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贤助力乡村治理:定义、类型与动态发展
2020-12-16王清霞
王清霞
(四川农业大学,四川 雅安 625000)
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构建合理乡村治理体系,有效推进乡村治理创新和转型。乡村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是实现有效乡村治理的关键[1]。目前乡村治理处在一定的困境之中,仅依靠村两委、政府两股力量的带动,缺乏内生动力。乡村发展新路径的探索促使“新乡贤”逐渐成为参与乡村治理的重要群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新乡贤的定义
1.1 乡贤与新乡贤的联系与区别
何为新乡贤,对新乡贤准确定义是分析“新乡贤”相关问题的逻辑起点。所谓乡贤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学识丰富,能力较强,愿意主动处理乡村矛盾纠纷,解决有关乡村公共事务问题,受到乡村民众尊重的贤能之士[2]。主要从“乡”与“贤”为切入点,“乡”是指“在乡性”,源于乡村环境的需要,地域性要求明显。“贤”是指拥有一定的资产、知识、权威,道德水平较高。由于目前学界对新乡贤并未形成统一的定义,综合学界观点,本文将新乡贤定义为拥有一定的资产、能力或知识,思想觉悟较高,通过挖掘、回引、培育为乡村治理与建设服务、引导与作贡献的人。新乡贤与乡贤有着密切联系,两者既有同质性,也有异质性[3]。
从制度背景与特点来看,乡贤主要发挥维持社会秩序、解决矛盾冲突、引领乡村发展等作用,其权威源于乡村百姓的信任与支持,“在乡性”特点突出。历史上,独具特色的等级宗法制乡村治理体系在基层治理中有着重要地位,传统乡贤是在特定的政治结构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4]。随着时代变迁与发展,乡村治理呼唤新的力量出现。新乡贤恰恰是在乡村面临社会改革的重大挑战、传统的乡村治理体系已不能满足现实需要的背景下衍生出来的。在乡村治理过程中,新乡贤作为村干部与村民联系的桥梁与纽带,密切联系群众、关注村民需求、化解邻里纠纷,注重乡村文化、经济发展、民主治理等多个方面的建设。
从人员结构来看,乡贤群体地缘和血缘联系明显,地域性突出,主要来源于基层社会,拥有一定的知识文化,自发地被老百姓所认可,如家族代表、知识分子、地方富豪等;而新乡贤人员结构多样,包含优秀农民工、退休党政干部、在外成功人士和其他技能型人才等。比如,新乡贤具有丰富社会经济资源,促进资金流转、产业兴起、企业转型,产生“归雁经济”,从而带动乡村经济发展进步[5]。新乡贤的构成主要有以下3类:自身取得良好成就,在党委、政府和村干部的号召下主动返乡作贡献;生活在乡村,基于对家乡的热爱与个人价值的实现,运用自身能力为乡村治理服务;虽远离家乡,但善用“村民微信群”,随时与村干部保持联系,了解关注乡村动态,从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与乡村治理融为一体。新乡贤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推动乡村建设,其“在乡性”的特征渐趋淡化,既注重主体的“内生性”,又注重主体的“外生性”。在整体构成上,现代新乡贤更加趋于平民化[6]。
1.2 新乡贤“新”在何处
在新乡贤实践过程中,对于“新”的具体阐释主要包含以下3个方面:
一是新的社会环境。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创新引领时代发展,经济与政治等多个方面发生新的变化。乡村空心化严重,年龄结构不合理,以及基层政府在满足乡村社会发展中的需要(如维护秩序、观念引导等)时的无力感为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提供了可能的空间[7]。与现代乡村治理的实践需要相比,以往的乡贤管理模式存在冲突,已出现不适应感。二是发挥的新作用。中国以前是以小农经济为主,重农抑商,社会生产力落后,经济发展进阶缓慢,乡贤的作用大多在于维持社会稳定、搞好家族建设。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思想观念的转变及乡村发展的新需要,新乡贤更加注重乡村整体性、协调性发展,通过提供技术与智力支持,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注重乡村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村民道德修养;改造人居环境、做好乡村卫生环境整治等作用。三是新的要求。新乡贤并非为满足村庄和谐稳定和村民心理期盼而存在,也不因基层政府和村干部的认可而存在。相反,党委、政府、村两委和村民对新乡贤提出了新的要求:拥有资金、经验、技术等方面的外在支持;知识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高,善于融会贯通;具有乡土情怀,积极主动为家乡作贡献,建言献策。新乡贤更加注重乡村各方面发展潜力的挖掘,实现乡村治理的持续有效。综上所述,本文所界定的新乡贤为拥有一定的资产、能力或知识,思想觉悟较高,通过挖掘、回引、培育为乡村治理与建设服务、引导与作贡献的人。
2 新乡贤的类型
