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理性回归思维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2020-12-15温晓荣
温晓荣
一、工具理性作用下木垒县乡村旅游的异化发展分析
工具理性作为人类理性的重要内容,增加了人类协调客观世界的自信,使人类不断推进科学的进步。与此同时,对工具理性的盲目追求和使用,导致人性扭曲变形,这种变形表现在: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减弱,人类过度索取,导致自然的报复。二是人与人关系的紧张与微妙。人们之间凭着科技的进步开始了疯狂的利益之争,破坏了原有的和谐与安静状态。三是人的主体性的丧失。人们的认识思维变成了单一式思维,丧失了人的主体性,扭曲了人自身作为社会中的人、自然中的人的理论。笔者以木垒县作为案例研究地进行分析。
木垒这些年旅游发展迅速,但通过调研和数据分析发现,木垒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过分强调了创意,注重现代工具的利用,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实现了经济的发展,却忽视了对文化的传承和挖掘,导致出现了很多“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殊不知,在这种工具思维的支配下所产生的大众文化需求,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埋下了极大的隐患。在调研中,通过与木垒本地居民、旅游从业者、旅游管理者、政府工作人员以及旅游消费者等8名不同身份对象的人进行交谈,观察、整理、分析出木垒县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
(一)“短视化”导致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破坏
“短视性”是工具理性特征之一,在这种思维导向下,科技等技术助力下的乡村旅游在带来木垒县经济发展的同时,人类的对环境的索取性愈加凸显,很多本地居民和官员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忽视了对环境长远的考虑。调研分析发现8.60%的游客认为环境破坏非常严重,43.20%认为比较严重,只有20%的人认为环境美化了。这种负面影响主要体现为:
(1)自然环境遭到一定伤害。一方面是本地人环保意识不足,乱丢垃圾,乱排污水;另外一方面,随着自驾车数量的增多,汽车废气排放量的增大,致使当地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和水质污染加剧。
(2)人文环境正在经历变形。随着城市“诱惑”的加重,越来越多的木垒人受到“现代化”的“干扰”,远离家园,或者任意的改造家园。人员的流失,故建筑的破坏,地方乡土文化的变形或者丧失,再加上部分游客在县内古迹上乱刻乱画,所有这些,都对木垒乡村旅游未来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二)“工具化”促使人性异化现象有所加剧
工具理性把一切包括人都当作工具,在使劳动效率大大提高、经济快速成长和财富迅速增加的同时, 也给我们打開了“ 潘多拉的盒子”。 它带给我们的是人的危机,主要表现在人性的异化、人性自由的丧失等等。近些年木垒县人口变迁比较严重,当地很多务工农牧民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乡土文化中的纯真价值观正在异化和变形,乡村长期以来形成的良好道德观、人生观面临严峻的挑战。调研和访谈中发现,因为木垒县羊羔肉影响力和知名度逐渐提升,市场价位较高,很多很多销售渠道好的专卖店采用异地收购的方式买进其他地区肉羊,冒充木垒羊以次充好夹杂在本地羊肉中进行销售,这种现象在10年前基本上是不存在的,这就是人性异化、“追钱逐利”的典型表现。
(三)“效用化”导致土地错位利用较为明显
工具理性崇尚“ 功利” 、追求“ 效用” 的倾向,使得人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追求“政绩”“效果”,很多地方打着“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旗号,大肆圈地,工业用地急剧增加,住宅用地不断扩大,餐饮文化用地遍地开花。调查分析发现,19%的人认为木垒县已经出现土地错位利用现象。以度假村、农家乐为例,据不完全统计,木垒县为了活跃餐饮文化,很多村庄都建有农家乐、度假村,征用大量土地,用作特色餐饮小镇建设。种种迹象表明,木垒县在土地利用方面出现不协调的现象,这对木垒县后期可持续发展有较大影响。
(四)“模式化”致使地方乡土文化变形甚至消失
在工具理性支配下,受市场化和标准化影响,木垒县的发展与其他古村镇异常相似,这是“标准化”开发,“模式化”经营导致的必然结果。另外,各种“模式化”的多媒体娱乐工具几乎完全取代了传统文化娱乐活动。一些传统民俗如农牧民手工刺绣等却面临无人学习,无人传承的现象。还有一些传统的农牧民体育比赛也多年不见,这些原因导致的木垒县乡土文化丧失现象比较严重,众多社区居民成为视觉上的“富豪”,思想上的“乞丐”,行动上的“僵尸”。这些都是工具理性“模式化”效用带来的不良后果。
(五)“泛文化”使得核心资源打造浅薄
木垒县的核心资源最主要体现哈萨克民族文化上。而木垒县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对该核心资源挖掘打造比较浅显,在工具理性的作用下,因陋就简的打造了一些产品。譬如,翻修赛马场,发展民族刺绣。岂不知,这些通过服饰、语言和动作所产生的五官上的刺激远远没有真正的传递出哈萨克文化的“神”。产生了形式上的仿真,未能展现哈萨克文化的精髓。不仅如此,受到功利主义影响,木垒很多旅游产品“神”不具备,“形”也“残废”,这种工具化思维下诞生的体验产品很难让消费者理解并掌握理学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也很难对人的思想产生较大的冲击和引导。
