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020-12-16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中学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中学 刘 华
多媒体具有开放性、灵活性、交互性强的特点,在现代教育技术飞速发展的趋势下,要推进高中地理课程改革,落实新课程教育理念,就要促进多媒体与地理课程的融合。
高中地理课程具有知识面广且理论性强的特点,地理知识的抽象性很容易让学生对地理课感到枯燥乏味。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适当利用多媒体,创设出趣味性强的教学情境,演示地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过程,让课本上静止的文字和图片“动”起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在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要经常面对地球仪、挂图、课本插图等教学媒体,看不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也就是难以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而借助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抽象的地理事物化虚为实,可以让学生感知大量无法直接观察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这样,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的课标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某区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并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综合治理措施”。笔者根据多媒体和地理课程教学整合的思想,利用多媒体创设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师生共同探讨荒漠化的成因和危害。教学设计如下。
1.视频导学——感知荒漠化。
教师活动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荒漠化纪录片《我的未来在库布奇沙漠里》。
学生活动 观察并思考:(1)库布奇沙漠在哪里?(2)沙漠的扩张会产生什么危害?
设计意图 赣南地区的学生对荒漠化接触和认识较少,以荒漠化视频的形式导入,不仅可以让生活在青山绿水中的学生直观地感受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认识到荒漠化的危害,还可以引起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重视和探究兴趣。
2.图片导思——“认识荒漠化”。
教师活动 展示我国一些典型区域荒漠化的图片,讲解荒漠化的概念。
学生活动 思考这些荒漠化景观出现在我国哪个地区、是如何引起的。
设计意图 以学生讲解和教师图片点拨的形式使学生加深对荒漠化概念的认识。
3.探究荒漠化成因——自然因素。
(1)活动 我给西北地区做名片。
给西北地区做一张名片(包含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地理特征等),并用两个字概况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设计意图 设计“我给西北地区做名片”的环节让学生介绍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提高其图文转换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微课 影响荒漠化的自然因素。
观看演示实验,填写实验结果,并分析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在荒漠化过程中分别充当了怎样的角色。
设计意图 以演示实验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化抽象为具体。
4.探究荒漠化成因——人为因素。
教师活动 展示新闻材料。
学生活动 用示意图的形式来反映“搂发菜”与土地沙化之间的因果关系。
设计意图 通过补充材料让学生理清“搂发菜”和土地沙化之间的因果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引起荒漠化除了自然因素外,更主要的是人为因素,从而过渡到导致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有哪些,产生的原因及后果等,层层深入,引发学生思考。
5.课堂小结。
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在整体上把握本课的内容并能掌握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
6.课外探究。
教师活动 展示2000年和2016年库布奇卫星遥感影像图。
学生活动 对比两图差异,课后通过互联网查询把库布奇沙漠由“死亡之海”变为绿色沙漠的治理措施。
设计意图 抛出荒漠化防治的问题,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获取学习资料。
本课例依托网络资源,选取有代表性的视频、图片和时事新闻材料,将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用多媒体形象化地展现出来,让学生充分进行体验。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地理学习环境中,不仅感知了什么是荒漠化及其危害,还小组讨论交流了荒漠化的成因,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达到掌握本课地理知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