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奶牛酮病的发病机理及防治措施
2020-12-16巴亚吾伦别克
巴亚·吾伦别克
(福海县解特阿热勒镇农业(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新疆 福海 836400)
奶牛酮病也叫酮血症,是由于奶牛体内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挥发性脂肪酸3种营养物质代谢紊乱而引起的血糖浓度下降、酮体含量升高的机体功能失调疾病。随着我国奶牛业的迅猛发展,奶牛患营养代谢病的比例逐年增多,尤其是奶牛酮病,该病的诊断通常通过测定血液中的β-羟丁酸(BHBA)含量来判断,当β-羟丁酸含量<1.0 mmol/L时,奶牛正常;当β-羟丁酸含量>1.2 mmol/L时,奶牛处于亚临床症状;当β-羟丁酸含量>1.5 mmol/L时,奶牛处于临床症状[1]。
1 酮病发病机理
1.1 糖代谢对酮体含量的影响
研究发现,酮体主要成分为乙酰乙酸、β-羟丁酸以及丙酮,其合成原料是脂肪酸β-氧化产生的乙酰辅酶A。在三羧酸循环中,经血液循环到达肝外组织的乙酰乙酸、β-羟丁酸被氧化成乙酰辅酶A,接着其与草酰乙酸结合进入三羧酸循环,从而为组织提供所需能量。产后奶牛在泌乳高峰时,乳糖、乳脂的合成需要大量的葡萄糖,很容易导致体内葡萄糖供应不足,而奶牛体内葡萄糖供应不足就会引起草酰乙酸参与葡萄糖的合成,从而使得草酰乙酸浓度下降,进而使乙酰辅酶A无法进入三羧酸循环,最终导致酮体含量增加。众所周知,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和利用比较少,其所需能量大部分来自挥发性脂肪酸,尤其是丙酸,它可在肝脏中生成葡萄糖,而乙酸和丁酸在葡萄糖充足的情况下生成脂肪,转变为乙酰辅酶A,参与三羧酸循环。当瘤胃微生物菌群发生异样时,挥发性脂肪酸的组成就会发生改变,主要产生乙酸和丁酸,丙酸生成减少,而乙酸和丁酸具有生酮倾向,丙酸具有生糖倾向,葡萄糖的减少导致乙酸和丁酸产能受阻,进而转入生酮,使酮体含量升高[2]。
1.2 脂肪和蛋白代谢对酮体含量的影响
机体利用脂肪供能的过程是:脂肪先分解为游离脂肪酸,然后其被运送至肝脏,接着在肝脏中,游离脂肪酸被β-氧化分解成大量乙酰辅酶A,最后乙酰辅酶A在草酰乙酸下氧化产生能量。当机体利用脂肪供能时,如果草酰乙酸含量不够,则会导致多余的乙酰辅酶A聚集在肝脏中,通过酶的作用,生成丙酮,进而生成酮体[3]。机体同时动用脂肪和蛋白质供能时,蛋白质一部分会转变为生酮氨基酸,一部分会分解为生糖氨基酸,前者可直接转变为酮体,后者先转变成丙酮酸,然后脱羧结合辅酶A生成乙酰辅酶A,其与草酰乙酸大量结合,生成丙酮,进而生成酮体[3]。
1.3 激素对酮体含量的影响
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肾上腺素三者与血糖浓度息息相关,当机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高血糖素会分泌增多,胰岛素会分泌减少,肾上腺素会分泌增多,在3种激素共同作用下,使肝糖原、脂肪、肌肉蛋白分解,生成葡萄糖、游离脂肪酸和甘油、生酮氨基,进而生成酮体。当酮体不断积累,含量升高,从而进入血液,最终使血酮水平升高,发生酮血症。
1.4 生理机制对酮体含量的影响
研究发现,奶牛在产犊后4~8周达到泌乳高峰,产犊10~14周是其食欲最好的阶段,由此可见,当高产奶牛大量产奶时,会消耗大量的能量,而此期采食量跟不上,最容易导致奶牛能量处于负平衡状态,从而使得酮体生成增加[4]。当奶牛日粮搭配不合理时,也会造成酮病的发生。比如,粗饲料不足,精饲料过多,这会导致纤维类物质减少,机体生糖量便会下降,造成能量供给不足,引起能量负平衡,进而提高了酮病发生率。产前过渡肥胖也会增加酮病的发生率,因为产前过渡肥胖会严重影响产后采食量的恢复,采食量不足会导致奶牛生糖物质减少,引起能量负平衡,增加酮病发生率。
2 酮病临床症状
奶牛酮病按照其临床表现,可分为消化型酮病和神经型酮病。
2.1 消化性酮病
