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闲话李渊

2020-12-15青禾

领导文萃 2020年23期
关键词:高祖李渊贞观

青禾

无论是《旧唐书》还是《新唐书》,第一个讲到的就是李渊,因为他是唐朝的开国皇帝,没有他,便没有大唐近三百年的江山。

但史家们对他有些非议,最大的非议就是在太原起兵时畏缩不前,是让他的儿子李世民硬逼上去的,也就是说,太原起兵全是李世民的功劳……

我粗粗算一下,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太原起兵时,李世民18岁,李渊51岁,而起义的准备要更早一些。一个51岁的父亲事事糊涂,在事关身家性命的关键时刻优柔寡断,而一个18岁的孩子却英武果断,处处起主导作用,不大合情理。51岁,刚过孔子所谓的“知命”之年,这是一个人的黄金时期。李渊其时是太原留守,唐国公。几十年宦海沉浮,具有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的李渊怎么会如此糊涂?用现在的话说,他是一个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太原起兵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是李渊而不是李世民。

后来我才悟到,李渊的毛病出在不被理解。他的不被理解有两个原因:一是他在太原起兵之前运用韬晦之计用得太成功了,他把自己装扮成一个胸无大志、沉湎酒色、胆小怕事之徒,不但蒙骗了他的对手、他的表弟隋炀帝杨广,蒙骗了天下人,也蒙骗了他的部下和儿子;二是他的儿子李世民后来太成功了,历史总是为成功者歌功颂德。史家们有意无意地把所有的功劳都记在李世民的身上。

李渊一生的最大特色是,老谋深算,大智若愚。这种人不容易被理解。不被理解的人是一个孤独的人。他的孤独不但在生前,而且在死后,《资治通鉴》对他的记载显然就有些不公道。《资治通鉴》的影响使他在历史上黯然无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曾为他说过话,他在《读通鉴论》中说:“高祖犹慎之又慎,迟回而不迫起,故秦王之阴结豪杰,高祖不知也,非不知也,王勇于有为,而高祖坚忍自持,姑且听之而以静镇之也。”

这话说得很透彻,可惜看到这话的人不多。

好在李淵想得开。

李渊想得开表现在,武德九年(626年)六月三日的玄武门之变以后,他让出皇位,当上了太上皇。

李渊当了九年皇帝,不能说他没有政绩,他进行了成功的统一战争,致力于国家制度的重建,为贞观之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精明强干、老谋深算的李渊却碰到了一个大难题:儿子们明争暗斗,你死我活。他犯了一个错误,用一首当今流行歌曲的歌词,叫“心太软”。也难怪,都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护了谁,压了谁都不合适。手心手背都是自己的肉。这个时候,做父亲的李渊真正显得优柔寡断了。可悲的是,他不仅仅是父亲,他更重要的是皇帝。悲剧终于在他的眼皮底下发生了。李建成、李元吉死了,李建成的五个儿子和李元吉的五个儿子也死了。一天之内李渊失去了十二个子孙!透过史家那冷冰冰的笔,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作为父亲,作为祖父的李渊的痛苦。他不能再让李世民为难了,最好的办法是把皇帝的位子让出来。

很难说如果李渊不及早让出帝位会发生什么事情,但他一定不会忘记隋文帝的结局。他比杨坚高明的地方就是想得开。当皇帝并不轻松,他用了7年的时间翦灭群雄,还要对付来自北方突厥的威胁。如今又加上子孙们的悲剧。他太累了。

历史证明,他的让位是一个明智之举。李世民比他干得更好。

他亲眼看到贞观之治的辉煌,这对于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来说,自然是一个莫大的安慰。这或许会多少抹去一点玄武门之变在他心中留下来的凄凉。有两件事使他特别高兴。第一件是贞观四年唐将李靖在东突厥的胜利,生擒突厥可汗颉利。当初,他为了取得突厥的支持,曾对突厥称臣。这是他的一块心病。第二件是贞观八年,这时,天下大治,四方臣服,在一次宴会上,“太宗又奉觞上寿,流涕而言曰:‘百姓获安,四夷咸附,皆奉遵圣旨,岂臣之力!”不管李世民的话是不是真诚,他在公开场合下把功劳归到父亲的名下,这不能不使年近古稀的李渊感到极大的满足。

李渊是在贞观九年(635年)去世的,他死的时候正届古稀之年。他是在他所开创的大唐帝国走进辉煌时闭上眼睛的。不管史书怎么说他,作为人,他比谁都值。

(摘自《史趣:书里书外的历史》)

猜你喜欢

高祖李渊贞观
Quantum-enhanced optical precision measurement assisted by low-frequency squeezed vacuum states
浅析唐太宗的文化人格
分析唐朝贞观之治的当代启示
李渊:我只是个孤独的老父亲
殷卜辞中“高祖河”的点读问题
李渊起义
唐贞观年间“罢大都督府”事考辨
《周易》“观”的哲学内涵及美学意义
李渊军事思想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