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种风格的综合运用

2020-12-15谢丹

北方音乐 2020年19期
关键词:奏鸣曲

【摘要】厄恩斯特·克热涅克是20世纪音乐史上最多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善于自由地运用各种风格材料,不受趋势的影响。文章通过对克热内克《第二钢琴奏鸣曲》的分析研究,归纳了作曲家在这一时期的创作思维与技法的内在逻辑。探索在无调性的前提下,如何体现奏鸣曲式的结构原则。

【关键词】克热涅克;奏鸣曲;多种风格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9-0010-03

【本文著录格式】謝丹.多种风格的综合运用——克热涅克《第二钢琴奏鸣曲》研究[J].北方音乐,2020,10(19):10-12.

克热涅克(Ernst Krenek,1900-1991)美籍奥地利作曲家,出生在维也纳西北郊,早年在柏林求学,师从弗朗兹·施雷克尔。1938年移民美国,在瓦萨学院(poughkeepsie,n.y)和哈姆莱大学(st. paul,minnesota)任教。克热涅克近七十年的创作生涯使他几乎见证了整个二十世纪的音乐,作品跨越了20世纪的多种风格,从新古典主义到爵士乐、无调性、再到序列主义,最有影响的作品是他的歌剧《容尼奏乐》。30年代,他开始使用勋伯格的十二音作曲技法创作,自创了“置换技术”。克热涅克的音乐创作技法丰富、体裁广泛,形式多样,不仅作品数量多,在理论研究上撰写了大量著作,从新格罗夫词典中可见他所编撰的著作就有18 本。

20世纪20年代,克热涅克的创作经历了三次风格转变。第一次是1916年到1921年,克热涅克师从弗朗兹·施雷克尔,这一阶段的创作主要使用晚浪漫主义和声语言。第二次风格转变从1921年起,他开始尝试各种风格,特别是表现主义。1925年至1929年是他创作风格的第三次转变,也是他音乐风格的转折点,他的创作变得更加自由,融合了各种风格,对听众有很大的吸引力。

钢琴奏鸣曲是克热涅克音乐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他的调性创作、无调性创作与十二音创作。克热涅克认为钢琴色彩丰富,能够表达他个人主观的音乐想法,能激发他的创作灵感。通过对他钢琴作品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他的音乐风格。创作于1928年的《第二钢琴奏鸣曲》是克热涅克当时的典型创作风格,主要受新古典主义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及弗朗茨·舒伯特的影响。在这一时期里,他认为无调性音乐缺乏足够的变化,也没有令人信服的和声结构。因此,克热涅克这一时期的作品重新回到了印象派和调性色彩,结合爵士乐的特点,形成了他这个时期的音乐风格。第二钢琴奏鸣曲正是这一风格的代表。

一、现代风格的和声技法

进入20世纪以后,作曲家都在努力寻求一种代表着现代性的和声技巧,开始频繁使用一些不协和和弦、高叠和弦等复杂和弦,打破了传统大小调和声观念。现代音乐赋予四度叠置和弦、附加二度音和弦、高叠和弦与传统三和弦相同的地位和力量。高叠和弦的音量明显增大,不仅增强了和声织体的色彩,也增加了声音的响度,产生了更多的刺激,是现代音乐中不协和和弦能够主宰协和和弦的主要理由之一,也是现代音乐作曲家追求的效果。克热涅克的《第二钢琴奏鸣曲》中就有大量现代风格的和声技法,以求利用复杂的非功能性和声材料来对抗传统的调性音乐。第一乐章显现出多重风格,如爵士乐、无调性、及对位技术,不再受当时“潮流”的影响,较为自由地使用各种风格的音乐材料。具体而言,《第二钢琴奏鸣曲》中现代风格的和声技法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充满现代技巧的高叠和弦的应用。第一乐章开头有功能性音调的瞬间,乐曲开始的1-5小节依次出现了五个琶音和弦,都是具有现代风格的高叠和弦,它们的出现增强了和声的色彩性与激烈性,有利于作曲家情感的表达。第一小节是建立在bE音上附加9音与11音的大小七和弦,这个和弦半音解决到第二小节D音上的大小七和弦,接着又二度下行进行到第三小节C音上的大小七和弦。C音上的大小七和弦随后解决到F大小七和弦,这里的和弦进行似乎可以感觉到调性,但并不清晰。F大小七和弦的解决进一步模糊了调性,和声为旋律增添了色彩(见例1)。这些高叠和弦不受功能音调的限制,不仅提高了作品不协和和弦的尖锐性,制造出了浑厚的音响效果,使作品产生了独特的韵味。

