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问题教学,提升核心素养
2020-12-16江苏省响水县第二中学魏昌艳
●江苏省响水县第二中学 魏昌艳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要借助问题式教学,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投入问题探究之中,通过独学、共学来解决问题。高中地理理论性强,知识较为抽象,问题教学要依赖于真实、有意义的情境。所以,教师要围绕情境提问,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惑,激发学生探求地理知识的欲望。采用问题教学能将知识点链接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发展思维,将知识经验迁移到新问题的解决之中。
一、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考
教师可以运用故事、歌曲、谚语等创设与地理事物相关的情境,引发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促进学生思维的开启。例如,在鲁教版必修2中的《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教学中,教师以《走西口》歌曲创设情境,并让学生思考问题:在旧社会,为何晋陕北部的农民要别妻离子到内蒙古一带开荒谋生?教师借助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也让他们对人口迁移产生了思考。情境的呈现方式多样,如文字、音频、动画、图形等,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化。教师要善于观察生活、观察学生,把握学情,找到学生的困惑点、理解的难点,充分利用身边资源,创设真实情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发现地理问题,参与研讨问题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按问题的主次可以将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主问题,另一类是子问题。前者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能引发系列活动,后者是学生在思考、讨论中围绕主问题而提出的。一般主问题只有一个,而子问题可以有多个。但子问题的呈现不是随意的、零散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重组、有序排序,让每个子问题都契合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从而让学生明确本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在鲁教版必修2中的《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教学中,主问题是“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而学生发现的子问题有多个,如“城市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有哪些具体表现呢”“当代城市化还表现出哪些新特点”等。学生通过子问题的讨论交流,能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从而产生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识。
为使学生的理解更深入,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交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认知基础、兴趣爱好等将学生异质分组,让不同潜质、不同能力、不同爱好的学生在同一组内参与讨论交流,从多角度、多层次表达对问题的看法,从而让不同的思维相互碰撞,产生多元化的理解。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必要的指导,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在组内能广开思路,积极参与讨论并提出解决的策略,通过反复的交流,最终确定解决方案。例如,在鲁教版必修2中的《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研读《农业区位论》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寿光蔬菜生活基地建设有哪些区位优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表达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从自然条件入手讨论,指出地处温带季风气候,阳光足,雨量适中,地下水源丰富,土壤肥沃;有的学生从社会经济方面思考,指出其水陆交通方便,种植蔬菜的历史悠久,市场广阔,被当地政府支持;有的学生从农业技术条件入手,20世纪80年代,寿光用冬暖大棚解决夏季蔬菜的种植难题。在形成共识后,各小组派汇报员进行成果展示,其他组的同学倾听,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注重课后实践,加强教学评价
地理教学不能囿于课堂,教师要将课堂向外拓展延伸,让学生在课后参与实践,从而促进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课后实践能促使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在生活中应用地理知识,从而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并产生深度思考,通过小组的共学探究、调查实验等方式,分析地理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以及其发展规律,从而发展地理思维,提升地理素养。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开展多元评价,要让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行,要关注学生的合作过程、学习表现、情感体验等,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成果展示,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教师要将师评、自评、互评结合起来,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教师可以从评价中获得反馈情况,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使地理教学变得更有效。
总而言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借助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活化学生的思维,增进学生的体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