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班级心理微辅导的实践与思考
2020-12-16朱云萍江苏宜兴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朱云萍 (江苏宜兴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学生们不得不待在家里进行线上学习,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只身面对媒体设备进行网课学习,的确存在各种各样的困扰。经历了一个特殊的“加长版”假期,再回到学校,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很多问题在开学后短短几天就暴露了出来。
一、疫情复学后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
正式复学后,由于自身的经历和各种信息干扰,学生出现了不良的情绪以及心理行为反应,同时反馈出来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令人担忧。具体表现为:
1.情绪忽起忽落。心情愉悦时,表现良好,愿意跟同学和睦相处。生气时,会拍桌子踢凳子找发泄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小部分学生因为一个小小的误会就开始哭泣,假如得不到理解或支持,会放声大哭并持续很久,这在以前是绝少出现的。
2.恐惧如影随形。担心疫情难以控制,害怕上学会被传染,假如有同学一时大意没戴好口罩就会被提醒。如果有同学在教室里咳嗽一声,会被当作异类看待并被其他同学疏离。
3.自制力直线下降。以往上课预备铃响了之后,同学们就会安静地正坐等待,但现在预备铃声音结束后直到老师走进教室后,教室仍不能安静下来,学生仍在躁动。学习上也是拖拖拉拉,状态比较懒散松懈。
4.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上,注意力很难集中,有的听了两分钟就开始坐立不安,有的经常走神、发呆,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毫无知觉,抓不住重点。
从个性发展来看,极少数自律的同学渴望知识的浇灌,一部分同学在网课期间的学习态度不温不火,放低了学习要求,对学习内容不求甚解。少数懒惰的同学害怕学习,对日益增多的学习内容感到畏惧,选择逃避。这导致开学后学生的学习水平呈两极分化态势,心理上更加焦虑不安。
二、探究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归因
以上暴露出的问题毫无疑问跟疫情有关,也是学生从隔离到复学的应激源带来的自然反应。具体原因为:
1.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缺失。在校学习,学校设有心理咨询室,每周有固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当学生有异样的想法和表现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或心理课程得到及时关注和缓解。而疫情期间以网课为主,心理健康课程不能保证,虽然设有系列抗疫心理课,但学生未必会收看。有的家里没有网络或设备,根本不具备观看的条件。
2.家长对心理关注度的忽略。每天在新闻中看着不断跳动的数据,使得家长们对孩子的要求只是吃好睡好身体好,而忽略了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有的家长甚至只关心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根本没有注意到孩子在遇到学习困难时出现的不良情绪,更无从疏导。
3.学生自制力的减弱。由于疫情期间,家长和学生都放低了对学习和积极生活的要求,导致了孩子在家里养成了作息不规律、暴饮暴食、不爱锻炼、纵情电子产品等不良习惯。生活和学习安排的紊乱直接引发了身体和心理各项机能的失调。
4.空间限制带来负面情绪。家是充满爱的地方,但活动空间有限。小学阶段的孩子,其本身心智发育还不完善,长期待在狭小的空间,不运动,不接触大自然,会导致他们头昏、胸闷、乏力,从而出现烦躁、郁闷、焦虑、恐慌等情绪。
三、班级心理微辅导的可行性操作
结合疫情期间及开学以后学生的各项表现,笔者认为每周固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已然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但长时间的心理辅导又会影响到学习的进度,再加上学校为了减少聚集,建议各班大课间由室外活动变为室内操,并保证充分的锻炼时间。笔者尝试着利用大课间结束前的最后几分钟时间,采用多元化的方式进行班级心理微辅导,有针对性地找到进行心理疏导的途径,以调节孩子们目前的不良情绪。
1.“交心”聊天吧——释放心灵。以大朋友的角色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聊天,内容不限。他们欢呼雀跃,争着举手和我聊天。有的说家里刚生了小狗狗,有的说自己的二胎妹妹有多调皮,有的状告同桌不讲卫生,有的控诉爸妈管得太严……话题宽泛,根本聊不完,总是让人意犹未尽。他们有时哄堂大笑,有时若有所思,有时自我反省。像这样以平等的姿态和他们进行聊天,首先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其次,将快乐的、烦恼的、忧虑的事情表达、倾听、分享,在心理上得到了释放,容易引起同理心和支持率。这样的方式也拉近了师生距离,使得每天的“交心”成了一种期盼。
