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新闻视听”课程教学材料的选择*
2020-12-16宋敏生西安外国语大学
宋敏生 (西安外国语大学)
一“法语新闻视听”课程的教学目标
教育部2018 年1 月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国标》),明确了各类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为各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可靠的参考标准。外语学科具有国际视野开阔,天然的比较视角优势,对国家发展,外语学科做出了独特贡献。新时期国家扩大对外开放,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外语人才需求旺盛,对外语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也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新机遇。为呼应这一需求,《国标》对外语类人才培养明确了要求:“外语类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知识,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类涉外行业、外语教育与学术研究需要的各外语语种专业人才和复合型外语人才。”学生外语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建立在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根据新《国标》,课程体系要“特别突出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1]。
“法语新闻视听”课程融视觉、听觉、思维、记忆、判断于一体,新闻材料语言地道,内容涵盖广,时效性强。这门课程融合了法语专业核心课程中“新闻法语”和“法语视听说”两门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接触并熟悉各国不同的法语,而不仅仅让学生接触标准的法国法语,还要接触非洲法语、魁北克法语、比利时法语、瑞士法语等。不同国家的法语往往体现不同的发音及表达特征,学生需要了解、辨识及掌握这些特征。语言的学习需要接触鲜活、地道的语言材料,需要熟悉语言所在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教育、体育、娱乐等各方面的情况。而法语电视、电台及网络媒体提供了大量新闻素材。电视新闻记者几乎遍布全球,采访对象上到国家政要,下至平民百姓,呈现出来的语言及信息千差万别,是最地道、最鲜活、最真实的语言素材。这样的语言素材在法语学习过程中无比宝贵,应加以合理充分的利用。在今天互联网的时代,我们获取这些资源几乎没有屏障。这样的便利性让我们可以随时跟踪最新的新闻资讯,几乎打消了学习外语的时空间隔。另外,从法语专业的目标定位中——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要求学生必须了解语言对象国全方位的国情,新闻是最直接、最丰富、最前沿的方式。法语新闻不仅让学生接触到多样的语言知识,体验语音、节奏、语气、语调乃至身体语言,还可以全方位学习和了解对象国的国情及文化知识,触发对国际重大问题的思考与认识,培养全球意识与国际眼光。
教学材料是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载体,它是教师教学设计的支撑,是连接学生和教师的桥梁,甚至是学生价值观塑造的模本。因此,如何选择法语新闻视听课程的材料显得尤为重要。新闻材料有何特质?新闻材料在教学中发挥何种功用?选作教学材料的新闻要遵循哪些标准?这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二 新闻视听材料的特质与功能
建构理论产生于美国,源于建构主义哲学观。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如何理解世界以及赋予它什么样的意义则是由个人来决定的。每个人在自身基础上来建构知识,由于存在差异性,个人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迥异。因此,知识是个体基于已有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的,本质上是无法传递的,学习应以学习者主动参与为前提。学习也是以语言、文化等工具为中介的。以合作、交往为主的社会性活动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建构主义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包括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创造能力、实现社会的革新等。因此,建构主义的教学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策略都围绕学生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来进行。“学生”成为教育过程的主体,“教育资料”是客体,通过学生与教育资料之间的互相作用,学生完成其自身的知识建构。教师仅是学生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辅助的位置。相应地,教学评价也改变了传统的评价标准,以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建构的程度、思维过程的合理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新闻视听材料作为“教育资料”,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建构认知框架,把握意义的载体。它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桥梁。是教师的课程设计,预设的教学目标实现的可靠保证。新闻材料具有现场感、真实性和丰富性的特征,是理想的建构意义的素材。
