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文县调减低效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0-12-16王晓醒李秋萍吴素芳谭永元
刘 艺, 王晓醒, 李秋萍, 吴素芳, 谭永元
(修文县农业农村局, 贵州 修文 550200)
修文县地处贵州省贵阳市北部,平均海拔1 250 m,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温暖气候,年平均气温13~16℃,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降雨量1 140.9 mm,平均空气湿度82%,具有发展山区特色农业的基础条件。全县总耕地面积4.23万hm2,根据2019年产业结构调整遥感监测结果显示,其中玉米种植面积0.78万hm2,不计鲜食玉米和青贮玉米,尚有收益低的0.6万hm2籽粒玉米种植。籽粒玉米种植面积的存在制约农民收入的增加,不利于更好实现全面脱贫。因此,依托农村产业革命的不断推进,科学有效地调减低效玉米种植面积,发展收益更高的替代产业,对更好实现产业扶贫,振兴农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1 调减低效籽粒玉米生产的必要性
1.1 应对市场供需关系转变的需要
从全国来看,贵州不属于玉米生产优势区,广种薄收,对增加种植者的收入贡献很小。从全国粮食市场行情看,玉米市场价格不高,经济效益低。而从玉米饲用需求来看,受市场需求变化及国内外差价影响,近几年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量不断增加,国内饲料玉米在市场上受到排挤,竞争力下降。从深加工方面来看,原料产品的多样化和可替代性导致玉米需求量减少,供过于求。因此,随着市场供需关系的转变,要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振兴乡村经济以打赢脱贫攻坚战,调减籽粒玉米等低效作物势在必行。
1.2 完善产业整体布局的需要
中央1号文件及农业农村部《全国种植业调整规划2016—2020》明确提出,调减低效作物,助力脱贫攻坚。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为此,修文县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八要素”,践行“五步工作法”,将500亩以上坝区作为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主战场,按照“山上果园、山下菜园、园中畜场、种养结合”的发展布局,大幅调减籽粒玉米等低效传统作物面积,强化蔬菜、水果、中药材等优势产业。到2019年底,修文县逐渐成为贵阳市蔬菜保供基地,同时形成了“修文猕猴桃”等代表性区域农产品品牌,以花椒为主的药材种植面积也在逐步上升,但籽粒玉米等低效作物面积仍然相对较大,制约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布局的全面实现。
2 调减低效籽粒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劳动力不足,种植传统习惯难改
一方面,由于城镇化建设和提高经济收入的需要,农村劳动力和高素质人才大量向城镇及其二三产业转移,农村缺少劳动力。当地种植业生产主要由留守老人承担,其年龄偏大、体力弱、思想守旧,同时因种植其他作物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种植主体数量较少,带动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农民缺乏对外营销的能力、经验和市场引导,大面积改种其他作物的主观意愿不强,而种植籽粒玉米相比其他农业产业的用工少、成本低、市场价格波动小、存储时间长,承担风险较低,省事省心,自然成为其选择的种植对象,长此以往在当地农业生产中形成了一种习惯和传统。
2.2 发展替代产业难度大
尽管近年来一直在调减低效玉米,但仍有较大面积,成效并不显著,除农民自身原因外,还在于发展替代低效玉米种植的产业难度大。县委县政府提出“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发展方向,根据修文县的农业发展条件,能够替代低效玉米的农业产业较为广泛,但产业选择存在一定风险,可能出现市场研判失误直接导致产业发展失败,浪费人、财、物等资源。即使正确选择了替代产业,在推进产业发展过程中,如何做大做强产业,保障产业持续发展也面临诸多困难,对产业的收益稳定产生影响,增加农民的收益风险,直接影响农民参与低效玉米替代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2.3 技术支持服务不到位
为实现农民改种低效玉米替代作物的收益,增强参与替代产业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完善技术支持服务,及时跟进生产并开展相关技术指导和培训,保障替代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十分重要。然而,目前修文县农业技术部门工作涉及面广,既要承担技术指导服务,项目建设、涉农补贴、培训等工作,又要牵头产业扶贫、脱贫攻坚等重大工作,还有其他重要的临时性工作必须参与。特别是乡镇基层农技人员,承担的基层工作复杂繁重,导致难以紧跟生产,无法提供全程的农业技术服务。
2.4 政策奖补和利益联结机制落实有待完善
