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一拌一喷”小麦全生育期防控小麦蚜虫
2020-12-16魏会廷夏先全汤永禄杨武云李朝苏
魏会廷,夏先全,李 俊,汤永禄,杨武云,李朝苏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部西南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66;2.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农业部西南地区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66)
小麦是四川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蚜虫是小麦第一大害虫。麦蚜繁殖力强、种群数量大,危害小麦整个生育期;麦蚜通过吸食小麦汁液、排便蜜露,影响小麦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导致组织、器官发生黄斑或全部枯黄、籽粒干瘪或不能结实;而且麦蚜传播大麦黄矮病,降低小麦产量和品质[1-2]。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和作物研究所共同研制了“一抗一拌一喷”小麦蚜虫全生育期防治技术,该技术简单易行、可随病害防控同时进行,防控效果好、节劳增效,且具有绿色环保特色。其技术要点如下:
1 一抗
选择抗虫高产品种。利用品种抗性,是小麦虫害防控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3]。全省小麦抗蚜育种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基于前期研究,四川省抗虫品种较少,而四川小麦部分主栽品种对禾谷缢管蚜(全省小麦蚜虫优势种群,田间达90%种群数量)抗性等级多数在低感以下[4]。2018年蚜虫危害较重,而条锈病、白粉病危害较弱。施药模式试验表明,小麦全生育期不防控麦蚜试验小区内,川麦104(国审高产品种,低抗蚜虫即对蚜虫具有较弱抗性)较其对照减产15.1%,表现为试验小区内蚜虫发生高峰期的(平均)单茎蚜量不足200头。內麦836(国审、高感蚜虫即蚜虫高度感染并危害)较其对照减产35.4%,表现为试验小区内蚜虫发生高峰期的(平均)单茎蚜量600头以上。因此田间蚜虫充分危害的极端条件下,使用抗虫品种仍可减少蚜虫危害。
2 一拌
播前拌种,减少地下害虫和蚜虫的危害。药剂拌种是小麦播前准备的重要环节之一。根据四川小麦虫害发生特点,在选择抗病虫高产品种的基础上,实施播种前拌种有利于防治蚜虫和地下害虫,小麦虫害预防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开展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目前商业化防蚜拌种剂成分多样,防效差异极大,其中效果较好的是吡虫啉(类)种衣剂,吡虫啉拌种(药种比1.0~1.5g/kg)后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均有效果。据调查,在蚜虫发生不严重的年份,拌种持效期为小麦整个生育期,麦蚜发生高峰期为小麦开花期前后,其蚜量于防治标准(百株蚜量500头或蚜株率20%)左右,后遇连续高温天气(接近30℃)或连续风雨天气或一喷多防可自行消减。在蚜虫发生较重的年份,拌种持效期可达开花期(拔节期防效为有效),其高峰期蚜量达到防控标准,而高感蚜虫小麦品种的未拌种处理单茎蚜量高达1000头。因此,利用药剂拌种,可减少喷施药剂防控1~2次。
3 一喷
结合一喷多防,开展药剂喷施防控。于小麦开花初期(同时接近田间蚜量发生高峰期)进行喷药防治蚜虫危害为优选时间段。麦蚜早出活动,高峰中午避热,上午9~10时叶面露水已经风干,喷雾雾滴容易接触到虫体,防治效果较好。因此,避开风雨天气,选择低毒高效农药(例如吡虫啉)、摒弃蚜虫已具有抗性的药剂(例如氧化乐果),于上午进行全田均匀喷雾效果理想。
此外,根据小麦品种、布局(避风温暖地带)、气候特点及蚜虫危害特点等,年前年后(拔节期)关注蚜虫发生动态,可进一步提高小麦蚜虫防控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