二、价值理性回归,促进木垒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价值理性是一种独特理性,是人们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是作为主体意识的人在实践生活中形成的对价值及其追求的自觉意识、自我理解,是作为主体的人,对自身价值和存在意义的认识与构建,是对自我感性的控制与适应、超越与扬弃。因此,我们要通过价值理性的协调与渗透够建构合理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离不开工具理性的支持,但盲目坚持或者过度坚持工具理性的作用,就会导致认知的偏颇,乃至于虚妄,需要通过价值理性进行补救或纠正。
(一)服务上侧重价值理性“人性化”需求,形成特色服务
价值理性倡导人本观念,侧重人性化需求。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食宿和购物。近些年木垒县居民的收入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化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向特色化种植和旅游食宿上,根据不完全统计木垒县有大小食宿场所60多家,这些食宿场所为木垒县居民带来较大的收入。但观察发现,这些食宿场所的经营大多数处于自发自主经营模式,加工的菜肴千篇一律,提供的服务大同小异,很多经营者还停留在等客上门的阶段,经营淡旺季明显,“吃不饱”现象突出。因此木垒县应以旅游者为本,根据旅游消费者的“个性化”消费需求,结合当地特色,提供特色的旅游体验产品。例如在住宿上打造“哈萨克”文化主题民宿、木垒河文化主题民宿等,在饮食上提供“乡村土菜”文化主题餐饮,野生菜文化主题餐饮等,从而使得旅游者在味觉方面舒适,在感觉方面“畅神”。
(二)环境上强调价值理性“和谐性”需要,实现环境优化
价值理性强调社会责任,主张全面和谐发展。针对木垒县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现象,木垒县应采取如下举措,确保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一是制定土地使用规划,确保土地面积中耕地草场面积占80%以上,确保农牧民生产能够得以正常进行。二是严格审批建筑用地,促使建筑用地向“高空化”、“集约化”发展。三是科学引导经济作物用地,防止出现“豆”多“瓜”贱等伤农事件。与此同时,为了更好的利用土地资源,发挥土地的效用及其价值,实现人居环境和谐发展,木垒县可充分发挥“旅游+”的优势,进行创意种植,增强居民受益,实现环境优化。具体如下:
(1)进行文化植入,设计创意农田。创意农田是指将创意性思维,利用高科技手段融入到融入农业生产中,从而形成融艺术审美、农业生产等多功能一体化的农田种植形式。木垒县可利用麦田、油菜和玫瑰等地方品种,通过颜色的搭配,图案的设计等形成特色农业,提高农业产品的吸引力和知名度,打造优美的农田环境。
(2)进行立体种植,形成立体感觉。立体农业是一种新式高效农业。木垒县应进一步扩大现代农业种养模式,采用现代科技,建立立体大棚,利用植物本身高低等因素,并采用人为干预的方法,缓解农业季节性带来的不均衡现象,提升木垒县豆类和菌类的收益率,并为木垒县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较为稳定长期的吸引力产品,进而实现环境的和谐和优化。
(三)文化上凸显价值理性“乡土性”,做到“形神兼备”
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木垒农牧民的文化消费诉求和旅游者的特色消费需求,木垒县要“延陈出新”,在传统民俗文化、儒家文化和哈萨克文化做文章,借此来传承和推新,增加木垒县文化旅游的魅力。具体措施如下:
(1)大力弘扬传统民俗文化,采用排练、展示、演艺等方式再现“道家”文化、哈萨克文化、婚俗文化等,并通過整理、宣传和推广等形式将这些优秀的文化落到实处,印在人们的心里。
(2)深度宣扬哈萨克文化。哈萨克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哈萨克文化,最重要的了解学习哈萨克文化深层次精髓的东西,尤其是哈萨克文化当中关于孝道家训等内容,对当今社会伦理道德人际纲常尤为重要,应重点加以塑造。
(3)深入挖掘哈萨克文化。如赛马、赛骆驼、姑娘追等。因此打造哈萨克文化,不仅要在形态上塑造美好意境,更要在内涵上弘扬其精髓,从而为木垒县乡村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资源上重视价值理性“核心性”,塑造发展“灵魂”
多视角调研发现,木垒县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资源,主要表现为:一是南部山区文化资源。内容包括平顶山万亩旱田、石仁子、马圈湾等。二是民俗文化资源。内容包括乡村民间新疆曲子、新疆地方戏等。三是北部沙漠自然资源。内容包括鸣沙山、胡杨林等。在此基础上,提出挖掘古文化发展思路。如在博斯坦霍加墓,可围绕伊斯兰朝圣文化打造“西方的麦加城”。原丝绸之路沿途的烽火台可模拟古代“狼烟四起”的情景,让游客感受古代烽火燃起传递信息的感觉。
(五)手段上主张价值理性“合理性”,实现“时空形塑”
结合木垒县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将旅游的客体即旅游资源进行时空形塑,即通过工具理性进行历史生活场景实物再造再现,让人从视觉上进行“穿越”,感受当年的场景。另外我们可以将旅游的主体即旅游者进行时空形塑,即通过价值理性的运用,通过服饰数字化技术等运用,营造古典氛围,让旅游者从感觉上进行“错位”,从而深层次的领略古代丝路文化思想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