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0-12-16涂爱武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营销界 2020年39期
关键词:人才职业专业

涂爱武(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引言1

随着我国加入WTO,与各国实践实现了深入的经济文化交流,这就增加了对于国际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各外贸企业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迫切地需要高素质的国际复合型人才来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当前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开创对外开放新格局。根据当前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创新、改革、完善人才培训模式,为满足我国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人才需求。

■研究意义

(一)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我国当前已经实现了教育大众化,并且得到了国际上各国的统一认可。以当前的国际市场来看,普通高等教育对国际化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顺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传统高校以研究型、工程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办学定位,已经逐渐脱离了社会对高等教育输出人才的实际需求。为提高普通高校人才输出的高素质、高质量、高就业率以及输出人才的全面性,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普通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

(二)经济发展的战略要求

国家的教育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和知识的支持。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得到经济发展可以对国外发达科技、发展模式以及管理办法进行合理借鉴和引进,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的契机。所以,遵循我国经济发展国际化的战略要求,国际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实现战略发展目标的首要任务。

(三)国际市场的人才需求

随着国际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变化,对所需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当前国际市场对于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旺盛,除去部分对专业要求比较严格的职业,其他大部分职业均可由非专业人员替代,这也是当前人力资源可替代性原则的表现。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职业适应能力更高,具备更加先进的全球化思维和观念,能满足当前企业外贸经济活动中对人才国际化的需求。

■“一带一路”内涵概述

“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和10月出访中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的重大倡议。[1]

“一带一路”建设在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加强我国与周边各国之间的联系,促进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之间的多元化合作。加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文化交流融合、创造共同利益,着充分的说明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顺应当前世界格局变化、经济全球化以及文化互通的发展趋势,符合国际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我国对国际合作、经济全球化的主动探索。

■复合型人才发展前景及需求特点

(一)发展前景

在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推动下,我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与世界各国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融合。在对外贸易领域当中,人才的运用更多趋向于集外语、商务、经济管理等专业一体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国际市场当中发挥语言、经济、管理等多重优势,更加高效的解决岗位上涉及对外交流、交易等问题。而且,在国家化企业的岗位中工作,更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价值体现,对人才发展的支持不仅局限于经济报酬、社会福利及职位晋升等形式,更多的能为复合型人才提供才能展示的平台与机会,使其完成自我的职业规划以及自我的实现。

(二)需求特点

国际市场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涉及到许多专业,其中包括旅游、能源、金融、运输等,要求这类高素质人才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文化素养、专业能力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国际化市场对于人才的团队意识与应变能力也非常重视。除此之外,对于各个专业的岗位都有一个共同的能力要求,即沟通能力。这里的沟通能力并不是单纯的外语能力,还包括面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客户时的沟通技巧,因为各个地域的文化不同,为了在国际市场当中更好的发展,各个企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沟通能力的需求较高。

■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不明确

当前国内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基本还是参照普通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人才为主,注重德、智、体、美、劳基本素质的培养,部分高校会设置专门的国际贸易、国际商务、对外英语等专业,但从实际的培养成果来看,培养目标模糊,培养方案大同小异,并没有更多地针对国际市场需求的方案修正。

(二)课程设施死板

当前高等教育的课程安排对于理论课程的设置占比偏高,当前国际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旺盛且要求较高,过多的理论课程设置使得学生实践课程学时过少,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导致了毕业生在面对国际市场的实践要求时,难以发挥专业优势。

课程内容没有合理规划,主要表现在必修、主修、选修等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出现重复、交叉的现象,比如《国际贸易实务》与《国际结算》《外贸单证实务》内容有交叉,《国际物流》与《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内容有交叉。[2]重复授课造成了学生宝贵学习时间的浪费,更是对教学资源的浪费。

教学内容更新迟缓也是当前高校课程设置的一大问题。课程设置多年不进行更新,导致学生在校所学习的内容并不能与当前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接轨,导致学生毕业后的职业能力不能满足国际市场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与时俱进是国际市场发展的需求,也应该是面对国际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制定的方向。

(三)师资队伍落后

成就一支理论型与实践型并举的新型普通高等教育师资队伍的最佳途径,是立足现有师资、自有师资,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结合的培养发展计划,盘活现有师资资源,按照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计划结构和课程分析结果,对现有师资进行素质重构。[3]

培养国际复合型人才当然需要有专业的国际型的高素质教师团队来执教。当前各高校在对于国际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队伍的配置基本是各大高校的硕士生或博士生,理论基础较强但并没有什么实践经验。但国际市场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趋向于实践能力,这就出现了培养目标或方案与市场的实际需求不符的现象。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团队,难以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的学生。

(四)教学缺少实践且实践基地缺失

高校在对国际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对于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有所安排,但效果并不理想。比如,有的高校在国际商务、国际贸易等专业教学过程中,加入了有关国际贸易、商务相关的结算、报关、金融管理等软件进行模拟教学,设置模拟实践教学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实际的操作和运营中过分追求任务的完成,使学生对这些软件的认识和使用方法并不重视,只求尽快完成教学任务,没有的达到实践教学应有的教学效果。

