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与防范措施探究
2020-12-15陈佳琰
摘 要:当下的互联网金融领域正处于大数据背景之下,对其构建一套安全性极高的防范与监管系统刻不容缓。中国互联网金融领域的风险涉及三个方面,即信用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互联网金融领域依托大数据背景的优势凸显,但伴随而来的风险防范与监管难度加大了,重点集中在技术、法律以及信息安全层面。中国可以借助于大数据征信与互联网金融管控的相关法律体系,从而形成一个完善的大数据征信的保护系统,最终推进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平稳发展。
关键词:大数据;互联网金融;风险;策略
最近几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获得迅猛发展。依据国家的一些相关报告显示,截止到2020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市场总金额高达20万亿元以上。早在2015年年初,工信部与财政部协同国家发改委、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三方一同前往深圳一家名为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全面考察了其业务运营情况。随后,这些部委领导提出了一些重要指示,期望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相关企业凭借自身的优势为传统的金融企业实施改革而助力,与此同时,不忘与这些传统金融企业彼此融合且通力合作,打开“普惠金融”的局面。随之,2015年的3月,在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公开提及“互联网+”的概念,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在这个计划中提到了要依托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以及现代制造业四者之间的有机融合,推进互联网金融的规范和平稳发展。由此,“互联网+金融”成为热词,引起社会各界极度关注。
较之于传统模式的金融业务,互联网金融优势凸显,体现出成本低、效率高以及覆盖面广的强大优势。但凡事有利就有弊,互联网金融跟传统模式的金融业务相比较而言,前者在科学性、规范性以及安全性等方面面临严峻挑战。这些问题的出现会给互联网金融的相关企业带来一定制约性,影响其良性发展。现如今,大数据技术已趋于成熟,它为最快捕捉到互联网金融企业将经历的种种风险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以便金融企业对风险及时防范与管控,让互联网金融行业安全而稳健发展。事实上,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客户往往呈现爆炸式增长的特点,这就是强大的资源优势,此时依托大数据技术对其开展数据分析,有利于增强风险管理力度,确保金融企业的运营安全,其经济效益必然会大大提升。
一、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提到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人们已不再陌生。它是指个体或者非金融机构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各种金融类交易,与此同时金融企业依托互联网观念与思维模式来全方位改革传统的金融项目,从而实现与客户之间的无缝对接,方便对客户实施更加深度的服务,最终资源配置得以实现最优。由于互联网金融呈现低成本、高效率、广覆盖三大特色而深受中国民众热捧,发展速度迅猛,但也导致了管理漏洞多以及风险大的后果。因此,我们需要足够获悉互联网金融所具备的特点,深度剖析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才能做到对症下药,让互联网金融的大环境朝着良性方向挺进。
那么,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金融主要有哪几个特点呢?具体涉及五个方面:其一,监管力度不够。互联网金融在中国仍旧处在起步期,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而完善的监管细则或者法律约束体系,尤其是互联网领域的涉足门槛与各种规范的限定是缺失的;其二,较低的成本。在互联网金融这种新型的模式下,互联网平台产生巨大能量,它可以实现一系列自动化操作,比如交易双方的信息识别、配对、确定价格以及达成交易等。这类操作对传统中介而言,根本无法实现,而互联网金融就可以达到交易成本低到可以忽略不计,甚至无交易成本,垄断利润的不公平现象根本不会出现。这里存在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让金融企业设立运营网点需要的资金投入与运营费用节省下来;二是互联网平台金融信息是完全公开透明的,客户能便利而快速地搜寻到适合自身的金融产品,化解了传统金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其三,更广的覆盖面。在互联网金融的框架下,业务运营不受时空限制,大量的客户自己找金融资源且极为精准,也就是说,服务的客户更广泛。此外,互联网金融项目中的主流客户为中、小、微型企业,完全覆盖到了过去大部分传统金融企业不能覆盖到的客户,配置资源实现了最优化,让实体经济呈现生机;其四,极高的效率。所有互联网金融的相关业务全程都是借助计算机来操作办理的,交易过程中的操作流程都是标准化程序,客户无需排队等候,交易速度极快,客户体验更优。比如阿里小贷,依托阿里巴巴集团在电商板块长期储备的庞大信用数据库,然后对其展开科学剖析,进而导入风险解析与资信调查模型,让客户申请贷款便捷高效。如今阿里小貸从客户执行申请操作的第一步到获取贷款只需几秒钟。这样高效的业务类型,让阿里小贷平台每天放款笔数与额度数目惊人,人们戏称之为“信贷工厂”。
