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双高计划”的我国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问题与对策

2020-12-15李健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双高计划高职院校

李健

摘  要:在深入解读“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群建设计划”的国际化建设目标任务和教育国际化内涵的基础上,全面梳理总结我国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形式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发现我国高职院校在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引进、国际标准开发制定、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外人文交流、来华留学生教育以及国际职业教育服务等方面的建设力度不足,国际化发展不够充分,总体水平較低。自“双高计划”启动以来,我国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建设迎来提质增效的发展新机遇,聚焦“双高计划”国际化建设的任务要求,提出了我国高职院校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的建设思路和发展策略。

关键词: 高职院校;双高计划;教育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0)04-026-11

自国家示范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和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等项目启动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经过近15年的发展建设,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教育国际化总体水平得以大幅提升。2019年,国家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群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我国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聚焦“双高计划”目标任务,研究制定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实现提质增效内涵发展,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所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鉴于此,本文在全面梳理我国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双高计划”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建设的发展策略与路径选择。

一、教育国际化:我国高职院校“双高计划”的目标驱求

(一)教育国际化和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教育国际化(Inter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一词便在西方国家被广泛用来指代高等学校国际交流具体活动,1992年,美国学者阿鲁姆(Arum)和德威特(Van de Water)首先提出了教育国际化的学术定义,认为教育国际化是一切与国际学术研究、国际教育交流和技术合作相关联的活动、项目与服务[1],他们的观点引发了学界对教育国际化的学术争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加拿大学者简·奈特(Jane Knight)于1994年提出的观点,她认为教育国际化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完善,比较合适的做法是给予其一个被广泛接受且可以持续更新的定义(working definition),鉴于此,她立足高校教育教学活动本身,提出教育国际化是高校将国际性和跨文化元素整合到教学、科研和服务等教育活动的过程[2];2003年,奈特又对这一定义进行了补充完善,融入了全球化视野和高等教育的国家主体性元素,提出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将国际性、跨文化和全球化等元素整合到国家高等教育总体目标、高校育人功能和高校办学实践的动态过程,并从国家和高校两个层级,对教育国际化的政策、动机,策略和途径等进行了深入分析[3]。国内学者对教育国际化的学术研究始于1981年,学者朱勃总结概括了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主要特点[4],冯军、施昌海等提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特征、基础条件和发展战略[5],柯文进分析了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路径[6],李捷总结了发达国家教育国际化政策的共性与发展趋势[7];结合职业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谢宏武[8]、关姗[9]、陈露[10]、莫玉婉[11]、刘皓(揣玉多)[12]、叶飘[13]和杜迎洁[14]等学者分别从发展策略、路径选择、内涵建设、人才培养、标准制定和海外办学等角度,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策略进行了系统研究。

奈特的教育国际化观点包含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其中,国家教育国际化政策和动机属于宏观层面的发展战略,高校教育国际化策略与途径属于微观层面的建设实践,主要包括办学理念的国际化、教育标准的国际化、教学资源的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国际化和教育服务的国际化等内容。国家宏观发展战略为高校教育国际化实践指明了发展方向,而高校教育国际化微观实践又为国家宏观愿景的实现提供了现实支撑,国家战略和高校实践之间形成了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共存关系。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宏观目标是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对外开放,提升国际影响力,服务国家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落实到高等职院校微观层面,其建设目标是提升在职业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标准体系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和现代职业教育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国际化水平。

(二)教育国际化:“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发展的内在要求

“双高计划”是教育部全面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战略部署,其总体目标任务是,通过深化高质量内涵发展,到2035年,建成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引领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15]。“双高计划”具体包括党的建设、人才培养高地、创新服务平台、高水平专业群、高水平双师队伍、校企合作、服务发展、学校治理、信息化建设和国际化建设等十项改革发展任务;“双高计划”把提升国际化水平作为重要建设目标,要求深入推进与国际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地区)之间的交流合作,推进境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引进,参与国际职业教育标准制定,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和国际职业教育服务,推动技术技能人才本土化。

“双高计划”是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部署,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是“双高计划”的重要建设任务,也是我国高职院校实现提质增效内涵发展的内在要求。“双高计划”既为我国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又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建设实践指明了具体方向,在“双高计划”的引领下,我国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进在职业教育标准、教育教学资源、师资队伍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和职业教育服务等方面国际化建设实践,不断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全面推进落实“双高计划”战略目标要求。