新闻事件通过媒体,即使远在万里,存在时差,可以定格并记录现场。新闻涉及人物即时讲述,即时呈现。消解了时空距离,给观众以现场感。对于作为教学载体的新闻材料,现场感给学习者创设了生动、真切的情境,能够调动多种认知要素,参与构建意义。新闻的第一要义就是真。真不仅仅指要呈现事实的真相,作为学习用途的新闻材料,还意味着新闻中出现的人物是实实在在的真人,在真实的情境中用真的人声发音,表达自己的思想、看法和感情。新闻中的场景、人物、声音、表达都是真实的,而非为学习目的而编造的视频。这保证了学习者接触到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具有可复制性、可模仿性,可触发学习者的思考。世界每天都在变化,新闻随时都在发生。这意味着法语新闻材料极为丰富。新闻材料的丰富性体现在三个层面:其一,新闻材料形式的丰富性。材料可以是视频的、可以是音频的,甚至可以是文字的。包括电视新闻、广播新闻、新媒体新闻,甚至纸媒。其二,新闻节目形式的丰富性,有专题报道、新闻综述、即时新闻、人物专访、新闻评论等。其三,新闻材料内容的丰富性,它可以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能源、体育、娱乐、军事、外交、社会、教育等。同一新闻事件,不同媒体可能出现不同的报道角度、不同的解读,体现了新闻视点的丰富性。新闻材料的丰富性,给教师选择和处理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而网络资源的开放性保证了教师选择新闻材料便利性。
作为“教育材料”的新闻是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三大功能:语言知识载体、信息载体、情境载体(教学目标载体)。法语新闻视听材料,包含语音、语调、词汇、句型及结构,而且包含明确的交际场景。法语新闻可以给我们提供大量最地道、最真实的语言素材。作为语言知识载体,新闻材料对于强化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和交际能力大有助益。除了承载语言知识之外,新闻视听材料还是重要的信息载体。新闻不仅传播信息,还传播知识,影响舆论。法语新闻传递着世界,特别是法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或地区的重大信息,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体育、科技、能源、环保等。这对于扩大学生知识面,了解国际局势,紧贴时代脉搏起着重要作用。语言学习最重要的功能在于交际。任何新闻都发生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新闻参与人的表达有着特定的情境。根据建构主义教学观看来,新闻节目具备了自然的情境,展现的是真实的交际,是理想的教学材料。“建构主义主张‘为理解而学习’,这就要求在外语学习中不能只记住一些单词、句子或只能应付课本上的一些练习题;要求学生获得的知识是结构化、整合的,而不是零碎、片面的。”[2]因此,新闻视听材料的重点在于考查学生理解综合信息,理解特定信息,理解详细信息,理解话语的隐含信息等,而不能满足于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听辨和语言基本功的提升。最终,要落脚于提高学生自身意义建构的能力。
三 新闻视听材料的选择标准
“选材是教学活动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教材选择得当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一半,它可以帮助教师高质量地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3]教学材料的选择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影响。为保证选出来的材料的质量,根据新闻视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特点,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反馈,我们认为新闻视听材料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思想性
法语电视新闻报道总体来讲比较客观、公正,但由于历史偏见、文化差异、意识形态考量等因素的影响,西方记者在报道跟中国有关的事件时,常常戴着有色眼镜,从观众期待出发,挖掘报道视点,往往偏离了新闻报道要求的客观性、中立性和严肃性。在他们的画面、构图、潜台词、观点等方面会对中国及中国政府进行指责,存在着偏激和不公正的倾向。[4]尽管他们的视角有一定的新颖性,我们在讲解中,要给学生指出问题、纠偏,以正视听,即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性,还体现在新闻报道背后所体现的价值追求。我们培养的人才一方面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同时也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和情怀,这样才能达到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因此,尽量选择那些能遵循人类普遍认同的基本价值的材料,比如体现对真、善、美的褒扬或对自由、民主、平等、公正、和平等价值追求的节目。
(二)本地性
新闻材料作为教学材料,要保证其可开发性,新闻材料本身的本地性是前提。也就是说,尽量采用语言对象国的新闻材料。因为新闻资讯的发达,中国也开办了一些以法语为工作语言的电视频道或电台,如中国环球电视网法语频道CGTN-Franais,上海外语频道《你好,法兰西Bonjour la France》,中国国际广播电台RCI 法语频道。尽管这些新闻材料也是法文表达,但毕竟不是母语表达,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语言准确性、地道性问题,选用时需要仔细辨听。我们应多采用法语国家本国人常看、常听,有较大受众的电视频道、电台作为资源采集平台。如法国的TF1、TF2、TF3,Fance 24 heures,Canal+;比利时的RTBF,魁北克的TVA,瑞士的RTS,以及全球法语国家频道TV5 等。
(三)针对性
首先,选择视听材料时,必须注意材料本身的语言复杂程度,一定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本科法语专业规范(送审稿)》中明确了法语高级阶段(三、四年级)的任务:“……继续打好语言基本功,学习法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进一步扩大知识识面,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综合运用法语进行交际的能力。”[5]新闻视听作为高级阶段的一门必修课,以其地道的语言材料、丰富的题材和视角,对于进一步强化学生语言听说基本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交际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比如语速过快、题材过于艰涩的内容要避免使用。理想的材料是语言稍稍高出学生的实际水平,题材学生比较熟悉。这样既能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语言能力,也不因为过难而失去兴趣。
