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六孔竖笛与八孔竖笛之异同

2020-12-15罗运忠

北方音乐 2020年19期

【摘要】竖笛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所使用的学具之一。文章从起源和流传区域、结构和音高表现、作品和表现形式分析六孔竖笛与八孔竖笛的差异,从音高变化原理、持笛姿势要求、音色控制规律探究相同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六孔、八孔竖笛演奏表现功能及范围进行分析。

【关键词】竖笛乐器;六孔竖笛;八孔竖笛;演奏表现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9-061-03

【本文著录格式】罗运忠.浅谈六孔竖笛与八孔竖笛之异同[J].北方音乐,2020,10(19):61-63,223.

引言

竖笛乐器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3-6年级“听、唱、动、奏”学法中‘奏和7-9年级学生“表现与实践”学习活动中所使用的学具之一,对其学习运用,每学期均有具体演奏要求。六孔、八孔竖笛是常用的两种乐器,对它们的异同点进行学习分析归纳,对演奏表现进行整理交流,利于在竖笛实践活动時参考和选择,提高实践效益。

一、六孔竖笛与八孔竖笛的差异点

(一)起源和流传

马克思劳动学说指出,劳动创造了人,人区别于动物是制造劳动工具。所以可以确定,笛类乐器起源于人类生产劳动和实践活动。

在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浙江省河姆渡遗址出土的8000多年前的“骨哨”,是迄今为止考古学家发现最早的笛类乐器证据,可以判定为笛子家族中的“长老”。笛子从起初时候的一管一孔笛发展成三孔笛、四孔笛、五孔笛、六孔笛,伴随着人类进化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凝聚着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实践汗水。

竖笛乐器是欧洲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八孔竖笛15世纪起源于意大利。1584年,我国朱载堉成为世界上最早根据数学来制定十二平均律的音乐家,为西方现代乐器制造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八孔竖笛在文艺复兴时期已初步形成了从高音竖笛到低音竖笛的家族系列乐器,同任何一种西洋乐器一样,都能有效培养人的固定音高概念,提高人的音乐专业素养。由于特有的优势及特征,受到许多音乐家的重视和参与,现已成为拥有最多学习人群的热门乐器。

二、结构和音高

六孔竖笛与竹笛的不同之处是竖着吹奏的,是中华传统乐器——竹笛的结合体。古时候称顺笛、直吹笛、牧童笛,结构是在笛头上装置一个“叫簧”,吹口面,有6个音高按孔。从上到下依次是第6、5、4、3、2、1孔,对应用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按孔,指法与竹笛一致。近年出现用塑料制成的六孔竖笛,引进了活动笛头、笛身、笛尾,扩大了音量,美化了音色,还能调节音高。当以筒音作“1=C”音时,可以奏出c1-d3之间除#c1、#f1、#g1、#c2、#f2、#g2、#c3等7个音之外的20个音列。其构造是用五度相生律推建基本音列,可以完整地奏出调名音(竹笛筒音的上方纯四度音即为乐器调名)及上下方纯五度音为主音的音阶,在音的先后结合上自然协调,演奏上保持了民族特色,适合演奏单音音乐。

在六孔竖笛筒音为C音时,调名音音名为F音。依据乐器音域结构和指法规律,当1=F音时,可以奏出5-6音之间的自然音列和#6、#4、#6、#4等四个变化音列;以1=C音时,实则是调名音的上方纯五度音,可以奏其1-2音之间的自然音列和#2、#6、#2、#6等四个变化音列;当1=bB音时,实则是调名音下方纯五度音,可以奏出其2-3音之间的自然音列和#4、#1、#4、#1等四个变化音列。

八孔竖笛结构是在活动笛头上装置一个“叫簧”,吹口背面一孔称为“背孔”或“0孔”;同吹口面一致,从上到下依次称为第1、2、3、4、5、6、7孔,其中第6孔和第7孔再分别由2个小孔构成;用左手大拇指按0孔、食指、中指、无名指对应按住第1、2、3孔,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对应按住第4、5、6、7孔。当以筒音作“1=C”音时,可以奏出c1-d3音间包含的27个音列。其构造是用十二平均律构建基本音列,组笛可以奏出F-d5间的63个音列,相邻组笛间筒音是上方纯四度与下方纯五度的音高关系,可以实现任意移调,能较好地同键盘乐器配合,适合演奏多声部作品的合奏和作品中转调或临时出现升降记号频繁的单声部音乐作品。

(三)作品和表现

通过前面两种类型乐器结构与音高表现的分析,六孔竖笛可以演奏F、C、bB三个大调及关系小调中部分音域内的作品,在具体教学时可以查阅选用,结合构建律制和音程结合自然协调特点,国内众多单声部民歌建议用它演奏,使学生借此感受我国民族音乐魅力。在超越了六孔竖笛的演奏音域和作品中不能实现的变化音高,以及频繁转调和多声部和声感受教学时,需用八孔竖笛或八孔组笛予以完成。利用音程半音均等特点,在音阶练习和音程构唱中,结合音乐常见节奏,生成八度练习,有效帮助学生提高节奏感与音高感。

二、六孔竖笛与八孔竖笛的相同点

(一)音高变化原理相同

1.振动气柱

一支笛管的音域在16度。根据气流速度可分为三种吹法。一般情况下,1-7音用缓吹法,1-6音用急吹法,7-2音用超吹法。竖笛的音高是由气流对窗口的振动频率和窗口到最近出音管口形成的振动气柱决定的。而音高变化规律是流速越慢,压力压强越小,气柱越长,频率越低,音高越低;反之,流速越快,压力压强越大,气柱越短,频率越高,音高越高。