二是具有现代风格的附加二度音和弦与四、五度叠置和弦的应用。附加二度音的大三和弦音响较平和,小三和弦音响稍尖锐。如第6-9小节的和弦表现出非三和弦的和声,右手和弦是四度加五度叠置的八度和弦,左手声部是一个附加二度音的三和弦。左右手的和弦同时水平进行,并向下解决到四度排列的和弦,在第8小节克热涅克调整了右手的和弦,将其转换成五度加四度叠置的八度和弦(见例2)。右手声部协和的四度、五度叠置和弦,与左手声部附加二度音的和弦形成对抗,这样的处理显现出印象派技巧的特点。

在对非调性语言的使用上,不同作曲家的处理方式不同。无论是与调式和声体系相融合、还是使用自由无调性,或是运用十二音序列技法等都体现了二十世纪作曲家创作中的现代与先锋意识,也是这一时期作曲家所追求的效果,体现出作曲家们对各种技法的认识与理解,并大胆运用于创作实践当中。

三是爵士风格的和声语言。克热涅克认为爵士乐是接近听众的一种方式,爵士乐是进步的,充满了活力和愉悦,总能让人满意。爵士乐作曲家们为了效果愿意尝试并大胆使用令人惊讶的和弦,爵士乐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和声、给创作提供了新的素材。第二奏鸣曲也进一步反映了克热涅克在创作上较多的考虑听众,通过使用爵士乐风格拉近与听众的距离。例3中第一行左手低声部的音程均为纯五度结构,第二行出现三度、六度音程,这些在调性和声体系中协和的音程与右手和弦的对位则带来不协和的音响效果,看似协和的音程与不协和旋律的发生碰撞。充分发挥了无调性带来的不协和音响张力,保留了无调性音乐无中心的整体运动特征,既满足了音乐的现代性,又照顾到听众的感受。

这一时期克热涅克的创作也受到了舒伯特的影响,逐渐脱离他最初的无调性时期,向浪漫主义靠近。克热涅克的灵感来自于舒伯特对材料的巧妙处理,他认为舒伯特的音乐在旋律和节拍方面是传统的。然而,他对舒伯特使用 “简单”材料来创作的音乐的多样性尤为感兴趣。可以说舒伯特的音乐启发了克热涅克去尝试一些变化,例如更接近调性。通过探索对位法中新的和声运动,克热涅克可以重新审视调性。

二、节奏特征

节奏是音乐构成的重要因素,无论哪一时期的音乐,节奏始终是首要的、最基本的要素。节奏可以脱离旋律独立存在,但旋律却不能没有节奏。在20世纪的音乐中,节奏向着更大的自由、更丰富、更多变的趋势发展。《第二钢琴奏鸣曲》的节奏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爵士节奏的运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当时的先锋派作曲家都深深地处于爵士风格节奏的影响之下,包括斯特拉文斯基、兴德米特等。克热涅克尤其喜欢爵士乐,他认为爵士乐是自由的、无拘束的。在第二钢琴奏鸣曲中就使用了大量的切分音节奏。切分音是二十世纪音乐的一个重要因素,被用于表示诸如重音发生在一个非期待时刻的节奏情形,或者重音未发生在期待时刻的情形。克热涅克在《第二钢琴奏鸣曲》中就连续、大量地使用了切分音节奏,以此来打造出一种不规则的重音音响效果,打破了传统音乐中节奏律动均衡的常规。如《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44-47小节的切分节奏,第44小节右手的切分音重音放在长音强拍上,在左手第三拍也有重音符号,起到了强调切分音的作用。这里不同的是,左右手之间形成了具有两个重音效果的切分音节奏,与传统的2/4节拍的节奏形成了鮮明的对比。