其次,在选择视听材料时,可以《欧框架》中的细化目标作为标尺,保证材料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法语高级阶段的视听能力要求相当于《欧框架》中B2 或C1 水平。学生能够普遍达到的是B2 水平:能听懂社会、职业或高校生活中常见的、语言标准的录音材料,能听出讲话者的观点、态度极其包含的信息。能听懂使用规范广播的大多数文献节目,并能正确理解说话者的幽默、语气等。少数程度特别好的可以达到C1 要求:能听懂绝大多数录音和电台播音材料,即使语言不标准也无妨,能捕捉到一些微妙的细节,如对话人的言外之意和对话人之间的关系等。[6]
最后,课堂使用的新闻视听材料还必须长度合适,短小精悍。长篇报道尽管能使学生对某一事件有深入了解,但往往因为篇幅过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听力钝化,对语言和画面失去反应,陷入机械跟从,捕捉不到意义,更谈不上对信息的理解,遑论听懂话外音。长此以往,学生会有心理压力,形成极强的挫败感,也渐渐失去对视听课程的兴趣。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及学生的反馈,理想的时间长度为16-18 分钟左右,一般不要超过20 分钟。这样的片长既保证了新闻内容的完整性,也便于切分为精听和泛听任务。因此,选材一定要注意长短适度,适合课堂操作。
(四)多样性
材料的多样性,包含多重含义。首先是国别多样性。法语的发音和表达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存在差异。为满足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让学生接触和体认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语差异。除了语言层面的多样性之外,学生还可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国情。其次是题材的多样性。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法专业规范(送审稿)》中提出法语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要求:“在扎实掌握法语专业本身知识的基础上,应通过不断努力逐渐扩展知识结构,使之包括第二外语、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应用、中外文检索、方法论、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等工具性知识文学、历史学、哲学、伦理学、国际政治学、艺术、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以及现代科技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自然科学知识。”[7]这就要求我们的题材必须丰富,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社会、历史、能源、环保等领域,这样才能让学生紧跟时代发展,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眼光。再次,材料来源的多样性。我们不仅可以录播电视新闻节目,还可以求助于广播电台,网络资源更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同一国家,无论是电视台,还是电台可选的资源也是很丰富的。比如法国的电视台就有TF1、TF2、TF3、TF5 等,Europe、BFM,TV5 等 电 台 有France Info,France Interne,France Culture,France Bleu,RFI,RTL,Europe1等。在新闻视听课中,要让学生接触并熟悉同一语言在不同区域的不同特征,以适应多变的语言环境,而不是仅仅让学生接触标准的语言。最后,观点的多样性。在于选择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事件,看不同媒体和国家观点的差异。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开拓学生的视野,推进对问题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增进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五)趣味性
选材过程还必须重视内容的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源。因此,在新闻材料的选择中,要选择贴近学生口味,贴近学生关注点,反映时代发展的内容。新闻的热点性是重要的判断依据之一。比如正在发生的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全球都在关注,学生感同身受,是法语学习者所关注的,是我们新闻视听的理想材料。另一方面,新闻节目自身的趣味性也是重要标准。比如,在法国广受青年观众喜爱的《小报纸Le Petit Journal》栏目,它的节目形式轻松、诙谐、幽默,主持人插诨打科,而非一本正经地播报新闻,大受观众喜爱。经过课堂实验,学生普遍欢迎这档新闻节目。这些材料与时代同步,反映时代的脉搏,使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六)及时性
新闻的价值在于及时性,否则就成了“旧闻”。新闻材料要尽量选用新近发生的热点新闻。一方面,保证学生能及时了解国内外的局势和热点,始终对国际形势保持关注和思考;另一方面,热点新闻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本身也能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在追踪热点问题时,要注意新闻本身的价值。比如美国经常发生的枪击案来看,即使最近发生,但这是美国的“痼疾”,也不值得去特别关注,不具有普遍性的价值。但如英国脱欧,法国黄背心运动,中美贸易战等主题,作为全球关注的热点,新闻背后反映的是全球化和逆全球化,大众政治与精英政治,国际贸易的平衡等问题,涉及全球的地缘政治和大国博弈,涉及欧盟的团结与分裂,涉及国际格局和世界治理的变化。这些新闻即使成为“旧闻”,也还值得作为新闻视听材料。因此,新闻材料的及时性必须兼顾热点性与价值性。
四 结语
“法语新闻视听”课程是夯实学生语言基础知识,填补学生语言外知识的重要渠道,更是培养学生国际视野、批判精神,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平台。而这一课程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关键在于借以传达教师课程设计、教学目标的新闻材料的选择是否适当。新闻材料本身现场感、真实性和丰富性的特质决定了其功能和作用。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及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认为新闻材料的选择应遵循思想性、本地性、针对性、多样性、趣味性和及时性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