2.新调变音

掌握乐器新调及其中变化音列指法在音乐活动参与中有很大的使用价值,需要学习者花时间和功夫练习。方法是在日常基本音阶熟练掌握后,可以按乐理中讲到的“4152637”七升和“7362514”七降规律积累新调。例如,熟悉了筒音为C大调音阶后可以学习一个升号的调,即在练C大调音阶的时候把4音吹成#4音,则自动转成了G大调音阶;在熟悉了C大调音阶后可以同时学习一个降号的调,即在练C大调音阶的时候把7音吹成b7音,则自动转成了F大调音阶。待大调音阶掌握到一定熟练程度时练习其关系小调音阶,指法与大调基本一致。将积累的C、G、F指法技能移植到筒音为F上去,自然成为F、C、bB大调及其关系小调音阶。拓展到升降号二个成D、bB、G、bE大调及其关系小调音阶,如此慢慢拓展训练,最后达到熟练运用二十四大小调表现作品之目的。(六孔竖笛只需练1个升降号即可)

3.教材练笛

音乐教材教学内容,宽泛性的指引使得教师选择空间较大。但以当地中小学现有教材进行竖笛学习,一是可以保证教育“立德树人”的方向性和音乐教学“以美育人”的功能性;二是利于教师增加教材熟悉度,便于纵向分析,整合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三是运用学生已知已能已会,构建新的音乐学习表达表现方式,利于激发学习信心和保持持久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持笛姿势要求相同

1.发音动力

管乐演奏和人声演唱一样,其核心要素是人的能动参与。就发音而言,人体肺部的气息去作用于发声点,发出声音。但想要获得表达音乐情绪情感需要的声音,其发音动力要具有一定持续时间,工作环境要能得以保证。从内核来讲,就是要使身体稳定,相对平衡,呼吸系统通畅、呼吸器官不受阻碍,能自由运动。即要求无论站着吹奏还是坐着吹奏,一是身体稳定,不晃动;二是挺胸收腹,使肺正常工作;三是吸气自然,不耸肩。

2.振动源点

竖笛的振动源点,在进入气道的气流,冲击窗口处倒置的固定笛片,笛片在进入气道的气流大小、缓急作用下,振动发出声音。双手左右持稳笛,胸前放置不晃动。嘴含吹口震动足,舌交运动交代清。指肚按孔不漏气,一指高度最为宜。断连强弱要想明,意控曲终表深情。

3.共鸣腔体

从振动源点发出的微弱声源,在管体内进行声音美化,音量扩大。由于指法组合变化,形成振动气柱长短不一,造成对管壁压强压力大小有差异,从而获得音高各异,力度有变的声音。

(三)音色控制规律相同

1.舌尖交代

语言的成义因素是舌尖在口腔内所处的位置决定的。音乐音响语言描述事物形态的不具象性和语义表达的不确定性特征及其构成的情景性、画面感与人的生活成长经历结合在一起,赋予人的思维无边想象空间和增添无限审美情感体验。但音乐中声音表现出来的面貌、强弱、大小,音与音之间的关系与交待,要靠舌尖运动去表达完成。

2.断连强弱

一个声音的发出要经历三个阶段过程。即开始阶段,舌尖离开硬腭,形成通道,气流进入,冲击嘴唇(铜管乐器振动发声),进入吹口,通过管体气道,振动哨片(木管乐器振动发声);进行阶段肺部持续输送气流,按照以上流程,振动源点继续发声;结束阶段,舌尖触碰硬腭,阻塞通道,气流中断,声音停止。两音之间若是彼此分开的关系,在完成第一个音后,再按此动作流程完成第二个音的发出,若是彼此粘连的关系,则在发第一个音的进行阶段发出第二个音,待第二个音结束时,用结束阶段动作完成声音即可。声音出来时、进行中、结束时的力度强弱,音量大小等变化要素,对作品情绪情感的准确表达非常重要,需要音乐活动参与者认真思考,选择对待。

3.意控曲终

音乐作品是人类借助声音语言表达思想和情绪情感的工具。曲词歌谱、演唱奏创是其表现的呈现载体和形式,整个过程都离不开人的参与体验实践,集中反映着人的思想意识境界。在音乐作品演创环节,要真实理解音乐活动参与者前期的“无声”音乐成果——曲词歌谱,结合自身感悟进行二度创作表现。整个过程都离不开音乐活动参与者大脑意识的积极主动参与,直至作品结束,意即作品的整个表现过程都是大脑有意识控制的结果。

总之,竖笛乐器音色优美,表现丰富,经济实惠、练习方便,学生由此学习获得的音乐能力,对于培养其深度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很有帮助。特别是在培养全面发展,具有音乐审美、音乐创造、音乐表现能力的劳动者中的作用不容小觑。通过六孔竖笛学习,对接触、理解和喜爱我国民族音乐特色及传统乐器是一个很好的介质;八孔竖笛学习获得的能力,对培养绝對音高感、理解世界多元文化、感受多声音乐和学习西方木管组乐器都是一个很好的桥梁乐器。它们的差异性决定了其作品表现能力的区别与特色,理解和掌握其共性特点,学好竖笛、提高表演能力。

参考文献

[1]许国屏.青少年学竹笛[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韩中健.快乐Do Re Mi[Z].江苏:江苏奇美乐器有限责任公司,2017.

[3]李重光.音乐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

作者简介:罗运忠(1975—),男,贵州遵义人,本科学历,中学音乐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基础音乐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