围绕“双高计划”中的国际化建设任务,我国高职院校应重点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工作:(1)要加强境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引进,提升资源本土化利用水平;(2)要深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涵,提升国际标准开发制定水平;(3)要加强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促进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4)要积极开展师生境外交流项目,提升中外人文交流水平;(5)要提升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打造“留學中国”高职品牌;(6)要提升为“走出去”中资企业开展员工技术技能培训质量,积极探索海外办学实体机构建设,不断提升国际职业教育服务水平。

二、我国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标“双高计划”国际化建设目标要求,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国际化主要存在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引进与本土化利用不足、参与国际专业和教学标准制定工作不够深入、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不高、中外人文交流水平有待提升、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不高以及国际职业教育服务水平不高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具体如下:

(一)境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引进与本土化利用不足

境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引进是高职院校开阔教育国际化化视野和促进教育教学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境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宏观层面的办学思想和教育教学理念以及微观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模式、课程建设标准、教学方式以及教师和教材资源等内容。境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引进形式主要包括师资境外研修培训、中外学术交流和中外合作办学等。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境外优质职业资源引进工作总体水平不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科学认知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

境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引进工作是一项具有较高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的专项工作,需由一支具有相关专业学历教育背景且经过相关专业教育培训的工作团队来完成,我国高职院校对该项工作专业化认知水平普遍不高,对外事工作专业团队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现有团队成员大都由校内外语教师转行兼职,缺乏对境外资源引进等教育国际交流工作基本经验,影响了优质资源引进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2.政府政策支持不够,资源引进步伐受限

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外事管理部门对高职院校境外优质资源引进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资源引进申报审批流程复杂,审批时限较长,限制了高职院校境外优质资源的引进步伐。

3.对接资源层次不高,优质资源引进难度大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境外合作对象以社区学院、职业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和应用文理与技术学院等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的高校为主,本科以上层次优质的高校资源占比较少,优质资源引进工作难度较大,限制了境外优质资源引进工作的质量提升。

4.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不足,资源本土化没有落到实处

我国高职院校在境外优质资源引进后,对优质资源的本土化二次开发利用不够深入,与学校专业建设发展现状结合不够紧密,优质境外资源的优势没有得以充分发挥,可持续开发利用体制建设不足,资源本土化利用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二)参与国际标准开发制定不足

高等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包括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专业建设标准、课程体系标准和评价体系标准等内容,参与国际职业教育标准制定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从学校层面而言,我国高职院校参与国际职业教育标准制定工作主要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设来具体实施,即通过中外联合办学,引进国际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专业建设标准、课程体系标准和评价体系标准,邀请境外合作单位专业人士参与国际职业教育标准的学术交流研讨,通过学习借鉴和内涵建设,逐步推动教学资源、教学方式、师资队伍、管理模式和评价方式的国际化,同时,对标国际标准,推进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我国高职院校现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包括由地方审批、教育部备案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机构)和由地方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批管理的中外教育交流项目两种形式。近五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项目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项目数从2015年的438项[16],增至2019年的938项[17],增长率为214%。但在建设实践中,我国高职院校参与国际标准开发制定的主动性有待加强,合作深度和广度有待提高,中外合作办学内涵建设有待进一步深化,具体如下:

1.对比研究不够深入,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推进不足

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视野不够开阔,对国际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的研究认知不够深入,对比研究学术兴趣不足,参与国际标准开发制定工作的主动性不高,在对国际专业教学标准的借鉴参考和本土化开发利用等方面较为欠缺,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推进力度不够。