新乡贤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成为乡村治理的新主体,为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增添助推力。结合新乡贤具体实践情况,主要依据“在乡性”、新乡贤发挥的作用两个标准进行分类。
2.1 以“在乡性”为标准
所谓“在乡性”是指生活环境、经济活动与乡村联系的密切程度。根据“在乡性”为标准划分出本土新乡贤、外出新乡贤、外来新乡贤3类。本土新乡贤群众基础良好,搭建线上与线下平台,发挥自身地缘优势搞好人才培育和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治理。比如乡村养殖大户新乡贤举办经验分享会,提供技术支持,提高村民的能力,带动乡村新兴产业发展。通过基层政府与乡村实施归雁工程,回引人才,发挥外出新乡贤的优势与特长。比如优秀大学生或创业成功人士,在政策号召和个人乡土情怀的作用下返乡,通过以参与乡贤座谈会等形式,为乡村建设建言献策。扩大外来人才引进,挖掘具有专业技能、经验丰富的人才,为乡村注入新鲜血液,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契合新时代的发展背景,积极探索发展新出路,实现内外联动,促进知识、技术、资金的传递。比如邀请专家对产业发展规划进行指导,助力乡村经济稳步发展。乡村治理与建设要注重新乡贤的培养与任用,积极培育本土新乡贤、鼓励回引外出新乡贤、创造条件吸引外来新乡贤。
2.2 划分新乡贤以发挥的作用为标准
划分为经济型新乡贤、技能型新乡贤、文化型新乡贤。经济型新乡贤以自身经济能力与经验为基础,针对不同需求的人群,采取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整合当地的人力、物力、财力,将“内力”发挥和“外力”助推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人人成为致富者,带动乡村经济振兴。技能型新乡贤积极发挥作用,开展乡村就业技能培训,提高村民生产能力与劳动积极性,增加乡村福利。从志愿服务、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维护等多方面满足个性化需求,注重“微处与实处”帮扶。文化型新乡贤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增加精神产品,营造浓厚乡村文化氛围,促使村民积极主动参与其中,促进道德与文化建设。新乡贤为人正直,思想道德素质高,传承与发扬淳朴民风,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着模范、引领的重大作用[8]。
3 新乡贤的动态发展
3.1 “不在乡性”特点日益突出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为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建设的需要,整合社会资源,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更多外出新乡贤与外来新乡贤出现,其主体是在外从政、从商、从教、从体的社会贤达。如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社会资源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浓厚的乡土情怀,思想觉悟较高,乐善好施、威望出众的在外成功人士,通过投资家乡产业、捐献物资等方式参与乡村治理,带动家乡发展[9]。
3.2 不局限于经济型新乡贤
乡村治理不仅仅要抓好经济建设,对乡风文化、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等多个领域也有新的要求。经济型新乡贤的出现和作为并不能完全解决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技能型、文化型新乡贤不断涌现,成为乡村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比如文化型新乡贤契合村民的需求,通过文化座谈会、流动图书馆、文艺汇演、传统节日的创新交流等形式,加强各类群体的精神文明建设,注重德治。
3.3 认定渠道多元化
最初的新乡贤主要沿袭乡贤的特征,因拥有村民的信任,自然形成管理乡村事务的权威,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方式。在新的时代背景和乡村治理需求下,在政府的号召与个人意愿的共同作用下,新乡贤的认定渠道多元化。一方面,由政府自上而下地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成立乡贤工作室、组成乡贤理事会、开展乡贤座谈会等工作,不断培育、回引、挖掘新乡贤;另一方面,创造性地沿用自下而上的方式,继续发挥新乡贤的作用。
4 结语
新乡贤是乡村治理的重要主体,承担着助力乡村振兴的重大责任。通过探讨新乡贤的定义,类型与发展“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利于明确新乡贤的职责、挖掘新乡贤群体的内生动力。目前,新乡贤在乡村治理实践中还存在职责不明确、具体内容落实度不够、平台单一化等问题。新乡贤的作用发挥需要党委、政府、村两委、村民、新乡贤多元主体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不断探索与完善管理体制,更好地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