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少数民族曲艺古籍及其抢救保护刍议
——以纳西族古籍为中心的探讨

2020-12-15李玉琴和六花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曲种东巴纳西族

李玉琴,和六花

(1.丽江市古城区第一中学,云南 丽江 674100;2.云南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云南 昆明 650032)

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简称“民族古籍”)是指中国55个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文献典籍和口头传承及铭刻碑文,一般来说,民族古籍主要分为有文字类和无文字类两种,其中有文字古籍指:1912年以前(不含1912年),在中国及相关历史疆域(含少数民族历史上建立的地方辖区)内,用少数民族文字书写或印制的书籍(1)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定级》(GB/T36748-2018)的规定。;无文字类的民族古籍主要是指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口头传承下来的、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各种资料,如史诗歌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少数民族古籍记录着各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轨迹,蕴含了各民族独特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创造力,其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法律、历史、宗教、军事、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天文地理、经济、医药等领域。少数民族曲艺古籍是少数民族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然而,民族曲艺古籍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属于一个跨学科的领域,起步晚、底子薄,其抢救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本文以纳西族古籍为例,分析云南少数民族曲艺古籍的定义、范围、种类和价值等,并以笔者近年来开展民族音乐传承保护的经验,提出关于云南少数民族曲艺古籍抢救保护的几点看法,以此求教于方家。

一、云南少数民族曲艺古籍概述

1953年9月,中国曲艺研究会将俗唱、变文、讲唱、说书、古词等已经发展成熟的说唱艺术统称为“曲艺”。曲艺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2)李萍.论广西少数民族曲艺的历史发展脉络[J].广西社会科学,2014(9).。顾名思义,曲艺就是结合语言、音乐、表演,以语言为主要表现形式来说唱故事和人物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曲艺是中国众多的民族艺术中最具有民族性和民间性的艺术门类之一。据《中国曲艺志》的不完全统计,几乎每个少数民族均有属于自己本民族的曲艺艺术形式,有些民族甚至拥有多个曲艺形式。55个少数民族所拥有的各自曲艺形式,是中国曲艺乃至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吴文科.中国少数民族曲艺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当代命运[C]//张庆善,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及当代艺术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在《中国少数民族曲艺研究》一书中,柯琳教授经过系统的调查研究,估算我国现存曲艺曲种约有400余种,而少数民族曲种约有200余种,占我国民间曲艺曲种的60%(4)柯琳.中国少数民族曲艺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

云南素有“民族文化博物馆”之美誉,25个世居少数民族在云岭大地上繁衍生息,各民族祖先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曲艺文化,曲艺种类丰富、表现形式多样,有的民族甚至有多种曲艺曲种,具体曲种见下表:

表1云南少数民族现存曲艺曲种列表(5)本表依据柯琳《中国少数民族曲艺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版)相关资料整理。

续表1 云南少数民族现存曲艺曲种列表

由表1可知,彝族、傣族、藏族、纳西族、布依族、壮族、傈僳族、普米族等20个云南世居少数民族拥有本民族特有的曲艺形式,曲艺曲种多达92种,约占我国民间曲艺曲种的30%,种类丰富、形式多样,是一宗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

曲艺以说、唱叙述传说、历史、史诗、故事、生产劳作、文化习俗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各地各民族曲艺发展过程中逐渐在艺术表现手法、音乐曲调、表演方式等方面形成固定的、各具特色的艺术特征,分化成特定的曲艺曲种;与此同时,产生了固定的曲目,有文字的民族便用各自的民族文字将这些曲目记录下来,无文字的民族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这些曲目。依据当前我们对民族古籍的界定,少数民族曲艺古籍应包括以下内容:(1)在1912年以前(不含1912年)以民族文字记录的曲艺文献,诸如曲目清单、曲谱、表演形式、表演纪实等;(2)用汉文记载的有关少数民族曲艺内容的古代文献;(3)用少数民族文字和汉文记载的有关少数民族曲艺内容的碑刻铭文、文书契约;(4)1949年以前各民族口耳相传的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曲艺资料。云南少数民族曲艺古籍,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上表列出的20个少数民族的92种曲种为内容的民族古籍,文字类古籍和讲唱类古籍皆囊括其中;因涉及的民族众多、曲种众多,云南少数民族曲艺古籍数量定是相当可观,遗憾目前尚无专门的研究对此进行梳理总结。

