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级“小团体”的教育策略

2020-12-15金丹

求学·教育研究 2020年19期
关键词:小团体教育策略班级

金丹

摘要:新课程改革提倡个性化教育,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导每个学生扬长避短,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做到因材施教。而根据兴趣爱好、性格脾气、学习成绩、社会关系等因素,班级里自然而然形成了班级“小团体”,每个团体都有不同的特点,这也让我们的班级管理和个性化的教育指导变得更加复杂。为了迅速掌握小团体学生的全面的情况,并针对不同团体进行不同的策略指导,我们在逐步尝试总结经验,以求事半功倍,发挥班级小团体的最佳作用。

关键词:班级;小团体;教育策略

“小团体,又称小集体,它是同学在共同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普遍存在于班级内部的一种非正式组织。这种非正式组织有其规定的规范,感情和倾向,控制着小集体内部各个成员的行为,在一定条件甚至影响到班级内部他人的行为。”[1]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班级小团体也开始应运而生。“存在的必有其合理性”,小团体的产生,源于学生共同的需求。然俗语也有云,三人成虎,为患无穷。对于班级内部的学生小团体,尤其是对班级建设有不良影响的小团体,我们需要密切关注,慎重对待,并逐个击破。

一、班级“小团体”的现状和成因

“小团体”存在于每个班集体中,“小团体”的人数是不定,他们是集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班集体具有或多或少的影响。而“小团体”的存在也给了孩子们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他们在“小团体”中找到了自己的“同伴”,从而在集体中有了一席之地。那这些小团体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谢维和教授在《班级:社会组织还是初级群体》等系列文章中提出“初级群体论”,认为班级是特殊的社会初级群体[2]。谢维和认为,带有社会属性的班集体让年龄在7到12岁间的孩子无措,他们不知道如何在集体中活动,他们害怕被孤立,想要被关注、被接纳和被认可,所以他们本能地寻找“同伴”。在这个过程中具有相同兴趣爱好或性格契合的孩子们会相互吸引,抱团取暖,当然,孩子们也会带有目的地迎合和随大流,这样,不同类型“小团体”就会在集体中形成。

小学阶段,“小团体”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1.学习型。团体成员爱学习肯钻研,有着共同的学习爱好或目标,在学习能力和水平上也不相上下。2.兴趣型。团体成员兴趣广爱表现,有着一定艺术细胞,在展示和游乐上有着十足的精力与追求。3.性格型。团体成员有着相似的情感思维和表达方式,或默默无闻、安稳内向,或叽叽喳喳、热情欢脱。他们的情感表达方式相互契合,相处模式自在轻松。4.行为型。团体成员基本属于好动好闹的类型,无法有效控制自己的言行,喜欢在打闹中寻找快乐和刺激。以上四种类型的“小团体”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他们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在班集体中总是以各种不同的原因进行组队。

二、班级“小团体”的管理和对策

我们对于班级“小团体”需要有效的介入和管理,“小团体”的风气往往会带动班级风气,而在这个过程中,总会涌现出一些让我们头疼的“小团体”,那么面对这些“问题团体”,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谨借几个事例,和大家说道说道。

(一)称兄道弟,武力全开

三个小调皮大潘、小潘,小于自一年级开始,就相互赏识,彼此看对了眼。他们的感情在追逐打闹中日渐深厚,曾一度发展到课上眉来眼去,课下三人成行。如果他们只是这么感情深厚地相处下去,也无伤大雅。但偏偏他们喜欢凑堆惹是生非、嬉笑怒骂,不光相互较量,还殃及班中学生,搞得大家难逃拳脚,男生们更是钦佩不已。老师多次教育之后,总是不治根本,他们也不长记性,发誓改正后又暗度陈仓。赶巧,这次他们的内部矛盾升级成了家庭间的矛盾。话说,这次大潘唆使旁人大块头把小于从桌上拖走,大块头用力过猛,让小于跌落在地,小于牙齿撞在桌角,瞬间泪如雨下,跑来向我告状。考虑到事关牙齿,又是换过的牙,我当即叫了家长来处理。小于爸爸来后,心疼地直呼:“宝贝,别怕,爸爸来了!”而转头对大潘和大块头火冒三丈,用尽污言秽语。大潘显然也没见过这等场面,不免委屈无措。我为了不让伤害升级,让大潘回了教室。此事最终以大潘家长带小于看完病报销了所有医疗费,并且赔礼道歉而告终。小于爸爸的那几句话对大潘的负面影响不小,我和大潘的妈妈多方疏导,最终大潘才得以宽慰。从此,这两个孩子也基本不再来往,小团体也解散了。虽然,故事本身不完美,学生感触过于深刻,但是教师要善于借助恰当时机,进行正面引导和教育。