2.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涵建设有待深化

其一,项目建设管理话语权不对等。由于西方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程度较高,在中外合作项目建设实践中,外方单位在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专业教学标准制定、核心专业课程设置以及项目管理等方面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合作双方在项目建设管理话语权上的不对等导致现有项目不能十分贴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科专业发展和教学管理实际需求,客观上限制了中外合作项目的健康发展。其二,外方单位实际参与不足。受政治导向、文化偏见和管理模式等多重因素影响,现有中外合作项目外方教师在专业建设、计划制定、课程设置、学术研讨和课堂教学等方面的实际参与度较低,给资源引进、联合授课、项目管理等方面带来现实影响,合作成效难以保证,客观上制约了中外合作项目的质量提升。其三,双语教学效果欠佳。大部分中外合作项目均对双语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在教学实践中,受教师本人外语水平以及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大部分中方教师均采取“英文PPT展示+汉语讲解”的简化模式,未能实际模拟真实双语教学环境,使得双语教学沦为形式,客观上影响学生提升外语专业阅读写作和实用交际能力。

(三)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不高

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具备参与国际职业技术技能服务和国际事务竞争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包括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以及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师资队伍,其中,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是推进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前提,而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使教学与管理人员具备开阔的国际化视野和具备国际水准的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能力,是保证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可以分为引进境外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且具有丰富的企业经历的高端人才和派遣校内教学骨干与管理干部赴境外开展短期研修培训两种形式。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健全,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程度不高,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不够,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健全

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评价模式和教学模式等具体内容,我国高职院校的国际化视野不够开阔,对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现有人才培养体系的对比研究和学习实践力度不够,在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建设、评价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的建设工作较为滞后,尚未形成特色鲜明的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严重不足。

2.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程度不高

其一,境外高端人才引进体制机制不够健全。我国高职院校在境外高端人才的引进模式、招聘方式、激励机制、福利待遇、职业规划与岗位设置等方面,缺乏科学的谋划、清晰的建设思路、有力的政策支持以及足够的经济投入,部分高职院校甚至尚未正式出台境外人才引进相关政策与管理规定,人才引进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内涵建设严重不足,限制了境外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步伐。其二,境外培训审批流程复杂,成果转化与培训成效有待提升。当前,我国公办高职院校境外培训均纳入因公出访团组管理体系,需逐级经历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外事工作部门和国家外专局的审核签批,从团组规划到境外出访平均历时4个月,时间跨度较长,且团组总量受外事管理政策限制,境外培训年度计划实际完成率较低,不能有效满足高职院校师资境外培训的实际需求。此外,部分培训团组目的要求和预期成效不够清晰明确,团组成员专业背景不够统一,给承训单位在方案制定、授课安排、团组管理等方面造成实际困难,导致培训需求与预期成效不够贴合,加之承训单位学术与管理水平层次不齐,培训质量难以保证。归国返校后,部分团组未能及时总结培训成果,并在教学与管理实践中予以对比吸收,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培训成效有待提升。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不足直接影响了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内涵发展。

(四)师生境外人文交流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高职院校师生境外人文交流主要包括教师境外学术交流与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和学生境外留学、境外游学和境外实习等形式,师生境外交流主要目的地以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韩国、新加坡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主,师生境外人文交流规模和质量水平总体偏低,呈现如下特点:

1.交流规模较小,总体水平较低

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赴境外开展学术交流和职业教育培训服务等活动均被纳入因公出访团组管理体系,申报审批流程复杂,时限较长,且团组总量受控,导致教师中外人文交流平均规模较小,总体水平不高。学生境外交流成为我国高职院校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形式,数据显示,2016-2018年间,赴境外留学、游学和“走出去”企业境外实习时间超过10人日的高职院校分别达187所[18]、284所[19]和300所[20],占全国院校总数的比例分别为:13.76%、20.46%和21.61%,数据表明仍有80%以上的高职院校学生中外人文交流工作不够理想,总体水平较低。

2.境外承接单位层次有待提升

我国师生境外人文交流承接单位以社区学院、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和应用文理学院等专科层次教育机构为主,本科及以上教育机构占比较少,承接单位总体层次不高。

3.境外交流效果有待加强

境外游学项目过于强调游览体验,语言学习和文化体验往往仅为过场,实际效果差强人意;境外实习项目的实际成效与派出单位和学生本人的期望值相差较大,派出单位对境外实习学生的管理工作有待加強。

