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良心肺复苏仪在急诊体外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探讨

2020-12-15伍远辉谢伟山姜椿法袁群弟

中外医疗 2020年18期
关键词:心肺复苏

伍远辉 谢伟山 姜椿法 袁群弟

[摘要] 目的 探究改良心肺复苏仪在急诊体外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7年1月—2019年8月该院接诊的60例心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研究组给予改良心跳复苏仪救治,参照组给予人工心肺复苏救治。比较两组的呼吸恢复时间、血压恢复时间、心跳恢复时间、心肺复苏成功率、心肌损伤标志物。 结果 研究组心肺复苏成功率为40.00%,参照组为3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43,P>0.05),研究组呼吸恢复时间、心跳恢复时间、血压恢复时间短于参照组(P<0.05)。研究組hs-cTnT数值、NT-proBNP数值、血乳酸数值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在急诊体外心肺复苏中采用改良心肺复苏仪能够提高复苏效率,从而缩短患者的血压恢复时间、呼吸恢复时间以及心跳恢复时间,减少缺氧缺血而引起的脏器组织损伤情况,效果理想。

[关键词] 改良心肺复苏仪;急诊体外;心肺复苏

[中图分类号] R4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20)06(c)-0074-03

Application of Modifie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Emergency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WU Yuan-hui, XIE Wei-shan, JIANG Chun-fa, YUAN Qun-di

Emergency Department, Houjie Hospital, Dongguan, Guangdong Province, 52394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modifie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emergency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Methods Sixty patients with cardiac arrest from January 2017 to August 2019 in the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study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 modifie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strument, and the reference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rtifici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Respiratory recovery time, blood pressure recovery time, heartbeat recovery time, CPR success rate, and markers of myocardial injury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success rate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the study group was 40.00%, and that in the reference group was 33.33%.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 2.143, P>0.05). The breath recovery time, heartbeat recovery time, and blood pressure recovery time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reference group (P<0.05). The values of hs-cTnT, NT-proBNP and blood lactate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reference group (P<0.05). Conclusion The use of a modifie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strument in emergency 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an improve the resuscitation efficiency, thereby shortening the patient's blood pressure recovery time, respiratory recovery time and heartbeat recovery time, and reducing organ damage caused by hypoxia and ischemia, with ideal effect.

[Key words] Modifie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pparatus; Emergency in vitro;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心搏骤停是急诊体外急救的常见病症,心肺复苏则是急救医护人员所需掌握的基本救治技能,高效率的心肺复苏能够快速恢复患者的心肺脑循环,挽救患者的生命,降低24 h内病死率[1]。尽管人工心肺复苏技术使用时间长,急救成功效果显著,但经徒手心肺复苏后到达心脏与脑组织的血液非常少,也很容易使患者以死亡告终。因此,医学临床对于治疗能够、高水平的心肺复苏技术有着迫切的需求,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心肺复苏仪在急诊心肺复苏急救中发挥重要作用;其能够促进心脏骤停患者的心脏与脑的血液流动,有利于医护人员开展后续的除颤、静脉用药以及血管重建[2]。该文随机选取2017年1月—2019年8月该院接诊的60例心搏骤停患者,探究改良心肺复苏仪在急诊体外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接诊的60例心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中的心搏骤停的诊断标准[3],纳入标准:临床资料完整;急救时间距离心跳骤停时间不超过30 min。排除标准:具有严重脏器功能障碍疾病;患急性重症或生存期不超过5个月;伴胸骨骨折。研究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28~67岁,平均(43.56±10.54)岁;心搏骤停原因:一氧化碳中毒7例;酸碱失衡6例;中风9例;心脏疾病8例。参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9~68岁,平均(42.97±10.57)岁;心搏骤停原因:一氧化碳中毒6例;酸碱失衡8例;中风8例;心脏疾病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家属自愿同意参与研究。

1.2  方法

参照组采用人工心肺复苏急救,参照《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中的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临床操作指南对患者实施轮流按压[4],胸骨下限应≥5 cm,按压频率设置为100~120次/min,每间隔2~3 min交替轮换1次,预防负责按压人员的体能不断减弱,而降低按压频率;因此,急救人员每次按压时可有5 s以内的中断时间。同时还要注意胸外按压期间需要注意的不良情况,例如肋骨骨折及气胸、胸壁胸内塌陷受损等,按压直至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即可;若行有效心肺复苏时间>0.5 h后自主循环仍未恢复则告知患者家属,家属同意停止抢救提示复苏失败。

研究组接受改良心肺复苏仪进行急救,给予Lucas2心肺复苏仪器,医护人员首先将心肺复苏仪底板放置在患者的肩背部,确保患者的肩部与底板上缘平齐,接通电源后打开电源开关,由另一名医护人员迅速将胸外按压器放置在患者胸骨中下1/3处(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其次由2~3名操作者相互配合,根据标识顺序依次固定好肩带、胸带和床尾固定带。在固定2根肩带时,由一名医护人员先报出相应的标识编码,如“11”,另一名医护人员则立即准确复述“11”,均确认无误后,可快速地对应安装和固定;对两侧胸带进行固定时,操作与确认方法同前所述。按压器固定稳妥后,通气管连接气管导管或氧气面罩,调节氧气压力,设定潮气量400~800 mL,然后打开按压按扭,逐步调节按压深度达5~8 cm、按压频率100~150次/min,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参数调节。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血压恢复时间、心跳恢复时间、呼吸恢复时间、心肌损伤标志物、CPR成功率;复苏成功标准: ROSC 维持24 h以上,ROSC要求为胸外按压停止后血液维持30 s以上或触及脉搏,并存在叹息样呼吸。电解质:复苏1 h后给予血清电解质分析,如Na+、K+;心肌损伤标志物:复苏1 h后抽取患者晨起空腹外周静脉血6 mL进行测定,对患者的血清高敏心肌肌钙蛋白(hs-cTnT) 、N末端脑钠肽原( NT-proBNP) 水平、血乳酸水平进行测定。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复苏成功率、血压恢复时间、心跳恢复时间与呼吸恢复时间