当奶牛发生消耗型酮病时,表现为精神萎靡,运动减少,采食量下降,不喜食青贮饲料和精料,喜食干饲料和干草,体质量随之迅速下降,眼观腹围变小,检测其瘤胃蠕动缓慢甚至消失;产奶量下降明显,且乳汁容易形成泡沫;闻其所产乳汁、呼出气体、排出尿液,都散发如同烂苹果似的气味,当加热后,味道更明显;观察病牛粪便,可发现排出量减少且干燥,有的粪便有一层油膜或黏液附在上面。此类型酮病如果不及时治疗,虽然不会引起奶牛死亡,但会严重影响奶牛产奶量恢复到正常水平。
2.2 神经性酮病
相对于消耗型酮病,神经型酮病的发病率一般较低,但症状表现明显。当奶牛发生神经型酮病时,病牛表现出兴奋异常、紧张不安、空嚼磨牙、流涎增多、目光怒视、躯体震颤、仰头吼叫、四处乱撞、颈部肌肉强直、停止反刍等症状。这些异常症状一般持续1~2 h,随后间隔8~12 h后又出现以上症状,这些症状在1~2 d后转变为病牛反应迟钝、低头耸耳、不愿站立,甚至出现昏迷。
3 酮病防治措施
3.1 酮病的治疗方法
3.1.1 替代疗法
当发现奶牛患有酮病时,可以通过给病牛静脉注射葡萄糖来快速提升体内葡萄糖含量,葡萄糖的用量为质量分数50%葡萄糖500 mL,此法对大部分病牛有明显效果,但是因为注射的葡萄糖在血液中仅能维持2~3 h,所以需要重复注射。果糖也可用于奶牛酮病的治疗,将果糖配制成50%的溶液,然后按照果糖0.5 g/kg的用量进行静脉注射,此方法可使作用时间延长,但是某些果糖在注射过程中会使病牛出现呼吸紧促、机体虚脱等不良反应。丙二醇、甘油等生糖物质也可用于治疗奶牛酮病,其用量一般是500 mL/d,通过灌服进入奶牛体内,持续使用3~5 d效果较好,但是丙二醇的适口性较差。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反刍动物瘤胃中有大量微生物,所以在使用葡萄糖或者果糖时,不可进行灌服,因为在瘤胃微生物的作用下会使糖发酵而生成挥发性脂肪酸,且生酮物质乙酸量较多,生糖物质丙酸缺很少,进而加重奶牛酮病。
3.1.2 激素疗法
用于治疗奶牛酮病的激素有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其原理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以作用于活化腺苷酸环化酶使得环腺苷酸的产量增加,进而促进皮质激素合成,此法还消耗了草酰乙酸[5]。当患病奶牛体质较好时,可以将200~600 IU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肌注给病牛,此法疗效较好且容易操作。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剂量相当于1 g可的松),通过肌肉注射或者静脉注射对于患酮病奶牛的治疗效果也比较显著。研究发现,在使用葡萄糖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奶牛酮病时的效果要比单独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效果要好[6]。
3.2 酮病的预防措施
导致奶牛酮病发生的原因比较复杂,所以要预防奶牛酮病的发生需要采取综合预防措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在干奶期,根据奶牛体况,要合理搭配干草、精料和青贮料的比例,不可饲喂过度导致奶牛肥胖,如若出现过肥现象,要及时减少饲料中的精料,并适当增加奶牛的运动。第二在泌乳期,根据实际情况科学控制奶牛采食,且不可随意改变配方,更换配方中的原料。奶牛在泌乳高峰时,必须提供足够的碳水化合物,这就需要提高奶牛采食量,同时定时补充精料,适当增加奶牛运动。第三建立检测体系,此体系主要针对隐性酮病,检测妊娠240 d左右奶牛的血糖,当血糖低于标准时,就需要进行治疗;检测产前7 d,且是每隔1 d检测奶牛尿液pH值,产后1 d内,检测奶牛牛乳中酮体含量,当尿液pH为酸性,牛乳中酮体含量升高时,马上进行治疗。第四,利用饲料添加剂,在饲料中添加丙二醇可以使血液中胰岛素含量增加,脂质分解减少,进而酮病发生率降低。
4 小结
奶牛酮病治病率较高,常发生于经产而营养良好的高产乳牛,使其产犊牛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对养殖场经济效益影响较大,可采取合理搭配营养物质、适当增加奶牛运动、建立检测体系、利用饲料添加剂来预防该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