(五)来华留学教育水平不高

根据2015~2019年质量年报数据,笔者编制出我国高职院校近5年招收海外留学生情况一览表,如表1所示,表1显示,2014-2018年度我国高职院校留学生在校生人数分别为:2799[21]、3947[21]、7000[18]、11500[19]和17000[20],平均在校生人数分别为:2.10、2.88、5.15、8.28和11.98;2018年度全国共有26所高职院校留学生规模超过200人[20],2018年度留学生在校生数规模比2017年度增长了50%,较2016年度扩大了2.4倍,较2015年度扩大了4.4倍,较2014度扩大了6.1倍;上述数据表明自2014年起,我国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进入规模化增长时期。但与普通本科高校相比,我国高职院校留学生规模和平均在校生人数仍处于较低水平,留学生生源地仍以东盟、中亚、非洲等处于工业化初(中)期阶段的“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国家为主,尚未辐射到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且存在奖学助学来源渠道匮乏、学历教育和汉语进修比例失衡、语言学习和技能培养关系失调以及尚未形成中国特色高职留学生教育模式等突出问题,具体如下:

1.奖学助学渠道匮乏,规模化发展受限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21世纪起才开始蓬勃发展,留学生教育更是起步较晚,底子薄,当前,我国针对普通本科高校留学生教育设立了国家政府奖学金和地方省级政府奖学金,然而大部分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未将高职院校来华留学教育纳入政府奖学资助体系,现有奖学助学资金均由各培养单位自行支出或由驻地企业资助,给高职院校来华留学教育招生与培养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与挑战,限制了我国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规模化发展步伐。

2.语言学习与技能培养关系不够协调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留学生学历教育主要遵循“语言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培养”为一体的学训模式,然而在教学与管理实践中,语言学习与技能培养关系并不协调,部分高职院校过于注重语言学习,忽视了对专业知识学习和技术技能的培养,而部分高校则过于强调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术技能的培养,忽视了语言教学规律和实际学习效果,语言学习与技能培养关系失调限制了高职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内涵发展。

3.学历教育和汉语进修比例失衡,留学生教育模式特色不够鲜明

我国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主要以汉语进修为主,学历教育生所占比例较小,学历教育和汉语进修发展不够均衡;而且,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背景下的留学生教育教学模式尚未真正形成,对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学生辐射能力明显不足。

(六)国际职业教育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我国高职院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输出主要有服务“走出去”中资企业开展员工技术技能培训和在境外设立实体办学机构两种形式。聚焦中资企业境外发展实际需求,为“走出去”企业员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主要做法,据统计,2016~2018年间,我国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赴境外指导和开展培训时间超过10日的院校数分别达:162所[18]、353所[19]和401所[20];相对于服务“走出去”企业开展境外培训所取得的成就,“海外分校”或者“鲁班工坊”等境外实体办学机构建设步伐则相对滞后,数据显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在马来西亚设立的海外分校是我国高职院校在境外设立的第一个海外办学实体机构[20],笔者将我国高职院校境外实体办学机构分布情况制成表2,根据表2数据,截止2018年,全国共有30所高职院校在境外设立33个实体办学机构,覆盖五大洲,其中亚洲20个、非洲8个、北美洲2个、欧洲2个、大洋洲1个,在亚洲的境外实体办学机构中有6个设在柬埔寨,9个设在泰国。

综合分析以上数据可知,我国高职院校国际职业教育服务工作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服务“走出去”企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2016~2018年间,我国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赴境外指导和开展培训工作取得较大的成就,但进一步分析可知,境外培训量超过10人日的院校数在全国院校总数中的占比较小,分别为11.9%,25.4%和28.9%,表明在此期间,从院校参与度和服务水平角度而言,我国70%以上的高职院校服务“走出去”企业开展境外培训工作仍不够理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境外办学覆盖面和国际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数据分析可知,我国高职院校境外实体办学机构以经济欠发达的亚洲和非洲国家为主,占比为84.8%,在欧美等经济发达国际和地区的覆盖面较小,占比仅为9.09%,与我国作为世界职教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

3.境外办学区域化差异较大,总体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

据统计,截止2018年,我国拥有境外实体办学机构的高职院校总数为30所,在全国院校总数中占比仅为2.16%,且集中出现在北京、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经济发达区域,呈现区域发展不平衡状态。此外,现有境外办学实体机构实际建设投入与所在国本土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尚未形成规模化、全覆盖、特色鲜明的现代职业教育境外培训模式,未能完全展现我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成果。

