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刍议
2020-12-16安徽省阜阳市第九中学李玉强
●安徽省阜阳市第九中学 李玉强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自媒体、新媒体蓬勃发展,众多思想观念冲击着初中学生的思想。然而,由于初中生心理发育仍不健全,且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又恰逢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一定要在日常教学中深入生活,充分挖掘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较好教育价值的素材,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引导,培养其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从而推动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一、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内涵
生活化教学理念源于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简单来说,“生活即教育”就是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主要理论依据,教师只有在此理论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措施,才能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构建。在构建生活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时,教师应以教材为中心,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生活实践,并在教学中大量引入生活中常见的案例,化抽象、复杂的知识为具象、简单的内容,从而拉近初中生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距离,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具体来说,就是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认知水平,将生活中的新闻、人物故事及生活案例等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有关内容结合起来,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热情,强化初中生对道德与法治的认知和理解。
二、基于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1.生活化素材要突出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
根据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我们知道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抱负与理想,使学生学会使用道德与法治中的有关知识来正视、分析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及现象。因此,我们在开展生活化教学时,应注意收集各种社会热点和时事,并将收集到的材料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从而体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教材,提高学习效率。中央电视台每年都会举办“3·15”晚会,我们可以挑选其中的一些内容将其引入课堂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树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激发他们思考:作为消费者,当自身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应当如何维权?这样,借助生活化教学,能提升初中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生活化素材要突出地域性特点。
初级中学的生源以本地学生为主,他们对学校所处地域的风俗习惯都是基本知晓的,所以,我们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将学生熟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地理等知识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从而开展具有乡土气息、地域性特征明显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定数量的综合实践活动,让他们实地调查和了解自己身边的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建筑、风俗和语言等,以增强学生对所处社会的了解,从而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教学效果。
3.生活化素材要突出时效性特点。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时,教师应紧随社会热点,适时将具有一定时效性的生活素材引入教学中,从而将道德与法治教学与时代精神有机融为一体,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为实现这一目的,首先,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与时事之间的契合点。然后,在此基础上,将生活中的热点新闻、时政要闻、典型案例等素材充实到各个知识点的教学中。例如,在教学《亲情之爱》时,教师就可以将生活中有些父母为了供养子女上学而起早贪黑地干活、为救治病重的孩子而捐献器官等事迹引入课堂中,从而使学生懂得父母为孩子做的无私奉献,让学生学会感恩,从而孝敬父母、尊重父母,学会与父母沟通和交流。
4.生活化素材要突出趣味性特点。
很多学生都反映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为了提升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兴趣,教师在举例的时候,也应该注重案例的趣味性,从而使学生从心理上对道德与法治学科产生兴趣。例如,教师在介绍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的相关内容时,既可以选取不同的故事进行讲解,也可以选择不同国家的饮食文化进行讲解,从而使学生既开阔了视野,明白了各个国家在文化上的不同,又使学生懂得了多元文化能够让我们的世界更丰富多彩的道理,从而形成尊重差异的思想观念。
总而言之,构建生活化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师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只有将生活化教学理念贯穿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真正实现生活化课堂的构建,才能真正地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迈上更高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