±s)

肾功能恢复时间试验组 25 2.56±0.66 3.19±0.91 3.42±1.02 3.56±1.10 2.11±0.53对照组 25 5.04±1.13 5.68±1.33 6.10±1.54 6.15±1.74 3.86±0.72 t 9.476 7.726 7.254 6.291 9.787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组别 例数 体温恢复时间腹痛消失时间腹胀消失时间自主排便恢复时间

2.3 两组血液和尿液淀粉酶含量比较

试验组血液和尿液淀粉酶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液和尿液淀粉酶含量比较(U/dl,±s)

表3 两组血液和尿液淀粉酶含量比较(U/dl,±s)

组别 例数 血液淀粉酶含量 尿液淀粉酶含量试验组 25 163.0±3.6 236.0±3.3对照组 25 183.0±5.2 311.0±4.8 t 15.811 64.378 P 0.000 0.000

3 讨论

胆源性胰腺炎的发病率较高,发病时病情紧急、凶险,且进展速度较快,还会伴随多种并发症[3]。该病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高热,并伴随剧烈的腹部疼痛,若未及时救治,则可能导致急性胰腺炎,引发出血,患者会出现胰性脑病,严重时甚至会发生中毒性休克;若病情不稳定,出现反复,则会发展为重症胰腺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临床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治疗胆源性胰腺炎患者,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4]。

以往临床常采用开腹手术治疗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具有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预后不良等缺点。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医疗技术的不断革新,近年来微创手术得到广泛应用,如腹腔镜手术。采用腹腔镜手术切除胆囊,可有效控制相应的临床症状。但多数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的病情较危重,除手术治疗外,还需辅以后续治疗。相关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可缩短病程,降低病死率[1]。在中医学中,胆源性胰腺炎属“胃脘痛”“脾心痛”范畴,因肝胆胃脾功能紊乱、气滞湿阻而发病,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化瘀解毒、泻实通下。本研究采用清胰汤辅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早期胆源性胰腺炎患者,术后患者的胃肠蠕动增强,肠功能逐渐恢复,腹压减小,膈肌下移,对肺部的挤压减少,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症状改善。

综上所述,清胰汤辅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早期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的疗效显著,可缩短临床症状恢复时间,降低血液和尿液淀粉酶含量。

猜你喜欢

胆源淀粉酶胆总管
普外科手术治疗胆源性急性胰腺炎的时机及效果研究
澳新拟批准一种β-淀粉酶作为加工助剂
胆总管一期缝合应用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LC和LC+LCBDE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异淀粉酶法高直链银杏淀粉的制备
胎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产前超声诊断及预后评估
白芨活性成分的抗氧化和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
胆总管囊肿切除术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术式比较
急性高脂血症性胰腺炎与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对照研究
内镜介入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