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业特色建设的高师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2020-12-16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王 立 (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所谓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提出,是一种打破传统课堂教学范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全新教育教学方法。旨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亲自实践所学,获取更为便于理解的感性知识,于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实践能力,掌握技能、技巧。
一 高师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加强实践教学建设是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20 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时代变化发展的新需求,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始重新审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更新教育理念,转变传统教学方式,着力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探索。美国人乔伊斯和韦尔的开创性研究教学模式,为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结合构建了一座桥梁,打开了教学研究的新视域。期间,施瓦布和波兰尼所探讨的实践知识的价值与生成方式成为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重要理论之一。在这些理论基础上,国外大学实践教学研究与构建日益广泛,并主要构建于应用上,如麻省理工的创业式实践教学模式,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企业式实践教学模式等。国外的探索模式,给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上给予了较好的借鉴。近年来国家教育部颁布了系列指导性文件,确立了大学教育知行结合、学思结合、课堂内外结合、理论与经验结合的发展方向,强调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作用,明确指出这“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1]
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推动高师历史学专业特色化建设,实现专业再发展的必由之路。历史学专业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老牌专业,在曾经以政治生活为中心的往昔,有过其发展的辉煌,但随着社会重心由政治向经济的转移,传统的历史学专业渐渐失去了往日备受重视的地位,因其无法像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社会科学领域下的专业那样直接密切的与经济生活发生关联,渐渐被划归为“冷门”,专业发展举步维艰。如何在逆境中生存,如何在严峻形势下,实现专业再发展,是历史人急需思索和解决的问题。利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契机,走一条专业特色发展之路尤为重要。因此要在高师专业“师范性”前提下,树立特色品牌,让学生掌握独有的历史学特色方向教育教学技能。但这一技能的养成单靠“纸上谈兵”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加强实践教学建设,构建科学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才能更行之有效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加专业核心竞争力。
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建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手段。新世纪的中国要实行“人才兴国战略”,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有鉴于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今高校培养目标的主要设定方向,是21 世纪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建立完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在实践中丰富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是连接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独立自主的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形成创新意识,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此外,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相对“冷门”的高师历史学专业学生就业更是困难重重。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有利于增加学生就业砝码,同时也助于激发其自主创业潜能,为大学生由寻求工作岗位的就业者变成提供工作岗位的创业者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有效缓解学生就业压力。
二 目前高师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因文科专业性质,导致对实践教学及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重视程度不足。目前很多高师历史学专业还保留着旧有传统的对文科专业教学模式的认识看法,认为相较于理科专业,文科专业实践教学设置意义不大,可操作性不强,即便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往往流于形式,实践教学活动长期处于常规教学活动的次要地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专业培养方案设置过程之中,实践课程数量在专业课程中所占比重较小,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不合理,实践教学不成体系或体系建构迟缓,不够完善。这种重视理论,轻视实践,重视知识传授,忽略学生能力培养的高校实践教学定位是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专业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是无法推动国家特殊需求下,高师历史学专业的特色化发展的。因此,在专业建设和教学之中,必须转变传统观念,加强对实践教学及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确立实践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高师历史学专业实践体系构建普遍缺少合理统筹和科学设计。据调查,目前很多高师历史学专业根据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已经开始构建或形成实践教学系统,但从建设状况来看,缺乏合理的设计安排,大多停留在实践活动的单纯开设和安排上。也就是说,学校仅仅是开设了实践课程,安排了学生教育实习、专业实习、教育实训环节,但这些环节彼此之间各自为政,内在的关联性不强,统一性不足,缺乏整体规划,没有形成完整体系,长此以往,必会流于实践教学建设的“形式主义”,无法真正促成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软硬条件仍需进一步挖掘完善。相较于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更需要一个相对完善的软件、硬件环境,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物力。同时一个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一定不是高校自身的“单边主义”,它的建设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注入,施以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合,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目前很多高师院校专业,尤其是像历史学这样的文科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没有深入挖掘完善能够有效推动实践教学的软硬件环境。比如实习基地建设上,部分学校更偏重于校内基地,校外基地不论是数量上,还是实际的基地使用和实效性上都存在不足。很多校外实践基地就是虚有其名,操作性和稳定性不足。此外,一些学校在实践教学的师资设置上也存在问题,实践教学授课教师多由本校的青年教师担当,这些教师教学指导经验不足,缺乏过硬的实践技术水平,无法让学生得到更高水平的实践指导。
三 高师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方法
科学布局,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建设。要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构建,首当其冲的就是考虑如何来安排设计实践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其相互关联、彼此促进。具体以吉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为例,阐述一下此方面内容。近年来,吉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在国家对特色语言文化人才培养需求下,结合本校的地缘优势,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满族语言文化特色师资人才的培养上,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统筹设计,打造了满族语言文化“分层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目标任务具体化,合理配置实践教学体系各个环节,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内容,具体表现为“三结合、三层次、三段式培养”。这里的“三结合”,即指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着重于满族语言文化教学、科研、实习实训三者的有机结合,彼此促进。积极鼓励学生以专业特色方向为突破口,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通过多样化方法途径,尽可能增加学生自主实践、创新创业机会,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三层次”,指的是在培养方案设计中,将学生的实践教学分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三个层次,三个层次循序渐进、层级递进。“三段式培养”就是说,将专业学生实践教学培养,分成校内基础阶段、校内特色基地实践阶段与校外满族语言文化基地实习实训阶段。通过“三结合、三层次、三段培养”实践教学内容安排,打造完善具有一定整体性的高师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具体缜密,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制度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还需要良好的制度建设加以保障。实践教学规章制度的制定首先应是全面的,要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运行、管理、监督、保障等各个层面的制度,力求覆盖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切实做到专业实践教学各部分内容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其次是具有针对性,规章制度的制定应从实践教学实际出发,重点以运行和保障为核心,加强师资队伍的管理及特色实习实训实习基地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建立相关制度后,更为重要的是具体执行,学院应加强领导,重视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的落实反馈,真正发挥各项制度规定的实际效能。
合理有效,加强实践教学体系保障建设。首先,要增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高素质实践教师队伍建设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重要的质量保障,实践教师队伍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好坏。学校可以通过大力推动“双师型”实践教师培养,外聘校外专家、技术人员专门指导实践教学等多种途径,建设一支梯队结构合理、专业性强、充满活力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其次,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完备实践教学设施环境。只有拥有了良好的硬件环境,才能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更为有力的物质保障,建设先进科学实验室和实践馆室后,我们还应注重实验室和基地的开放共享,从而实现实践资源的最有效利用。再次,要强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习基地建设中,应该以“校企共建”为核心,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基础,不断稳定与扩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数量充足、质量上乘的专业特色实习实训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