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2020-12-15曾群
摘 要: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风、学风和作风的综合体现,对推动学校管理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师范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需兼顾高校校园文化普遍性特点和自身个性,将校园文化建设与院校整体规划相统一。
关键词:师范院校;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0)04-053-03
师范类高等职业教育所展现出的文化特色与文化魅力,和本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相关院校的培养对象需要在其文化氛围的影响下,满足就业岗位需求,达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发展高度。[1]从这个意义上讲,师范类高等职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应与院校整体教育宗旨相协调,致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侧重于专业文化的支撑功能。
一、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与国家教育方针相协调
理性构建的校园文化建设,应与国家总体教育方针相协调,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目标相一致。师范院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能够使学生具有更强的人文精神,促进其健康发展。
(二)与师范院校改革创新相统一
合理化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促进师范院校走向改革创新之路。国家教育部门提出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规范强调,师范院校需要同时注重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精神塑造任务,且在教育过程中将校园文化与职业精神的养成相融合。为此,师范院校若想使教育教学跟上时代发展,完成改革和创新的理想目标,就一定要加强校园文化的作用,使之发挥价值引导功能,促进学生生发教育认同感、时代使命感和文化归属感。
(三)与师范院校品牌建设相一致
品牌建设对于师范院校生存及发展具有突出作用,可以展现出师范院校的悠久历史、办学条件、专业特点等。师范院校在进行建设与创新时,若缺少优良的文化精神、思想观念,就不容易达到优秀院校建设的目标。[3]做好校园文化建设,是院校在激烈的教育竞争环境中取得优势发展地位、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前提。
二、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共同性”
师范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在内容上与普通高校文化建设有着很多共通性,具体包括三个层面:(1)表层的物质文化。表層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包括教学设施、生活设施以及必要的校园景观等,借助环境的有利影响,达到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熏陶感染作用。(2)深层的精神文化。深层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对于师范院校来讲,更加强调多年以来所积淀下来的优质办学理念、良好教风和学风等。(3)规范的制度文化。规范的制度文化所涉及的内容涵盖了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规范等,对于校园活动的正常运作及维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是校园文化氛围形成的有效助推力。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职业性”
师范院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在重视共性内容的建设外,还应特别突出自身特色,应从“职”字入手,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师资人才,体现教师职业技能的目标,结合自身办学目标及条件,按照教师专业标准,形成具有师范类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内容,[4]具体包括:(1)职业化内容。它要求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重视职前培养,营造仿真的岗位文化环境,让教师行业特色更早为学生所认知,保证学生及时形成过硬的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2)实践化内容。在师范类院校课程体系建设中,要注重实践化内容的构建,让学生所接触的每个教育环节都与实践化内容紧密关联,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给学生未来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3)特色化内容。特色化内容属于师范院校文化建设的特殊发展目标,只有关注此项发展目标,强化师范类院校的特色专业,才能让师范院校以文化建设为契机,在激烈的教育竞争环境中谋求发展。
三、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思路模糊
首先,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思路模糊,理念不够新颖。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对内容方面一般性与特殊性认知不够深刻,欠缺规划与策略。其次,部分师范院校没能针对特定专业构建合理的文化育人目标,片面地将文化建设等同于文艺活动举办,以一两次简单的活动取而代之。[5]使校园文化建设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第三,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理念陈旧,一是创新度不够,建设理念较为保守;二是缺乏清晰的办学及育人理念,不能满足校园文化发展需求;三是校园文化建设定位缺失。
(二)与普通高校雷同
师范院校模仿普通高校进行文化建设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师范院校在人才培养中需要凸显“师范”二字,所有的教学工作都应当以此为中心。从历史渊源上看,师范院校的历史相对较长,文化积淀也比较深厚,应当借助此项优势,避免走刻意效仿的路径,找回失去了的独特的文化内涵。
(三)缺乏校园文化品牌意识
在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一是存在不合理的广告文化,进入校园的广告内容繁多,例如兼职广告、宣传广告,乃至非法的小广告同时存在,给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二是存在不合理的涂鸦文化,比较典型的是一些学生缺少对课桌和墙壁保护意识,产生与和谐校园文化不和谐的行为。三是存在不合理的宿舍文化,比如宿舍内有着亚健康状态的文化风气,且宿舍装饰过于世俗化,同外在形象形成较鲜明的对比。
四、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院校整体规划
1.文化建设组织的前期构建
首先要对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及价值进行深入了解,借此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和改革整体规划的部分。其次,让文化建设组织因时因势产生,选派执行力较强的领导,使之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负责人。第三,将学生会等组织的功能发挥出来,带动校园文化建设与组织建设相协调,实现文化环境氛围形成的理想机制。
2.文化规章制度的约束规范
按照师范院校的文化建设系统计划,构建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各项规章条例,让文化活动因制度的约束而良性发展、规范进行。
3.文化保障體系及时跟进
师范院校校园文化的相关实施者应当对本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使文化保障体系及时跟进,如做好思路的拓展、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方案的优化等。
(二)突显师范院校校园文化特色
1.两代师表齐头并进
师范院校培养的是未来的基础教育师资,应秉承“明日之师,今日做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使校内教师和未来之师共处共育,师德师风自然养成。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育为未来教师打造全面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借助自身的知识才能、创新思维等,将文化育人功能、文化导向功能充分发挥出来,给学生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引导,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
2.开放融合的育人环境
校园软环境和硬环境的创建和设置直观体现了育人的成效。教学场所、学生宿舍、校园路标等展示教育名言、历史文化;实训场所实景模拟对接各类教师岗位场景;绿色校园的花草树木净化心灵,展现的是浓郁的师范教育的校园育人环境。
3.开展学生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
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合格教师为主线、以培养未来教师需求为契机展开的校园文化活动,对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高尚的情操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借助多种文化活动鼓舞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先进的理念,给学生提供感恩教育的环境氛围,借此增加校园文化精神的凝聚力量。
(三)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体系
为了与院校整体规划相适应,完善文化建设制度体系也很有必要。当前师范院校教师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要以规章制度为保障,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来;将责任机制落实到位,给师范专业教师以明确的职责分工,让教师主动从不同途径出发完成校园文化建设任务;完善培训机制,以培养更多知识和能力同步发展的教师,给特色化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师资保障。
(四)融合以职业为导向的实践实训课程
一是,把教育文化和校园文化相协调,让学生根据未来教育发展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技能学习方式,增加自身就业优势。二是,充分结合不同专业对于师范专业学生的要求,给学生提供专业化的素质教育机会,让师范院校形成专业品牌,为发展特色文化教育服务。三是,把就业市场的形势、师范专业的应用知识融入到教育内容中来,按照专业特点以及社会需求创新人才教育方法。四是,把学生就业环境同课堂教学相联系,带动人才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使学生在良好的文化环境中形成岗位意识与就业思维。
参考文献:
[1]杨真.浅析如何推动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建设[J].中国高新区,2018(4):49-50.
[2]王子南.校企文化共生: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3):20-22.
[3]丁旭.新媒体环境下师范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J].教育信息技术,2018(2):36-38.
[4]彭杨.外部环境变化对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2):14-15.
[5]秦敏,刘武周.校园文化建设视角下的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研究[J].内江科技,2018(1):46-48.
收稿日期:2019-12-10
作者简介:曾群(1970),女,福建罗源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务教学管理。
此文为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学生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师职业素养研究”(JAS170916)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