三、基于“双高计划”背景的我国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建设策略

聚焦“双高计划”国际化建设目标任务,我国高职院校应加强对教育国际化策略的学术研究,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和国际化发展现状,科学谋划教育国际化发展策略和建设思路,重点推进优质资源引进、国际标准开发制定、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升中外人文交流水平、打造“留学高职”品牌和提升国际职业教育服务水平等建设工作,主要策略如下:

(一)加强本土化开发利用,提升境外优质资源引进水平

我国高职院校应首先提高对资源引进和利用工作专业性的科学认知,加强外事工作队伍建设,提升外事工作职业化专业化水平,加大境外优质资源的甄别筛选力度,把好资源入口关,要积极破除政策壁垒,优化引进流程,积极推动境外资源本土化开发利用,全面提升境外优质资源引进和利用工作水平,具体应对策略如下:

1.加强外事工作队伍建设,提升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專业化水平

我国高职院校应逐步提高对资源引进和开发利用工作专业化的科学认知,加大对外事工作队伍建设的政策支持,加强外事工作专业人才引进和内部人才继续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外事工作队伍专业化水平,促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

2.把好资源入口,拓展优质资源渠道

在教育全球化和中国加大教育对外开放格局的大背景下,境外高校纷纷将合作目光瞄准中国市场,积极主动与我国高职院校洽谈对接,然而境外资源市场鱼龙混杂,办学水平良莠不齐,不乏资源实际办学水平与我国高职院校相距甚远,无法满足优质引进需求,故在境外优质资源引进工作实践中,应首先加大对境外资源的甄别力度,通过对比筛选把好资源引进的入口关,同时,应多措并举,加大对境外本科以上层次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对接引进力度,不断拓展资源渠道,提升资源层次。

3.破除政策壁垒,优化引进流程

现行资源引进工作大都以师资境外研修培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学生境外交流的方式来开展,师资境外研修培训属于因公境外出访范畴,需依次经由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省级外事管理部门的严格审批流程,实践中组团实际成功率较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需由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同意后报教育部备案,申报材料准备与审批流程较为复杂,而且,自2019年起,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加大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审查与规范力度,凡是由各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批但未在教育部备案的所有中外合作办学或教育交流项目一律停止招生,仅以中部某省为例,受政策影响的中外合作教育交流项目多达50余项。因此,在“双高计划”背景下,教育主管部门在加强规范管理的同时,应主动消除政策壁垒,简化审批流程,切实推动境外优质资源引进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4.加强开发利用,推动境外资源本土化

高职院校在境外优质资源引进后,要克服“水土不服”现象,应加大力度组织校内教师与专业建设团队对所引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利用,在资源本土化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教学与管理实践为基本着眼点,努力开发出适合校情、学情的专业标准、课程体系、教材教具和教学模式,并根据实际教学反馈继续丰富利用,最终形成具有国际化视野、中国特色的高职院校本土化资源。

(二)深化中外合作内涵发展,推进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开发制定

在“双高计划”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应引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设方向,逐渐掌握项目建设话语权,积极鼓励外方教师参与课程教学和专业建设,加大对双语教学实际效果的考核力度,全面深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涵,同时,应主动对标国际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借鉴提高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管理服务水平,积极参与并逐步引导国际标准制定方向,务实推进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具体如下:

1.深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涵建设

其一,要掌握主动,引领合作方向。通过内涵建设,在双方共同合作的前提下,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等具体建设事项中,逐渐形成“我方主导,外方参与,协作共赢”的良好局面,逐步引领合作方向,掌握合作办学项目话语权,构建“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合作体制机制。其二,要加强协同,提升外方教师参与度。由于大部分境外高校教师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缺乏了解,甚至存在误解或者偏见,加之境外高校教师大都归属独立的第三方组织聘用与管理,合作校方无法强迫教师前往他国参与教学交流与专业建设等活动,故大部分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外方教师实际参与程度较低,对合作项目的教学管理与专业建设实际成效产生了现实的影响。鉴于此,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设实践中,高职院校应加大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巨大成就以及高等职业教育丰硕办学成果的宣传力度,努力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消除误解与偏见,同时,应加强与外方高校及聘用组织之间的交流沟通,共同努力构建教師互访、教学交流、专业建设和学术研讨的常态化交流机制,确保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良性发展。其三,要加强培训考核,确保双语教学效果。高职院校应努力鼓励项目教师参与境内外语言专项培训,提升语言表达水平,加大外语类课程的教学课时数,支持学校外语教师团队组织形式多样的外语交流与交际活动,提升项目学生外语学习积极性,提升实际交流水平,为日后境外学习奠定语言基础;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加大对双语教学的考核力度,科学合理地设置考核目标,严格执行考核要求,确保双语教学落到实处。

