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童真课堂教学探析
2020-12-15李萍
李萍
小学美术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将学生都培养成“画家”,而是向他们渗透基本的美育理念。因而,针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教师要回归本真,朴素一点,实在一点。本文结合实际,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浅析构建小学美术童真课堂的策略。
一、以童心为主导,激发学生兴趣
相比其他课程,小学美术课程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毕竟在他们眼中,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都是充满童真童趣的。挂在天上的太阳,在成人眼里,非常普通,但是在小学生眼中,卻是“太阳公公”,与他们一样,也有喜怒哀乐;即使最普通的一把雨伞,在小学生眼里,也都是有生命的,或者戴着眼镜,或者是微笑的,等等,这就是童心。对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来说,需要的不是让学生简单复制,而是让其用小手描绘世界,用童心渲染世界。
比如,在一节美术课上,笔者教学生画乌龟,其中没有画腿。有个学生直接说:“老师,你的乌龟没有腿,我家的乌龟有四条腿!”对此笔者没有直接解释,而是笑着说:“乌龟比较害怕,所以他把腿都缩到壳里去了。”这个学生没有追问,而是应了一声。诚然,这样的答案不科学,不尊重生活,甚至还有点敷衍了事,毕竟那不是学生所看到的“乌龟”,而笔者只是为了突出画面效果,把乌龟画成了缩腿的。但从学生来看,这个答案却富有童心,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想象。
针对人物写生,教师在教给学生绘画技巧的同时,更要注重兴趣培养。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生活中不同的人,以便激发学生兴趣,唤醒他们的生活体验。此外,教师还可以展现各地人物形象艺术作品,比如可以展现无锡小泥人,让学生从中感受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也可以展示意大利画家莫迪利亚尼的作品,引导他们体验抽象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即长鼻子、长斜颈部等,让学生深刻感知用具有典型特征代替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丰富课堂学习形式,为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创造条件。
二、以童趣为主旨,活跃课堂氛围
《课程标准》强调,小学美术课程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中必须考虑学生年龄、性别、心理等因素,尽可能搭建平台,给学生营造积极乐观的课堂氛围,能让学生注意力变得更加集中,思维变得更加活跃,从而使课堂变得更有趣。这主要得益于教师对学生那种发自内心的真诚情感的流露。
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引导学生重新审视,感知其中的童趣。比如,教学《黄色和蓝色的画》一课,虽然树叶学生很常见,但是当通过多媒体展现一组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银杏树叶时,学生都惊呆了,都感觉不可思议,银杏叶子竟然这么神奇,一下子就从绿色变成了黄色。其实,不仅银杏叶子,很多事情都是这样,都会随着时间的转移变得索然无味。而对于儿童画来说,一旦失去了童趣,也就失去了生命。如有可能,教师应尽可能将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趣事展现出来,为儿童作画增添活力。
此外,教师要鼓励学生画自己眼中的世界,鼓励他们自由自在地作画。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活跃课堂气氛,让童趣洋溢其中。这需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尊重他们自由绘画表达,并尽可能通过多元互动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表达欲望。这样不仅可以提升课堂趣味,活跃课堂氛围,而且还能打开学生心扉,引导他们在自由绘画中赋予儿童画生命,同时实现绘画技巧的提升。
三、以童画为目标,提升美育素养
小学美术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鉴赏水平。这一方面依赖于学生创作,另一方面依赖于优秀作品鉴赏,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才是富有生命的作品。对于美术作品来说,如果表达相对含蓄,那依靠学生已有的美术鉴赏水平和生活经验是很难看出来的。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呈现一些美术作品,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自主欣赏交流,并且鼓励他们尝试将自己领悟到的绘画技巧与表达方式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
例如,针对“七彩生活”这一内容的教学,教师没有直接让学生自行绘画,而是通过多媒体呈现各种表现生活用品的美术作品,鼓励他们尝试在作品中寻找生活中的色彩。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色彩进行观察和认识,学生认识色彩后,再对学生进行提问:“说一说你身边还有哪些生活用品有着丰富的色彩?”学生通过交流回忆,很快会找出各种生活用品,如衣服、积木等。接着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现更多色彩丰富的生活用品,比如糖果、茶杯、皮筋等,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所观察的色彩。最后引导他们进行大胆创新,结合生活用画笔描绘自己心中的七彩童话。
郑板桥曾经说过,作诗非难,难为题。对于儿童画来说,难的是赋予生命。只有赋予学生自由度,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大胆表达,引导他们围绕绘画主题进行自主感知、自主想象、自主表达,那么学生的思维必然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教学过程也必然会有意外之喜。如果教师干预过多、框架过多,不仅会让课堂变得静默,也会让儿童绘画失去光彩。
四、以童音为载体,绘制童话世界
课堂是学生的,最终教学成果也必然体现在学生的绘画作品中。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出讲台,赋予学生材料选择权、绘画修改权、自主交流权。教师鼓励学生围绕绘画主题自由交流,大胆展现童音,放飞他们的思维,绘制儿童眼中的童话世界。如有可能,应给予学生作品更多的赞美、更多的好评,学生需要的是绘画的动力,是绘画的兴趣,而不是绘画作品本身。
例如,教学《雄伟的塔》一课,教师没有直接让学生画塔,而是鼓励他们先进行交流,丰富他们的认知,为画出优秀作品创造条件。说到塔,最有名的大概就是埃及的金字塔,但是不少学生却不知道它在什么地方。其中有个学生直接回答说金字塔是沙漠的。这话固然不全对,却富有童心,而这恰恰是儿童画最需要的。毕竟相比其他作品,儿童画需要的是直觉,而不是什么明暗、透视关系等。同样学生这里回答是沙漠的,也是一种直觉,而我们成人回答埃及,却是一种理性。
不仅创作儿童画需要直觉,同样,欣赏儿童画也需要直觉。在儿童画中,也许比例不对,或者颜色不对,或者线条不连贯,等等,而这恰恰是儿童画的可爱之处,是学生内心的真实表达,是他们创造力的最佳体现。因而对于教师来说,切忌用成人的眼光去审视,而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尝试用他们的眼光进行换位观察,给予他们更多的赞美、更多的褒奖。教师应把舞台让给学生,鼓励他们通过小组方式进行交流,或者直接让他们走上讲台,畅谈自己的创作,这样不仅可以构建立体的童话世界,而且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针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教材教学理念,结合学生实际,创新运用教学手段,让课堂彰显童心童趣,引导学生手绘童画,嘴说童音,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升美术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与审美能力,为其个人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注:本文系2019年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玉成一生“童真”——童真课堂建设》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