2.“舒心”放松屋——缓解心虑。利用几分钟时间进行全身放松,最简单有效的是呼吸训练法。指导同学们坐在位置上,闭上双眼,摒弃一切杂念进行呼吸训练,在吸气时微微握紧拳头,吸气最大时稍做屏息,再慢慢呼气,呼气时两手放松,再次循环。在此过程中,播放鸟语花香、潺潺溪水的舒缓声音,想象自己处在优美的环境中,从而得到心灵的释放。这个方法的效果有时维持几分钟,有时是十几分钟,视个体情况而定。但持续的规律的全身松弛对缓解焦虑和减缓压力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3.“敞心”发布会——打开心结。以“万事通”的角色当场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且问题类型不限。有的同学问:口罩什么时候可以摘下来?有的同学问:为什么班级里有一个同学出现发热症状全班同学都要隔离到别的教室呢?还有的同学追问:老师最喜欢什么颜色?大多数问题竟然和日常抗疫工作有关,这使我颇感意外。我借此将预防病毒传播的方法和日常注意事项等说明了一遍,同学们终于明白了“病毒不可怕,防疫要得法”的道理。有一些问题充分显示了他们想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当大声说出自己想要关注的内容时,我看到的是他们舒心而满足的笑容。
4.“养心”演播厅——发展心智。引导学生戴上眼罩或闭上眼睛,听一听疫情期间的新闻播报、感染人数播报、医生事迹播报,将声音以一个小片段接着一个小片段的方式进行呈现,唤醒内心深处的记忆。再将宅家期间线上学习、生活日常及家人相处的情景进行再现,说说自己对此有什么看法,有什么想法。学生大多认为疫情期间出门会异常恐慌,网课学习期间的状态是松懈的,沉迷电子产品的现象也比较多。当回头看这些时,他们认为现在的恐慌心理没那么严重了,并且对自己网课期间的学习状态表示不满,愿意改变以往的松散,变得认真起来,一点点进步起来。
5.“静心”训练营——集中心力。舒尔特方格训练法是一种提高学生注意力的心理游戏。在一张方形卡上画上1 厘米*1 厘米的25 个方格,格子内任意填写上阿拉伯数字1~25 中的25 个数字。同学们要用手指按照1~25 的顺序依次指出其位置,同时诵读出声,用时越短注意力水平越高。用这样的方法可以锻炼学生有意识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在持续的训练中,排除外界干扰,专注学习。刚开始,学生只是觉得有趣,但随着用时情况每天被刷新,被挑战,燃起了学生的斗志,每个人都兴致勃勃地参与到这个注意力训练的游戏中来了。到了上课环节,在老师不提醒的情况下,学生也能集中注意力,看着黑板或老师的学生也逐渐增多,手眼更加协调了,作业速度也加快了。
四、班级心理微辅导的实践思考
1.选择适宜的时间。班级心理微辅导适合在学生身心放松的时候进行,比如下午大课间室内操结束后。如果是语数英刚下课,学生们还未从学习中脱离出来,存在学习压力,心理焦虑比较重,不太容易放下心防,建立信赖感,反而会增加紧张感,从而使学生不太愿意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2.明确辅导的意义和方法。心理辅导并不是说教,不是训导,不是安慰,而是注重人与人之间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是助人自助的过程。教师应该注意契机,把握分寸,通过设计一些小活动来提出“引”和“导”的问题,使他们之间产生相互交流的影响力,从而达成辅导的目标。当然活动的设计不能流于形式,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依据实际需要来定。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班级心理辅导是一种互动的“团体的过程”,一般来说,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在心理发展水平上具有普遍性。但也有不太喜欢主动交流的,也有不太愿意说出内心想法的,尤其是在班集体这样的大环境中。老师应该有意安排不敢交流的学生多参与,让热情活泼的学生做他的帮助者,带动他进行共同交流。老师更要关注到心灵脆弱的一些学生,一定要尊重和呵护他们,切记不给学生“贴标签”。凡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他们的情绪不是通过几次微辅导就能调整过来的,因为人的心理成长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综上所述,疫情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因心理问题引发的学习问题应该得到关注和重视,心理健康辅导尤其是日常心理辅导显得尤为重要。班级心理微辅导在时间上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而日复一日、细水长流的微型心理辅导,将在塑造学生健康心理过程中会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