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红船精神”重塑高校思政课教学理念
2020-12-16孙加冕嘉兴学院南湖学院
孙加冕 (嘉兴学院南湖学院)
高校思政课当下所面对的学生大都是00后的青年人。作为充分享受社会主义新时代成果的青年人,自出生就无忧无虑地成长,这就免不了出现思想上的怠惰。同时活跃在人们身边的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拜金主义等负面社会意识领域的消极思想,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他们不成熟的心灵,处于青春期叛逆和躁动不安的阶段,极易受到影响。青年人自然而然地就会出现理想不清晰、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意识观念淡薄、过度看重个人利益而丧失集体主义精神等种种问题。如何加强高校思政课,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 当前高校思政课的困境
(一)学生的困境
自大一新生入学开始我国高校就给学生开设了思政课,但大部分思政课讲授的内容是基于初、高中时期的政治课,虽然有细化和深入的内容,但很多内容都在重复学习已有的知识。重复性学习必然导致学习者的厌倦和怠惰,这就使得学生没有形成主动和自主学习习惯,存在上课消极、参与度不高甚至出现旷课、逃课等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校方和老师便会对学生进行约束和施加压力,学生则采取消极的态度进行应对。无形之中激化了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与对抗,给思政课在的有效开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
(二)教师的困境
而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目前普遍年轻教师多,教学经验不足,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教师教学经验不足,便不能把教学知识内容全面教授给学生,学生接受的知识内容不全面,不利于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1]教师是授课过程的实施者,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对于课程的开展和课堂的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目前在我国高校思政课课堂里,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是PPT 讲授法,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全面整体地把知识的结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于庞大的思政课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但是这一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也是十分明显的,单纯依靠教师的讲授,一旦对于课堂内容的兴趣度开始降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会随着课堂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丧失,也就无法达到课程的教育和教学目的。
(三)学校的困境
基于我国高校发展的路径,其中绝大部分都在发展特色专业和特色课程以凸显本校的特点,达到吸引学生报考的目的。而思政课程作为在全国高校普遍存在的公共课程,自然而然地就无法承担着体现本校独特之处重任。从而导致思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丧失了工作的积极性,限制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至于出现消极情绪和悲观态度。而国家又要求高校对思政课的高度重视,如何使思政课在高校成为“显课程”则成为学校的难题。
二 “红船精神”对于高校思政课的意义
2019 央视“开学第一课”主题:“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对学生与家长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盛宴,还是心灵的洗礼,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堂课给予高校思政课的启示是,让“红船精神”重塑高校思政课教学理念,贯穿思政课始终。
“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之初指引革命前进的精神动力。面对国家动荡,军阀混战局面,共产党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努力奋斗,心系百姓,不辞艰辛,甘于牺牲奉献,最终引领中华民族走上了独立自主的新道路。今天我们进入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创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十分需要以“红船精神”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在高校中学习和生活的学生是青年人的中流砥柱,是未来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承载者和主力军,开设思政课的目的便是在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与人生理想。为实现这一目的必然要把握思想教育这最为重要的一环,用“红船精神”重塑课堂教学思想理念的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一过程不单单是教师单方向的授课教学,也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接受和内化,这些过程都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正因如此,学校和师生各方应发扬“红船精神”中的创新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挖掘自身的不足,才能达到思政课的教学目的,发挥应有的教育作用。
三 用“红船精神”重塑思政课教学理念的举措
(一)重塑教学理念,发扬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红船精神”中“开天辟地、敢为人先”体现的创新精神,是激励我们把握课堂教学,锐意改革,重塑教学理念的强大思想武器。广大高校思政教师要以“红船精神”为指引,依托丰富的教学资源,树立勇于拼搏,敢于争先的创新精神。利用现代化高科技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工具、音视频软件、3D 全息投影技术等,多种多样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以及如讨论课堂、辩论课堂、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听课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关注学术界最新的动态和学术成果,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类型的学生进行备课,不只局限于书本和PPT 的内容,更要站在知识的前沿横向和纵向地丰富课堂内容,为学生生动形象地讲授课程。使得思政课不再是学生们认为的空洞无味的传授知识和毫无意义的思想灌输,而是让他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碰撞冲击,不同专业学科内容的融合。让学生在学习这些理论知识的同时,不仅仅是坐在教室和课堂里,还能够积极有效地融入课堂中并成为主体,真正成为参与课堂的知识载体,将所学知识同实践相结合解决学习和生活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提倡努力奋斗
重塑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理念更要关注的,就是要完善课程讲授者的职业道德素养。“红船精神”中的奋斗精神正是我们广大高校思政教师,为达成这一目标所必不可少的强大精神武器。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是“红船精神”的支柱,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行动上就会“摇摆不定”。[3]一名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如果自身没有完善的职业道德操守,对自身所处的位置和岗位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那就无法履行好一个教育者应尽的责任,更无法达到教学授课和教育学生的目的。树立“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信念能够对所从事的职业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所以广大高校思政教师要发扬吃苦耐劳,力争上游的奋斗精神,才能最终完善自身的道德素质,最终形成优秀的职业道德素养。
(三)面对难题,迎难而上甘于奉献
在教学授课、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必然会面对困难和挫折。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我国青年必将大有作为,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青年的成长成才是需要通过学校培养和实践锤炼。[4]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思政教师发扬恪尽职守,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和为教学事业奉献终生的高尚道德情操。要做到吃苦耐劳、迎难而上,做好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准备。只有具备这样的奋斗精神才能够磨砺我们的信念和意志,在矢志为推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事业的建设过程中敢于拼搏,勇于奋斗,不断在教育的事业上前行,贡献出自身应有的力量。要将“红船精神”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达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目的。在走入社会之后成为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情操,有理想、有担当、有作为、有责任感和有信仰的青年人。这样才能让他们发挥出自身的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一分热。
(四)让“红船精神”像一条红线组织思政课内容,贯穿思政课始终
借鉴2019 央视“开学第一课”课程组织经验,将“红船精神”作为思政课的主线,组织教学素材、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形式。教师不仅是课堂内容组织者、驾驭者,而且是主持人,用富有感染的语言、故事、内容打动学生、影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