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针刺调气理论运用微针浅刺足太阳膀胱经背部腧穴治疗抑郁相关性失眠临床研究※

2020-12-16

河北中医 2020年8期
关键词:微针膀胱经腧穴

刘 勇 陈 璐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一科,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失眠症表现为长时间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睡眠质量低下,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长期失眠会导致多脏器功能紊乱[1],易引起焦虑、抑郁等[2]。抑郁相关性失眠是除了有抑郁症典型表现外,主要以失眠为突出表现的疾病。有研究表明,约有88%的抑郁症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眠[3],而失眠又可致抑郁表现加重、反复发作及迁延不愈[4],二者互为发病因素。本研究基于针刺调气理论,在常规针刺基础上加微针浅刺足太阳膀胱经背部腧穴治疗抑郁相关性失眠34例,并与常规针刺治疗34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01—2019-1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一科门诊68例抑郁相关性失眠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5]分为2组。治疗组34例,男16例,女18例;年龄18~69岁,平均(38.5±14)岁;病程0.5~25个月,平均(9.49±7)个月。对照组34例,男17例,女17例;年龄18~66岁,平均(38.1±14)岁;病程1~24个月,平均(9.49±7)个月。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考《临床睡眠障碍学》[6]中情感障碍相关性睡眠障碍的诊断标准,诊断至少包括以下第1、2条,①主诉有失眠或过度失眠;②主诉与抑郁发作有关;③若抑郁症临床症状缓解,失眠的主诉也会随之消失;④排除各种躯体疾病和其他心理或精神疾病引起的睡眠障碍;⑤临床症状不符合其他类型睡眠障碍(如心理生理性失眠)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参考《郁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7]、《不寐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8]。郁病的诊断:①忧郁不畅,精神萎靡不振,或不思饮食,不寐多梦,哭笑无常;②有忧思、郁怒、忧愁情志所伤史;③排除器质性疾病;④与癫病、狂病鉴别。不寐的诊断:①轻度不寐表现为入睡困难或睡后易醒,重度不寐表现为彻夜难眠;②多伴有头痛、头晕、心悸、健忘、多梦等症;③各系统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异常。

1.2.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9]>7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10]≥7分且≤24分(轻、中度抑郁症);③患者神志清楚,可以理解量表内容且配合治疗;④年龄18~70岁。

1.2.3 排除标准 ①其他情况或者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失眠;②合并严重心、肝、肾疾病、脏器功能障碍患者;③孕期、哺乳期患者;④恐惧针刺,因各种因素(凝血功能障碍、贫血等)不能针刺治疗的患者;⑤针刺治疗部位有皮肤破损或皮肤过敏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予常规针刺治疗。参照《针灸学》[11]中不寐及郁病的治疗。主穴:神门、三阴交、百会、安眠、照海、申脉、印堂、水沟、太冲、内关。配穴:心脾两虚,配心俞;心肾不交,配太溪、肾俞;心胆气虚,配心俞、胆俞;肝火扰神,配行间、侠溪;脾胃不和,配足三里、内关;健忘,配四神聪;多梦,配大陵。以上穴位如为双侧,则取双侧。患者取合适体位,穴位常规消毒,选用0.30 mm×40 mm一次性毫针(华佗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苏食药监械生产许20010020号)常规进针,照海用补法,申脉用泻法,余穴用平补平泻法,留针40 min,每日1次,每周6次,治疗4周。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微针浅刺足太阳膀胱经背部腧穴。即常规针刺治疗结束后,嘱患者休息10 min,活动肢体,俯卧位暴露背部。取穴:距后正中线左右旁开1.5寸诸穴,即足太阳膀胱经大杼穴到白环俞穴双侧共40个穴位。穴位常规消毒,选用0.25 mm×25 mm一次性毫针,嘱患者平静呼吸,快速垂直进针,针刺深度为5~8 mm,不行手法,不追求针感,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周6次,治疗4周。

1.4 观察指标 ①PSQI评分[9]:包括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6个自评分项,各项分值0~3分,累计得分,分值越高则提示睡眠质量越差。②HAMD评分[10]:0~6分为无抑郁症状;7~17分为轻度抑郁,表现为多愁善感,心神恍惚,语言迟缓而悲伤;18~24分为中度抑郁,表现为焦虑焦灼,心情不稳定,不修边幅,语言减少及对自身病痛治疗迫切感下降等。

1.5 疗效标准

1.5.1 失眠症疗效标准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12]中不寐的疗效标准。痊愈:治疗后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者夜间睡眠时间在6 h以上,睡眠深沉无梦,醒后精神充沛有活力;显效:治疗后睡眠情况明显好转,睡眠时间与治疗前相比较增加3 h以上,睡眠深度提高;有效:治疗后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治疗前延长3 h以内;无效:治疗后睡眠状况无明显改善或反而加重。

