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后大学生家庭德育的提升路径探析*
2020-12-16赵红丽安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赵红丽 (安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家庭是个人社会化和道德养成的起点,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从年龄分布看,高校中90 后大学生已经成为主体。笔者曾对某学院2017 级540 名学生做出统计,90 后大学生占到90.37%,其中约有15%的同学入校报到时不满18 周岁。引导青年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除了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还要发挥家庭德育的基础性作用。
一 加强家庭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提升教育能力
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事业的组织,而家庭首先是私生活的据点。在家庭中,子女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生活习惯之外,还通过母爱与父威,在行为与精神方面获得自立,最终实现自律这一价值的内化。改革开放以来,快速的人口转变与剧烈的社会变迁持续影响着中国家庭发展。核心家庭是现代家庭的主要形式。由于同长辈分居以及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很多父母都是“自学成才”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没有一门课程是教人们如何去教育孩子的。在育婴问题上或过分担忧或过分溺爱,逐渐将这一代独生子女大学生养成了“巨婴”,导致进入大学以后难以适应。如过度依赖;难以适应宿舍集体生活;学习困难;迷茫;冷漠;集体荣誉感缺失等,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近年来,从党和国家、政府到社会,都对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家风、家庭教育。教育部也出台了《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一些专家、学者也通过研究会、教材、视频等宣传家庭教育的知识与方法。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对家庭教育的特点、规律、方法却没有真正掌握。家长的文化素养、品德修养和教育能力对子女品德素质的形成有着长期的影响。家长重智轻德的结果,往往会导致孩子不良品质和习惯的产生,造成孩子人格的缺陷。笔者曾经就有过因学生逃课在校外赌钱而被家长骂的经历。该家长对这个好不容易才有的一个儿子非常溺爱,甚至可以满足孩子的不合理需求,只相信孩子的话,听不进去老师的意见和建议,而且还责怪老师对孩子管束太多。最终这个学生结业离校,非常可惜。如果家长能主动学习、融会贯通,关注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研究孩子成长的新特点,掌握教育子女的新方法,孩子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会在大学里更好地成长。
随着科技的急速发展,现代教育对教育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对教师职业专业性越来越强的同时,对家长的教育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家长们应该坚持科学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主动汲取中西方家庭教育经典中的道德滋养,感受那些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的道德风范,不断提升道德修为和教育能力。从大学生成长的轨迹来看,凡是重视孩子品德培养的家庭,大学生的适应性更强,成长得更快,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提升得更快。
二 构建良好的家庭关系,提高教育影响力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良好的家风是社会良好风气的坚实基础。良好的家庭关系是构建优良家风的重要内容。家庭关系是家庭成员之间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对子女的道德教育是家庭成员的共同责任。在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是最为普遍的家庭关系,对家庭教育的影响最直接、最深刻的是夫妻关系,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夫妻之间的爱情对创造幸福家庭以及培养出具有安定性格的孩子是最为重要的”。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夫妻之间应该互相探讨、交流,优势互补,达成一致意见,形成合力。夫妻关系的紧张、冲突甚至婚姻关系的破裂都会对孩子造成很深的伤害。其实,青少年犯罪、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等都与家庭德育不足或缺失有关联,而不是像有些家长认为的那样,孩子是到了大学以后才出现的问题。笔者对比两届学生的成长发展,1995 年以前出生的大学生比1995 年以后出生的大学生更合群,更愿意现实中的交流。而95 后的大学生对家庭的依赖感更强,有事情多会选择第一时间和家长交流。但是对于特殊家庭成长下的大学生来说就不一样了,曾经一位单亲家庭的女生主动找笔者倾诉,她自卑,沉默,对爷爷奶奶特别依赖,和室友关系不好,平时和父亲很少交流,和母亲基本不来往。她自述自己的状态和父母离异有很大关系,到大学以后感觉内心很孤独。
亲子关系即父母与子女之间以血缘关系和共同生活为基础,以抚养、教育和赡养为基本内容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笔者曾经访谈过一位外省考来的大学生,性格内向,敏感,有人际关系障碍。上大学以后很少打电话回家,他非常恨自己的父亲,认为父亲对他管教太严。笔者多次和家长交流孩子的情况,父亲很爱他至少爱的方式伤害了孩子。独生子女家庭中,有些父母以独生子女为中心,对孩子期望过高,加重了相互之间的依赖,影响了亲子关系的和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现代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父母忙于工作,子女忙于学习,缺少情感的交流与心灵的沟通,不少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难以自拔。据调查,90%以上的同学都会玩游戏,只是玩游戏的时间长短不同,而且有的女生玩游戏的级别比男生还高。新媒体时代的代际关系需要亲子双方互学互助,尤其需要家庭教育者提升网络教育素养,这样才能与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子女共同成长。多媒体技术的进步和普及有助于家长突破空间距离的障碍,更好地发挥家庭的作用。另外,成年子女与自己父母的亲子关系也会对孩子的道德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 推进家校共育,提高家庭德育的实效性
全社会都要关心并帮助青少年的成长,完善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相结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家庭德育既是德育工作的起点,也是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的起点。“学校应当领导家庭”,学校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决定了学校应当担当起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
每年大一新生报到时,都会听到家长们说,孩子考上大学,他们就解放了。立德树人具有阶段性,家庭德育的职责不能缺失。除了寒暑假,大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大学校园,家长就需要依靠学校的力量,与大学教师一起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的令人震惊的“北大学生弑母案”“复旦大学学生投毒案”“马加爵事件”都折射出家庭德育的失败。为了更好地实现家校合作,为了大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每到新生开学时,许多高校都会通过向新生家长发放家校联系卡、召开家长会、建立家长微信群等多种方式和家长交流,希望家长能积极配合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共同引导青年大学生形成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家校合作的关键是教师和家长建立伙伴关系,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教育的合力,其基本前提是家长、教师各司其职。传授文化知识应该是教师的职责,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应该是家长的职责。而在现实中,却出现了角色错位,而且家长通常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而且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互动常常是都是学生出现学习困难、就业困难或者心理异常才要求家长介入学校教育的,难免造成家长在自身的角色认同上造成偏颇,影响了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家长为了让学生考上好的大学,有专职陪读的,有给学生报各种辅导班的,却忽视了给孩子基本生活能力的培养和道德教育。进入大学以后,大学教师尤其是专职辅导员不得不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大学生的生活能力、纠正他们的行为习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家庭德育的缺失去“补课”。每次去学生寝室检查卫生时,有的寝室窗明几净,整理有序,有的宿舍凌乱不堪,垃圾满地。经常还可以看到有家长每次来看望孩子返程时带着成包的衣服、被褥回去清洗。每到假期前后,大学老师都要在家长群中提醒家长多关注学校的公众号,关注孩子的假期去向与安全。日常交流中,老师也会通过家长群转发一些经典家教案例,传播优秀家风家教理念。在大学生道德成长的历程中,家长们应该树立全面发展观念、终身学习观念、树立系统培养观念。其实,教师和家长是平等的教育者,只有双方认清角色,摆正位置,优势互补,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实现家校共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