二、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
1.客户管理体系不健全
互联网金融领域存在对客户管理的体系不健全的问题较为突出。
(1)目标客户群不明确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里,依然有部分金融企业与个人把所有人都视为目标客户。这种思想偏差直接导致在从事金融服务过程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消耗与浪费,同时对客户的真实需求也不做市场调查,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去发掘潜在客户。实际上,大部分客户都是门外汉,缺乏对金融知识的详细了解,对金融服务内容不知晓,甚至自身应该需要何类服务都是不清楚的。假如金融企业不去建立科学的引导体系,只会陷入死循环:客户不清楚金融企业可以提供哪些产品与服务,金融企业不清楚客户需要怎样的产品与服务,金融企业实现良性发展是不可能的。
(2)对保护客户信息与隐私重视不够
金融系统的相关部门对保护客户在金融项目上的信息安全与隐私方面重视不够,没有发挥大数据技术的效用来强化对客户数据的保护,更不可能科学地存储与管理客户相关数据。在大数据征信体系下,客户的征信信息处在保密之中,以确保客户的金融信息与交易具有安全性。
2.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互联网金融领域处在大数据背景下,但与之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是不完善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与大数据征信系统相配套的法律缺失,中国目前与征信有关的法律只适用于传统金融行业,尚没有与大数据征信相关的法律约束;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领域运营的监管细则缺乏,尽管中国人民银行牵头颁布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互联网金融的新型模式作出了行业与监管定位,但依然没有出台详细的监管细则,尤其是对监管边界的限定处于模糊状态,监管主体不明确。与此同时,各地方的监管部门对大数据技术缺乏足够的认知,自然责任意识不强。
3.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的业务素养不高
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整体业务素养不高,具体就是指业务知识和服务水准都欠缺,它直接影响到客户体验。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整体业务素养一旦提升上去了,客户的信任度与美誉度就会随之提高。可是,相当一部分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金融方面的专业知识不够,对互联网金融的项目了解也肤浅,只知道紧盯互联网金融相关产品的定义以及收益情况,对其在后台的运营知之甚少。由此,他们只能简单地将收益提供给客户,没有专业而及时告知该金融产品存在的风险,那么在运作过程中极易引发违规问题或直接带来损失。同时,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在指导客户初次操作金融产品时,还会存在语言表达不清晰以及不能熟练操作金融流程,甚至还有人代替客户操作等。
4.互联网金融业务宣传不到位
尽管互联网金融是时下的热词,但是依然有大量门外汉对其并不了解或者了解得比较肤浅。特别是老年群体,他们更倾向于信赖传统的理财方式,感觉拿到手的钱财才可靠,比如看到自己存折上的数目才会感觉踏实,而对互联网金融产品有误解,认为是网络虚幻的代名词。还有一部分年轻人,对手机银行与网购了如指掌,却未必知晓这种操作背后所涵盖的互联网金融模式。这种情况下,在其操作互联网金融产品之时,极有可能不小心泄露自己信息,给自身的信息与资产埋下安全隐患。总之,出现以上种种情况都是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对自身业务宣传不到位造成的。
三、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策略
1.加强大数据征信时代的个人隐私保护
作为一个与数据打交道的行业,征信业始终绕不开的两大核心问题:一是公共信息的公开问题,包括政府信息的公开可得和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可得;二是对个人隐私的保护问题,在大数据征信业态下,个人隐私保护的问题更为突出。在隐私保護方面,在传统的模式下,借款人让渡了一些个人隐私,主要是借款还钱的信息,换来了公平信贷交易的机会,在长期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基本平等的交易模式。但在大数据的征信模式下,很容易打破让渡隐私和获得信贷之间的平等交换模式。
在数据使用的过程中,特别注重透明性原则和个人权利的保护:谁在收集和使用数据,为什么这么干,数据保存多久,数据将与谁共享;个人对信息的使用权,对信息处理流程的知情权和被遗忘权是大数据下个人权益的核心内涵。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大数据征信对互联网以及技术的依赖度更高,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更加严峻,一旦出现信用信息被非法访问、截取和篡改,信息系统遭到不可逆的破坏性影响,将对个人隐私和客户权益保护构成重大威胁。
不仅如此,大数据征信可能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也需警惕,比如有的网络社交平台或电商平台等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采集和使用用户数据或提供给第三方征信机构。大数据征信机构可能有意或无意地采集并使用了用户的敏感数据。腾讯征信、芝麻信用等公司虽具备大量的用户行为数据,但这些数据与个人的借贷行为关系并不大,因而其建立的模型不一定准确,很难被主流的金融机构引用。