1.5.2 抑郁症疗效标准 HAMD减分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减分率>75%为临床控制;75%≥减分率>50%为显效;50%≥减分率>25%为有效;减分率≤25%为无效[13]。

2 结 果

2.1 2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 分,

由表1可见,治疗后2组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障碍、睡眠效率、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及总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入睡时间、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2.2 2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 分,

由表2可见,治疗后2组HAMD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2组失眠症疗效比较 见表3。

表3 2组失眠症疗效比较 例(%)

由表3可见,2组失眠症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4 2组抑郁症疗效比较 见表4。

表4 2组抑郁症疗效比较 例(%)

由表4可见,2组抑郁症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 论

现代医学认为,抑郁相关性失眠的睡眠时相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快速眼动睡眠(REM)增多和慢波睡眠(SWS)减少。抑郁症患者常伴有中枢5-羟色胺(5-HT)含量降低,而5-HT主要抑制REM睡眠,5-HT分泌减少会导致REM增多,SWS减少,从而引起明显的睡眠障碍[14]。西医临床治疗以抗抑郁、焦虑药物,不仅不良反应较多[15],还因其病证特点,治疗周期长,突然停药会导致病情反复且加重,更加难以治疗。加之患者多有所忌惮,且不能遵医嘱按时服药,远期疗效并不乐观。

抑郁相关性失眠属中医学“郁病”“不寐”范畴,其病因病机为情志不舒,肝气郁滞,累及其他脏,导致脏腑气机不畅,阴阳失和,阳不入阴,而致不寐[16]。故治以调和脏腑气机、阴阳为主。基于此认识,本研究对照组选用百会、印堂、水沟、申脉、照海通达阴阳脉络,连贯周身经穴,调节阴阳平衡;三阴交、太冲健脾益血,调补肝肾,理气安神;内关、神门调和心神;安眠平衡阴阳,调理气血,镇静安神。治疗组基于针刺调气思想取穴。“气”是中医理论体系构建的基础,《素问·五运行大论》载“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疾”。《类经·摄生类》云“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指明气是生命的根本,是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气不和则病至。睡眠作为人的基础生命活动,也受气的调控,气不和则生不寐。《灵枢·卫气》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灵枢·卫气行》载:“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趾之端……”营卫之气规律的昼夜变化是保证人体正常睡眠的基础。若营卫失常,卫强营弱,则夜晚阳盛,精神亢奋,而致失眠。足太阳膀胱经主司卫气的循行,循行于背部。故微针浅刺足太阳膀胱经背部腧穴,能调和营卫之气,进而不寐得愈。《类经》曰“凡五脏受伤,皆能使卧不安”,不寐与脏腑气机失调密切相关。《难经》曰:“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腰背部的特定穴位,与相应的脏腑有气血灌注、内外相应的特殊联系[17-20]。微针浅刺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能调五脏六腑之气,改善脏腑功能,使气血调和,不寐得愈。《类证治裁》有曰“不寐者,病在阳而不交阴也”,失眠是阴阳出入失和所致[21],微针浅刺足太阳膀胱经背部腧穴能调节一身阳气之开阖,助阳入阴,阴阳调和而不寐自愈。且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从巅顶入脑”,脑主宰睡眠、情绪[22]。故加刺足太阳膀胱经背部腧穴可以调节足太阳膀胱经经气,继而疏通脑部经络,健脑安神,从而治疗失眠[23]。微针浅刺是使用较细的一次性毫针浅表进针,可以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减少患者对针刺的恐惧感,以便配合完成周期较长的治疗。且足太阳膀胱经背部腧穴下多有重要脏器,浅刺可减少刺到重要脏器的几率,较为安全。《灵枢·经脉》曰“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通过浅刺皮部,可以疏通经络,激发经气,调和营卫。且最新研究显示,浅刺可以更好地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疗效[24]。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PSQI各项评分和总分、HAMD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入睡时间、日间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失眠症及抑郁症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在常规针刺基础上加用基于针刺调节理论的微针浅刺足太阳膀胱经背部腧穴较单用常规针刺治疗抑郁相关性失眠效果更佳。微针浅刺足太阳膀胱经背部腧穴可以调和营卫之气、五脏六腑之气、阴阳之气、足太阳膀胱经经气以改善失眠及抑郁状态,且微针浅刺对免疫调节有正向作用,在治疗抑郁相关性失眠方面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猜你喜欢

微针膀胱经腧穴
再也不怕打针的纳米微针
富血小板血浆盒联合头皮微针引入生发液治疗雄激素性脱发
针刀松解颈周腧穴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逯俭运用微针强通法治疗项痹经验
下午动一动,疏通膀胱经
只要3个动作,解决身体90%的疾病
中医针灸腧穴与泰医按摩穴的比较初探
肾经、膀胱经开合时间与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微针疗法在中风后抑郁症中的临床应用
现代针灸教材关于肩周炎的“同功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