第二乐章的三声中部也展现了爵士乐节奏,爵士乐节奏对复合节奏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44-47这一段恰如其分地采用了爵士乐风格。克热涅克转向爵士乐还有两个原因。 首先,它是摆脱欧洲、特别是德国的政治和经济斗争的自由象征。爵士乐被认为是“进步的,美国音乐,与年轻、力量、新颖、直率和活力的思想联系在一起。其次,克热涅克转向爵士乐,意味着他可以自由的创作,这种自由吸引了克热涅克并反映在他选择的素材上。切分音本身就带有一种节奏感解放的特征,在平衡节拍中重音不均衡的移动。克热涅克创作稳定期最重要的方面,就是他对各种风格的灵活运用。

二是复节拍技巧。不同于传统音乐中的单一节拍,二十世纪的音乐作品中很少能看到某种单一的节拍贯穿全曲,这是为了离开刻板的平衡节拍。克热涅克的钢琴奏鸣曲会根据音乐情绪的发展而变换节拍,从而形成一种复合型的节拍,如4/8拍、3/4拍、4/4拍、5/4拍、12/8拍。变换节拍的手法打破了传统节奏的均衡律动性,不断变化的拍号目的是达到不刻板的效果,使乐曲摆脱原周期性节拍的束缚,也有利于作曲家自由、大胆地抒发思想感情。

三、奏鸣曲式原则的体现

在调性被颠覆的20世纪音乐中,许多属于古典、浪漫时期的音乐特征被抛弃,但奏鸣曲这一体裁仍然被许多现代音乐作曲家拿来创作他们的作品。如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均创作过这一类的作品。奏鸣曲在继承和保持古典风格的基础上,作曲家们在和声、曲式等方面给奏鸣曲融汇了新的创作手法,注入了更多富有时代气息的元素。从传统的角度来讲,奏鸣曲式由三大部分构成,即呈示部、展开部与再现部。呈示部有两个对比部分,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奏鸣曲式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对比统一,调性的回归在实现这一原则中起着最关键的作用。

克热涅克的《第二钢琴奏鸣曲》共包含三个乐章,第一个乐章与第三乐章呈现出典型的奏鸣曲式结构特征,第二乐章为带插部的三部曲式。在结构布局上是古典的,保留了传统曲式结构的基本构成原则,奏鸣曲的哲理性和统一原则以其它方式体现。例如不同的对比主题,和声、节奏等方面展现出20世纪音乐特有的那种尖锐、不协和、新颖的音响效果,体现出新古典主义的风格,这一特征明星受到斯特拉文斯基的影响。

四、结语

克热涅克创作成熟时期的特征是他对多种风格的自由运用,《第二钢琴奏鸣曲》就是这种综合风格融合的典范。有功能性调性的时刻、对位的瞬间、无调性、爵士乐、以及受舒伯特启发的变奏技巧。克热涅克自由地选择了适合他表达目的的风格材料,不再受“潮流”的影响。在1919以后的十年里,克热涅克的创作大部分围绕着十二音技术,有些作品是供专业教学用的,有的是写给儿童演奏的,而另一些写给则是“学院派”的。1939年,他还撰写了《十二音写作指南》。克热涅克将自己从跟随潮流的需求中解放出来,而只是简单地去表达自己。迄今为止,克热涅克的音乐很少有录音,这个稳定期创作的《第二钢琴奏鸣曲》展示了克热涅克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作曲家。要真正理解他的音乐,尤其是早年的音乐,追溯他一生的风格发展,还需要做更多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迈克尔·肯尼迪,乔伊斯·布尔恩.牛津简明音乐词典(第四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9):2.

[2]钟子林.20世纪西方音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12):1.

[3]彭志敏.新音乐作品分析教程(上、下)[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10):1.

[4]雷达.追逐与改变——20世纪奥地利音乐家克热内克创作的嬗变历程[J].人民音乐,2014(10).

作者简介:谢丹(1983—),女,博士研究生,讲师。

猜你喜欢

奏鸣曲
手机上的奏鸣曲
什么是奏鸣曲
月光奏鸣曲
浅析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
饥饿奏鸣曲
浅谈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演奏风格及演奏要点
在激流中奋进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浅析肖邦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呼噜奏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