2.主动对标国际标准,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水平

国际工程联盟制定了本科层次的“华盛顿协议”(1989年)和专科层次的“悉尼协议”(2001年)和“都柏林协议”(2002年)等三个国际工程教育协议标准[22],我国于2016年成为“华盛顿协议”的会员国。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应主动学习研究“悉尼协议”和“都柏林协议”标准体系,重点研究基于上述协议的国际公认的专业建设标准,并在校内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和质量考核等方面予以吸收借鉴,逐渐提升学科和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管理服务水平。

3.推进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标准开发制定

随着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服务模式改革的深入推进,在总结发展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我国高职院校应主动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积极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中国方案”,同时,逐步总结、探索和凝练一批可供借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体系,并在国际职业教育和专业标准制定中予以推广运用,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同时,应积极掌控话语权,引导国际标准制定的工作方向,积极推进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的开发制定和推广运用。

(三)推进人才培养体系和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促进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我国高职院校应围绕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要求,积极构建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科学制定培养方案,重点推进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促进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1.构建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在前文所述推进优质资源引进与本土化和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开发制定的实践基础上,我国高职院校应对照培养具备提供国际技术技能服务和参与国际事务竞争的核心能力要求,积极改革创新现有学科专业建设体系,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合理配置课程资源,积极构建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2.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大力加强境外高端人才引进,提升境外研修培训质量

在“双高计划”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应围绕学校发展建设大局以及学科和专业建设实际需要,积极出台境外高端人才引进与管理政策,构建境外高端人才引进与培育机制,优化引进模式、招聘方式和激励机制,加大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且具有丰富行业和企业工作背景的境外高端人才引进工作的投入力度,吸引境外高端人才来校参与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和管理服务,提升教学与管理团队的国际化水平。同时,高职院校应积极主动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省级外事管理部门交流沟通,解决校内教师境外研修培训需求与外事政策管控的现实矛盾,加大对教师境外研修培训工作的支持力度。同时,应与境外培训单位加强交流沟通,科学谋划培训内容,确保培训质量,加强成果转化,切实提高受训教师的专业水平。

3.提升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

通过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和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开拓师资队伍国际化视野,提升师资队伍参与国际专业和教学标准制定能力和专业建设水平,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提高毕业生提供国际技术技能服务和参与国际事务竞争的能力,促进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四)拓展丰富交流形式,提升中外人文交流水平

我国高职院校应积极拓展中外人文交流渠道,逐渐丰富中外人文交流形式,大力推进中外教师学术交流,依托中外合作项目平台,深化合作内涵建设,拓宽政策和资金支持渠道,逐步提升中外合作项目学生赴境外留学比例;丰富拓展游学形式,提升学生赴境外游学项目管理与服务水平;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强化岗前培训与过程管理,提高学生境外实习效果,具体如下:

1.构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教师境外人文交流

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外事管理部门应积极搭建高职教育境外交流平台,指导和帮助高职院校拓展境外合作渠道,提升合作对象层次水平,积极开展学术交流研讨和职业教育对口支援活动,提高教师境外交流水平,形成常态化交流机制,提升教师参与中外人文交流水平。

2.拓宽支持渠道,提升学生境外留学比例

依托中外合作办学和中外教育交流项目,加强与合作学校和境外企业间的深度合作,拓宽奖学助学、招生入学、跟岗实践和境外就业等方面的支持渠道,构建“派出学校、合作学校和境外企业”协同支持的奖学助学和企业实践体系,缓解留学经济压力,畅通留学升学、实践与就业通道,加大项目宣传力度,逐步提高学生境外留学比例。