研究组心肺复苏成功率为40.00%(12/30),参照组心肺复苏成功率为33.33%(10/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43,P>0.05)。研究组呼吸恢复时间、心跳恢复时间、血压恢复时间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心肌损伤标志物

研究组hs-cTnT数值、NT-proBNP数值、血乳酸数值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心搏骤停是指患者在多因素诱导下心脏突发性停止收缩与泵血功能,血液循环中断,进一步引发脑组织严重缺血缺氧,患者会表现为呼吸停止、神志不清、血压降低、脉搏消失等症状,甚至出现全身综合性功能障碍疾病,提高患者死亡风险[5]。因此,临床对心搏骤停患者实施急诊体外心肺复苏救治,以有效、规范、高效率地减少患者缺血性损伤、延长生存期。心肺复苏分为徒手胸外按压与机械按压,传统的人工心肺复苏是经过正规训练的专业急救人员严格按照心肺复苏流程,对患者实施胸外按压,以快速恢复患者的心肺脑肾等脏器的正常血流灌注;还可促进患者快速恢复自主循环,预防复苏时间久而导致重要脏器的功能受到损害[6]。

以往人工心肺复苏使用广泛,且随着临床不断应用与实践,医者发现人工心肺复苏存在许多不足与局限性,例如按压频率无法高效促进血液的循环功能的恢复、人力消耗较大;这要求不但需要高质量的人力资源,而且还要保证按压的持久性与有效性,同时人工的按压无法达到恒定值,会降低改善患者机体血供的效率[7]。机械心肺复苏则是能够解决人工胸外按压的缺点,保证复苏质量;但是也有研究者认为[8],对心搏骤停患者安装心肺复苏仪器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医务人员在安装过程中容易出错或操作不精准,会影响使用效果,进而错失患者有效的急救时间,伴随的风险较大。为此,该研究通过对心肺复苏仪器进行改良,对主机两侧面的 4个固定栓上增加固定栓识别标识,可用不同的颜色或数字区分,有利于医护人员能够快速识别并将主机背板安装于患者的胸部;还在肩部固定带上采用挂钩孔的孔标识条对不同的挂钩孔进行有效区分,能够减少安装错误的情况。该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呼吸恢复时间、心跳恢复时间、血压恢复时间短于参照组,且研究组血乳酸为(2.79±0.34)mmol/L,低于参照组(3.91±0.27)mmol/L,与梁章荣等人[9]研究结果相似,观察组患者复苏1 h血乳酸为(2.8±0.7)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3.1±0.6)mmol/L。改良的心肺复苏仪能够自动按压,无需中断,能够长久维持胸外按压,不断增强患者恢复循环功能,且按压频率能够保证血液达到心脏和脑组织。结果显示,研究组hs-cTnT数值、NT-proBNP数值、血乳酸数值低于参照组,表明改良心肺复苏仪可对心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因其能提供持续高效的胸外按压,改善患者供血功能的效果优于人工心肺复苏,迅速恢复供血功能后,促使血流迅速到達心脑组织,减少缺血缺氧导致的再灌注损伤。3个标志物能够反映患者复苏后心功能受损情况。

综上所述,在急诊体外心肺复苏中采用改良心肺复苏仪能够提高复苏成功率,缩短患者的血压恢复时间、呼吸恢复时间以及心跳恢复时间,减少缺氧缺血而引起的脏器组织损伤情况,效果理想。

[参考文献]

[1]  王瑾.萨博.心肺复苏仪在心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25(18):103-104.

[2]  谢伟山,伍运辉,姜椿法,等.心肺复苏仪与徒手胸外按压在老年心搏骤停患者复苏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医疗,2019, 38(20):80-82.

[3]  王立祥,孟庆义,余涛.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7,42(3):243-269.

[4]  李鑫,刘亚华,王立祥.《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之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临床操作指南[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9,44(6):536-540.

[5]  夏丽苹,王圣泉.体外心肺复苏仪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实践[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4):78-80.

[6]  成静.心肺复苏仪与徒手胸外按压在老年心搏骤停患者复苏中的临床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38(12):2847-2849.

[7]  段斌,刘菊英,肖敏,等.心肺复苏仪与徒手心肺复苏对心搏骤停患者心脑缺血性损伤的影响效果比较[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58(2):32-36.

[8]  徐彦立,张思森,张存庆,等.腹部心肺复苏创新技术临床应用效果研究[J].河南医学研究,2018,27(5):773-775.

[9]  梁章荣,陈景利,陆少华,等.Utstein模式下心肺复苏仪联合叠加通气对CA患者PETCO_2的影响[J].临床急诊杂志,2016,17(10):764-766.

(收稿日期:2020-03-26)

[作者简介] 伍远辉(1983-),男,广东台山人,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急救医学工作。

猜你喜欢

心肺复苏
MCC小型心肺复苏仪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研究
82例心脏骤停患者急诊心肺复苏效果分析
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对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的影响
CCU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的影响
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体会和影响因素分析
气管插管时机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
探讨影响院前及急诊抢救室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因素
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术后的预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