为引导和激励农民改种低效玉米替代作物,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产业结构调整补助、风险补偿补助、流转土地奖励补助、果园套种补助、金融支持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在利益联结机制上,鼓励村集体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县供销集团、农户合作,建立了村集体、县供销集团、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1∶1∶1∶7”“1∶1∶2∶6”等利益分配模式。还有一些先建后补,扶贫、救灾、政府购买等项目由全县统筹安排。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可能因资金来源受阻、销售资金未及时结算、部分项目无法及时验收和其他不可抗力等客观原因导致奖补资金未能及时到位,影响农民收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甚至使农民与相关企业和单位产生误解和矛盾。
3 修文县调减低效籽粒玉米生产对策
3.1 科学选择替代产业
修文县在发展农业产业上具有较好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区位优势,对推动黔货出山、保障贵阳市蔬菜保供等具有重要作用。相关部门应以更高的站位和视角,综合市场需求进行系统布局并做好调研和规划,逐步有序推进水果、茶叶、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替代低效玉米,同时充分考虑市场短板,因地因时,按照“宜果则果、宜蔬则蔬、宜茶则茶”的原则,科学选择低效玉米替代产业。目前已有一些成功案例,如龙场镇延晚番茄种植,通过基地建设,不仅在当地实现发展,还带动其他乡镇开展种植,产业延续已近10年,有力带动了农民致富。另外,在传统种植业基础上,可考虑发展采摘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型农业,合理利用土地等资源,增加农民收入,让低效玉米调减真正出效益。
3.2 扶持和培育替代产业生产经营主体
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充分发挥村集体的职能作用,鼓励和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鼓励散户抱团发展。同时,引进龙头企业,发挥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拓展思路,形成产、供、销全产业链发展经济模式,多方联结打造综合改革先行试验村,政府各职能部门可依托成熟的坝区经验和成果,分享成功的产业、企业和案例,鼓励种植户转变发展观念,提高生产收益,提升产业信心。上述举措已在修文县猕猴桃产业发展中取得显著成效。全县已培育猕猴桃企业144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6家、合作社121家,种植大户876户,另有精深加工企业5家。这些企业和种植主体目前运行良好,在成功经验鼓舞和带动下,很多散户主动加入其中,共同发展,促进产业进一步壮大。
3.3 提升技术支持服务水平
根据“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布局,省、市、县、乡、村要确保有一支稳定的专业技术团队,层层抓好培训,充分利用微信群小视频、抖音、文件资料、技术指导手册等形式,针对性地制作技术指导材料,并通过群众会发放讲解、现场培训、深入田间地头等多方式、多渠道开展技术指导,并做到产前、产中、产后全程跟踪的一条龙服务。同时,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在首位,加强产业生产端监管和市场端体系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培育出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良农产品品牌,不断提高区域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3.4 落实扶持政策,夯实利益联结机制
政策扶持和利益联结是引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在政策扶持上,政府各相关部门应各司其职、通力合作,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保障农民合法权益,避免挫伤农民积极性。利益联结机制建设上,通过合作、合资、合股、反租倒包等形式吸纳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资源,农民可以通过流转土地、入股分红、基地务工等方式增加收入,实现“家门口”就业;企业也应加强经营管理,提高收益,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
4 小结
目前,修文县低效籽粒玉米种植面积仍然较大,但受劳动力不足、传统耕作思想守旧、技术和政策支持不足等因素的制约,调减工作面临一定困难,还容易出现反弹。在把调减低效籽粒玉米作为助推脱贫攻坚一项切实有效工作进行推进过程中,政府及相关部门切忽操之过急,应以长远发展的眼光,遵循市场规律,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更要充分考虑种植主体的现实条件,在尊重种植主体意愿的基础上,让种植主体从思想上认识、行动上跟进,收入上受益。同时,要确保本地以籽粒玉米为主要饲料的养殖业不受太大冲击。只有科学有效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速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使低效玉米替代产业有产量、有品质、有销路、有收益,把低效玉米调减转变为农民增收的有效方式,真正发挥低效玉米调减增加农民收益的作用,才能使农村产业发展步入良性轨道,实现稳定持续,助推农村经济振兴和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