3.拓展游学形式,提升学生境外游学水平

丰富与拓展游学形式,提高语言学习与异域文化体验比重,形成以“语言学习和文化体验为主,游览观光为辅”的游学模式,加强游学项目宣传与管理,提升学生境外游学工作水平。

4.加强校企合作,提升学生境外实习效果

推进派出学校与境内外企业间的深度合作,重点加强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专业技能以及企业生产与管理制度等内容的岗前培训工作,不断强化项目过程管理,提升学生境外实习效果。

(五)深化教育模式改革,打造“留学高职”的特色教育品牌

鉴于我国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起步晚、底子薄,国际影响力较低的现状,高职院校应着力构建政校企联动机制,完善来华留学奖学助学体系,畅通学历提升通道,深化教育模式改革,打造“语言培训+技能培养+企业实践”一体化培养模式,加强文化育人功能,充分展現我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成就,培育“知华友华”的留学生群体。通过内涵发展,逐步打造“留学高职”特色教育品牌,吸引境外优秀青年学子来我国高职院校学习交流,共享我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丰硕成果,具体如下:

1.构建政校企联动机制,逐步完善来华留学生奖学资助体系

聚焦“一带一路”倡议,在“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应主动寻求政府和企业的支持,拓宽奖学金来源渠道,设立省级政府、市级政府和驻地企业联合奖学金,建立“多方联动”的奖学助学体系,切实增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其它地区学生的政策吸引力度。

2.畅通留学教育学历提升通道,构建专本硕融通机制

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所在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加强与本科高校的教育合作,破除政策壁垒,创新升学考核方式,畅通专升本、本升硕等留学生学历提升通道,为来华留学生提供较为丰富的升学路径选择,搭建“专本硕融通”的高职院校留学生学历提升平台。

3.深化留学教育模式改革,打造“语言培训+技能培养+企业实践”一体化培养模式

随着留学生教育的内涵发展,高职院校应持续深化留学教育模式改革,加大对汉语言能力的教学与培训力度,使留学生在第二学年具备进入专业课学习的语言知识储备和实用交际能力,在专业教学阶段,应聚焦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需求,加大对现代职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力度,同时,还应充分利用驻地企业的优质海外资源,在招生宣传、奖学助学、跟岗实践、实习就业等方面与驻地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逐渐形成融合“语言培训+技能培养+企业实践”为一体的高职留学生特色教育模式。

4.强化文化育人功能,培育“知华友华”的留学生群体

高职院校在留学生教育培养中,应加大对文化育人功能的研究与运用,通过《中国国家概况》、《中国书法》、《中国传统武术》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以及各类文化文体活动的开展,向外国留学生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积极展现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最新发展成果,逐步培养一批“知华友华”的国际留学生群体,并借助他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六)推进深度合作和协调发展,提升国际职业教育服务水平

我国高职院校应在总结研究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最新发展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凝练形成高水平的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加强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境外输出,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提升职业教育培训质量,积极探索推进鲁班工坊建设,拓展海外办学覆盖面,充分发挥境外服务水平较高区域高职院校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化内涵建设,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职业教育服务品牌,具体如下:

1.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提升职业教育培训质量

我国高职院校应加强与所在区域“走出去”企业间的深度合作,共同组建现代职业教育培训中心,遴选优秀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组建培训团队,科学研究制定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提高为“走出去”中资企业开展员工技术技能培训质量和管理水平,助力“走出去”中资企业海外发展。

2.探索推进鲁班工坊建设,拓展海外办学覆盖面

继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交流互鉴,深入推进鲁班工坊建设和境外高校的深度合作,逐渐形成融学历教育、语言教学和现代职业教育培训为一体的海外办学机构。同时,重点加强与欧美发达国家地区高等职业院校间的合作交流,积极探索面向发达国家地区开展职业教育服务的形式,逐步拓展海外办学覆盖面。

3.促进协调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职业教育服务品牌

我国高职院校应逐步加大区域协调发展力度,充分发挥北京、广东、上海和江苏等境外服务水平较高区域高校的辐射引领作用,不断缩减区域发展差距,提升我国高职院校现代职业教育境外服务培训整体水平,打造中国特色的国际职业教育服务品牌。

猜你喜欢

教育国际化双高计划高职院校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浅论江苏省独立学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际化高校联盟体系下结构化MOOC框架 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