实践基地的缺失是当前复合型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问题。虽然有部分国贸独立院校在基地的建设上有所成效,但由于资金的原因,每一座院校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建设相应实践基地是不现实的。学校与企业合作虽然能有效解决实践基地缺失的现状,但由于学生在企业内参与时间本身具有不稳定性,并且参与实践的时间较短,只能是匆匆来匆匆去,整个实践环节只是一个参观过程,并没有达到实践能力提升的预期效果。

(五)职业素养教学的忽略

高校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过程中更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的掌握,虽然有专门的职业素养课程设置,但是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把其当做学分获取的来源,并未对职业素养进行深刻理解。对职业素养教学的忽略,导致了高校输出的人才虽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但工作稳定性差、人际交往能力不高、对职业和岗位的责任心较差。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一)以国际市场为需求,明确培养目标和方案

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的制定,应以国际市场的需求作为依据。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必须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以外经贸知识、外语、其他专业知识等为主体,培养实务型人才,同时还需要培养研究型人才。[4]在遵循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和办学理念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国际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明确自身的目标和定位。将法律、外贸、外语等专业进行有效联合,实现人才培养专业方面的跨越性,对于复合型人才适应国际市场非常有利。复合型人才要求具有更广泛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结构,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要考虑到培养对象对其他专业的需求,强调多元化培养,形成人才培养与国际市场需求的同步性、互动性。

(二)课程设置合理化

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校应对课程的设置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应更加重视,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学时占比,为学校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打破过去学科限制的现状,复合型人才需要实现专业上的跨越,只有实现不同学科的有机结合与科学交融,才能满足人才培养专业的多元化。对于教学内容重合、重复、交叉的问题,可以参考我国对1+X职业技能证书的课程设置方案,对于内容相近、有重复的课程,可利用免试或者简化考试等手段,避免重复的学习,节约学生学习时间和学校教学资源的浪费。在信息化水平快速发展的当前,高校教育应将现代化、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融入其中,优化课程资源配置,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提高课程趣味性和互动性,提高课程学习效率。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修正,保证学生学习内容能跟上市场变化的潮流,避免出现毕业生专业知识与技能与国际市场需求不匹配的现象发生。

(三)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直接影响。加强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提供到企业深造、进修的机会,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高校可以通过学术研讨、专题讲座等方式,为在校教师提供学术能力提高的平台和机会,了解当前国际市场的发展动态,以及国际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具体需求,拓宽学术视野的同时可根据人才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同时,还可以通过引进高素质教师或聘请企业当中的专业人员担任导师,建立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兼备的高素质师资团队。

(四)加强教学实践环节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改变过去的形式主义实践态度。首先对于教师实践技能的培训应该予以强化,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应用和创新,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案的优化。打破过去传递时得到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增加学生的参与度,通过真实模拟操作,情境模拟,实战演练等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弱化实践教学的任务感,明确实践教学的真正目的,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去。深化教学内容,开设企业管理、金融结算等相关课程,对企业属性、运作模式等基础内容进行认知,在评价考核环节增加实践能力的比重,并对评价、考核标准进行优化,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实践态度、应变能力考虑在内。

(五)加强校企合作,创建实践环境

实习基地所能创造出的实践环境是非常有限的,要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对实践能力的需求,必须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校企合作的建立并不是表面的联谊,要深入到实际。过去走马观花参观式的实习、见习过程需要丢弃,从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方向重新构建校企合作新模式。企业为学校提供相关专业的实践岗位,并且对学生所在岗位提出相应的要求,严格的要求和平等的对待才能是学生的实践过程更具意义。在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环境的同时,学校应为企业提供专业的人才输送以及科研能力的支持。通过你来我往的相互联系,互相帮助,深化学校与企业的联结,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保证人才输出的专业能力、专业素质与实践能力。

(六)重视职业素质培养

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除了对其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外,还要重视职业素质的培养。爱岗敬业、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是复合型人才面对国际市场时必须具备的。面对国际市场人员复杂、压力大、强度大的工作环境,复合型人才需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抗压能力,这就对其职业素养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在学校应该设置并加强职业素养方面的课程学习,将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相关的知识在学生内心进行渗透,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面对国际市场上不同国家、民族的不同特征,国际礼仪、谈判技巧、营销手段的学习也必不可少。

■结语

面对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复合型人才应具备国家化的思维和观念,在具备多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需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与沟通能力。较高的职业素养能让复合型人才在国际市场中的需求地位更加稳固。通过对国内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机制的探索和创新,建立专业的师资团队,增强复合型人才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科学优化课程资源配置,加强复合型人才的职业素养的培训。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对国际市场复合型人才输出的高质量,促进和推动我国经济全球化步伐,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而努力。

猜你喜欢

人才职业专业
人才云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部分专业介绍
职业写作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