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探究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2020-12-16江苏省滨海县五汛中学郭卫兵
●江苏省滨海县五汛中学 郭卫兵
在应试背景下,有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采用“灌输式”教学,让学生死记硬背所谓的重点知识,导致学生缺少思维活动,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开展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让他们在小组合作中自由表达、大胆质疑、积极探究,通过分享、交流获得问题的解决。学生在探究中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自主地参与讨论交流。教师要根据学生间的差异合理分组,让学生在问题情境、合作互助中习得知识。
一、合作探究教学的主要特征
1.活动内容具有高效性。
如果合作探究的内容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合作探究的内容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有可探究性,能推动学生进行思考。
2.活动形式具有多样性。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形式开展合作探究教学,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3.实施程序具有完整性。
合作探究不是简单的生生讨论,还有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展示、组员互评。活动具有一定的顺序,学生只有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产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才能进行合作讨论、展示点评。
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合作探究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将合作探究视作简单的讨论交流。
部分教师对合作探究的认识存在偏颇,认为合作探究就是讨论交流,因而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成果展示、学生点评等环节,使活动流于形式。
2.参与的主体不均衡。
学生是合作探究的主体,他们的参与度存在不均衡的情况。成绩优异的学生参与度高,他们在合作中发言积极,乐于表现自我,而成绩平平的学生发言不积极,甚至不能听取他人的意见。
3.合作主题的选择存在分歧。
在合作探究中,学生对探究性强的主题感兴趣,而教师则喜欢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话题。所以,教师要放下权威,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既具探究价值又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
4.合作探究中点评不够充分。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对时间的把握不够到位,忽视了点评而直接对内容进行总结。评价的主体单一,只对表现好的小组进行表扬,而对学生的探究过程缺乏针对性的分析。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合作探究教学的有效策略
1.高效分组。
教师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合理搭配,让他们从不同角度表达观点,使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观点得以交融,从而增进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2.恰当选题。
教师要综合分析教学目标、学生情况、社会发展等因素,融入生活化理念,在调查、访谈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与认知发展水平,提出他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关注。例如,在学习统编道德与法治七上第四课第二框“深深浅浅话友谊”时,针对“正确处理好交友中出现的问题”、“了解友谊的特质”、“在相处中体验积极的情感”等目标,设计合作探究的话题,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经验说说关于友谊的哪些特征最重要、哪些特质能赢得较高的支持率、帮助朋友是否意味着自己会遭受更大的损失等。
3.合作讨论。
教师要为学生留有合作讨论的空间,减少对他们的束缚,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强化引导能力,对学生的合作进行有效指导。例如,在统编道德与法治八上《积极奉献社会》的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你参加过公益服务活动吗?在参加活动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感受到服务社会的方式众多,有参与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帮助他人、紧急援助等。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可以参加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纠正不文明行为等。
4.多样展示。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口头阐述、表演、竞赛、辩论等展示合作探究的成果,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
总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立足生本,开展有效的合作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