因此,征信机构在信息的收集、管理、使用以及救济等环节都必须有严格完善的制度规范,并严格遵照实施。同时要明确个人在其信息开放利用中的主导地位。这就要求无论是立法部门还是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尽快出台、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从而在信息开放利用和信息隐私权的中间寻找一个平衡。哪些信息可以征集,哪些信息可以公开发布,哪些信用信息可以向相关当事人提供,都要有明确规定的界限。
2.完善客户管理机制
互联网金融领域同样存在客户竞争问题,一旦客户管理经营得当,客户的有效需求得到最大满足,引起客户信赖感与美誉度激增,客户累计越来越多,金融企业自然获利越多,共赢的效果就呈现出来了。互联网金融企业假如想要立足长远,对自身的客户群必须精准锁定,并且依据目标客户群体的特性来制定适合的对策,推介对应的金融产品,这样更便于将客户的有效资金集拢,客户资金的利用率极大提高,企业收益也随之扩大。
关于目标客户的管理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锁定目标客户,并将客户实施细分。客户细分手段是互联网金融领域的营销措施,方便为客户提供一些定制服务,最终科学地制定出金融产品与客户管理两者之间的匹配系数,为各类客户提供更为优质服务。信用良好且资产较高的客户,金融企业要提供一些优惠套餐;信用低且资信情况不优的客户,金融企业一定要给予恰到好处的监管。同时,注重对年轻客户的培植,他们是与中国互联网共同成长起来的一群人,对互联网相关知识的了解较为深入,由此对互联网的衍生物,即互联网金融的接受程度普遍偏高,对其产品的领域更广泛。除开第三方支付,相当一部分人借助互联网平台实施过炒股、筹资以及借贷等。假如金融企业拥有了这类年轻用户,客户群体将是庞大的,带来的企业收益也是巨大的。同时,金融企业不能忽略中、小、微企业的潜在力量,尤其这些年全国上下先后出台了各种扶持中、小、微企业的政策。对金融企业而言,应注意两点:其一来自各级政府的扶持;其二来自民间的创业热潮的持续高涨,由此可知,我国中、小、微企业有一个持续的爆发期,而这恰好是金融企业机遇期。
二是要设置出符合目标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部分金融企业酷爱将现成的金融产品以及服务强行推介给目标客户,不去考虑该产品与服务是否真的与目标客户的需求相吻合。因此,互联网金融在产品结构上需要进行反思:哪些潜在的需求客户没有获得满足?是否需要推介对应的产品与服务?是否需要借助设计且提供某类产品以及服务来诱导客户极有可能没有考虑到的潜在需求?互联网金融企业要借助调查问卷等各种方式来拿到客户的反馈意见,从客户的反馈信息中捕捉客户实际需求。随后,依据客户需求来创新最新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将客户资源利用到极致。
三是让客户认知度提升。由于部分客户对互联网金融认知程度不高,互联网金融企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专业讲座,力邀目标客户免费到场聆听。如此一来,不只是提升客户对互联网金融的认知程度,正确操作互联网金融产品,确保自身利益,而且还能借此发掘出互联网金融的一些潜在客户。讲座能让客户了解自己不熟悉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一旦客户自身有需要,在选择产品时的范围更广阔。
3.提高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的业务素养
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的业务素养包含专业知识与服务水平,但第一步是专业知识,一旦专业知识丰富,就能刺激服务水平的提升。就这一点来看,互联网金融企业必须肩负起对员工实施专业培训的责任。比如不定期地邀请业内专业化程度高的人士进入企业对员工实施专业的培训,这些专业人士可以是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可以是金融营销人士以及银行管理方面的人员;企业内部组建自主学习小组,轮流让那些业绩优秀的互联網金融业务同事毫无保留分享心得体会。此外,还可以借助市场化的手段引入外部专业人员,由此充实更强的内部专业团队。在各类培训结束之后,必须采取笔试与当面考核的手段来验证员工的学习效果,同时对验证优秀的人员给予一定物质奖励,这种奖励一定要设置实施细则,将作为一个规则固定下来实施,鞭策其他员工向他们学习。这种方式不只是可以给客户带来优质的服务体验,客户的信赖度也极大提升,最终获得忠实客户,企业利润也会日益增多。总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相关内容一直是在变化的,员工培训要有序实施,及时更新。企业要做到在培训这个板块与时俱进,又好又快地提升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的业务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璐.论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建设[J].经贸实践,2016(4):38,40.
[2]郑志来.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影响研究[J].西南金融,2014(11):63-66.
[3]杨虎,易丹辉,肖宏伟.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4(4):3-5.
[4]周启运,马毅.信用资本、互联网金融和集约投保——大数据背景下小微企业信贷体系研究[J].金融经济:下半月,2015(7):59-61.
作者简介:陈佳琰(1982- ),女,汉族,福建泉州人,本科,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助教,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