(二)八卦中心,引领时尚

小姑娘亭亭玉立,总是爱美爱幻想。这不,班中三个长腿女娃娃凑成了一堆,专聊班中爱恨情仇,分析明星动态,比穿比玩比脸蛋。她们上课娴静乖巧,下课却生龙活虎。她们在班中传播着各种青春萌动的情感,更培养下线,组织其他女生将八卦人物的故事绘画成册,相互传阅。画册的想象力之惊人,遣词造句之丰富,弄得当事人羞愧难当,跑来向我告状。对于女孩的萌动幻想,当众批评揭露肯定会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但为了不让她们的蠢蠢欲动变成主流话题,我把她们逐个找来,先从“罪证”入手,一一罗列,严肃教育,让她们认识到事态严重;再刺探军情,指导她们更多聊天内容和活动方式,接着和她们聊人生,谈青春,论当务之急。最后,以成绩为通牒,以防她们无事可做,帮着一起制订学习计划和每日学习任务,要求她们当天反馈,当她们没时间扎堆闲扯,并联系家长,截断上网资讯和沟通渠道。久而久之,她们就无话可说了。分别沟通,瓦解势力,这是秘诀之二。

(三)抱團取暖,塑料姐妹

有这么两个女孩,一个成绩下游,贪玩要强,和其他女孩格格不入,另一个一年前刚转来,纵然内心澎湃,但是外在寡淡。她们坐在前后桌,自然惺惺相惜,抱团取暖。可由于两人性格都强硬,互不相让,常常爆发矛盾,而且两人凑堆,只要一下课,总是第一时间冲出教室,也不管是否完成课堂任务,躲在小花园游荡。长此以往,两人成绩越来越差,学习态度也散漫。面对这样的缺爱团体,我为了让她们融入群体,指定习惯较好的学生有意拉拢她们一起游戏,并让她们直面自己的性格缺点,寻求改正方法,做到分开排座,关爱第一,这是秘诀之三。

三、班级“小团体”的优化和成长

第一,在加强班级建设的同时,要充分利用阵地优势,找准学生的兴趣点,通过组织文体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有益的竞赛活动等,增加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各班级小团体融入朝气蓬勃的大集体中。

第二,要发挥榜样作用,充分肯定学习型、兴趣型的小团体,发挥他们的影响力,吸引班级更多的孩子加入,并在鼓励肯定中让其他“小团体”有样可依,有本可学,产生积极的竞争心态,从而向优秀看齐。

第三,家校联动,发挥最大的效能对“小团体”进行监督和引导。通过多方力量的渗透,为团体的转变和成长助力。家长和社会的参与,能让“小团体”更好地体会生活,从而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和价值观,更能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改正缺点,从根本上解决“团体”问题。

小团体的存在并不可怕,需要耐心引导,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在快乐、健康的氛围中茁壮成长。班级文化和集体管理,少不了团体的力量,跟着我们的智慧,且行且思吧。

参考文献

[1]李丰生.谈如何发挥班集体内部小团体的作用[J].中国地质教育,2000(2):75-77.

[2]谢维和.班级:社会组织还是初级群体[J].教育研究,1998(11).

[3]论班级活动中的管理主义倾向一一兼答吴康宁教授的商榷文章[J].教育研究,2000(6).

猜你喜欢

小团体教育策略班级
班级“无课日”
班级小团体的形成与引导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要不要走进班级中的“小团体”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以牙还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