以纳西族古籍(6)一般来说,纳西族以东巴文或哥巴文书写的文献古籍、碑刻铭文、文书契约,称为“东巴古籍”。依据纳西族的曲艺曲种分类,包括东巴诵唱、纳西大调两类,纳西大调广泛流传于纳西族民间,其创造者、表演者都不限于东巴教祭司东巴群体,故本文采用纳西族古籍的概念。为例,纳西族独具特色的曲艺曲种有东巴唱诵(或称东巴唱腔)、纳西大调两种。东巴唱腔是指传承并运用于纳西族东巴教法事仪式和道场仪式,并在其中吟唱东巴经典的腔体,依附于东巴教的存在而存在(7)桑德诺瓦.纳西族东巴唱腔研究[J].民族艺术,1997(3).。依据东巴教教派的流布地域,东巴唱腔可分为宝山派、白地派、白沙派、太鲁派、永宁派等;各教派唱腔在风格、旋律、调式等方面各有特点,曲艺古籍也有所差异,特别是永宁派达巴唱经和其他几派的差异较大。依东巴教仪式属性,可分为祈福类的祭天、祭祖、祭胜利神、祭星、祭畜神等11种仪式;禳鬼类的小祭风、禳垛鬼、退送口舌是非灾祸、除秽等12种仪式;丧葬类的开丧、超度亡灵、超度东巴什罗等6种仪式;相关的曲艺古籍有《请祖先》《献饭》《迎家神》《祝婚》《婚歌》《什罗求法施术》《驱赶冷凑鬼》《烧天香》《为“卢神、沈神”除秽》《情死的来历》《迎请端格神》《拉由活》《颂能者遗事》等(8)参见:保存于古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中心的李之典《丽江纳西族东巴唱腔》。;每种仪式都有唱腔传世,同一唱腔还有多个版本。东巴唱腔类的纳西曲艺古籍体量很大、类型丰富。纳西大调,和民间文学分类叙事长诗(歌)有很大的重合。纳西大调大体可分为欢乐调、相会调、苦情调三大类。欢乐调,纳西语称“花华本”,代表性曲艺古籍有《赶马》《猎歌》《烧香》《筑城》《金筝之歌》《划船》等;相会调曲艺古籍有《孤鹰孤雁会》《麒麟凤凰会》《樟子嫩竹会》《雪柏相会》《星星相会》《鱼水相会》《马鹿水獭会》等;苦情调曲艺古籍有《游悲》《牧羊调》《牧象女》《逃到好地方》等。

二、云南少数民族曲艺古籍的价值

少数民族古籍是各少数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是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维系民族精神的根脉。国家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主任李晓东同志在《三个“立足”推动少数民族古籍工作新发展》中说:“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独特载体,少数民族古籍资源中积淀着各民族数千年劳动创造的丰厚智慧,承载着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文化精神,蕴含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内涵与文明成果……卷帙浩繁、形态各异的少数民族古籍从不同侧面记录、完善并充实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进程、历史走向和相互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是对我国多元一体历史格局的真实影射,也是维护团结、凝聚人心的重要源泉。”(9)李晓东.三个“立足”推动少数民族古籍工作新发展[N].中国民族报,2019-12-13.少数民族古籍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曲艺古籍作为少数民族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自不待言。56个民族共同繁衍生息在华夏大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格局,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曲艺是中华曲艺大花园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曲艺是一个庞大的、动态的体系,曲种之间差异很大。”(10)严西秀,沐恩.曲艺现代化[J].曲艺,2015(4).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少数民族的曲艺曲种丰富多样,各曲艺曲种在音乐、文本、舞蹈方面展现出独特性、差异性和丰富性,每一种曲艺古籍都是独一无二的历史见证,承载了各少数民族发展的历程,浓缩了各少数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根脉。

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少数民族曲艺的产生离不开各民族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离不开各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是民族成员集体智慧的结晶。云南少数民族曲艺古籍的价值可简要概况为以下3点:

其一,云南少数民族曲艺古籍展现了各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审美。以纳西族东巴唱腔为例,东巴教源于远古的原始巫教,融合了藏族本教、藏传佛教的内容,是以纳西族传统文化为主干,融合多元文化的原始宗教。纳西族东巴唱腔伴随着纳西族东巴教产生,主要用于东巴教宗教仪式,东巴们通过唱诵经书来请神、迎神、求神、悦神、媚神,在仪式中起着诠释仪式内容、连接仪式程序的作用,以求能通达神灵,使神灵赐福施恩、消灾禳灾。“东巴教的仪式多达七八十种,每种仪式都有特定的吟诵曲调,每种大的仪式都有主要唱腔并根据其内容有相应的风格。”(11)杨福泉.东巴教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0:533.

可以说,东巴唱腔,就是东巴教祭师(东巴)以纳西族民间传统曲调为基础,唱诵东巴教的宗教观念,展现纳西族的世界观、价值观等的一种仪式音声。东巴唱腔中最为人们熟知的是祭天古歌,又称祭天调。而祭天调古籍内容则集中歌颂了高天大地、日月星辰、民族的祖先,它整合了天地崇拜和祖先崇拜意识。

祭天仪式主要唱诵的经书有《崇般图》,该经书讲述了纳西人的祖先谱系、祭天来历等,其间,既歌颂了祖先创业的丰功伟绩,也展现了纳西族的宇宙观——人与大自然是同出一源的兄弟,相互依存,唯有保持兄弟间的和谐、均衡,人类才能得益于自然;若人类德行失范,破坏了和谐,便会招致灾疫。

通过一次次的仪式展演,上述价值观念便深深地渗透到纳西族的社会生活中,并逐步形成一个传统伦理道德范畴,规范制约着纳西人的社会行为,凝聚成纳西族的精神根脉。

其二,云南少数民族曲艺古籍是各民族历史发展和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纳西曲艺古籍中,叙事类曲艺古籍占有很大的比重,“以至于有的学者认为,东巴文化乃依附于此种吟(诵)唱形式而流传至今”(12)桑德诺瓦.纳西族东巴唱腔的旋律风格及分类[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3(3).。叙事类曲艺古籍内容大多是规模宏大、内容庞杂的创世史诗、英雄史诗和民间长诗,如《崇般图》《黑白战争》《鲁般鲁饶》等,每一部的篇幅都长达数千行。《崇般图》唱词中有“天地未形成/日月未出现/三三生成九/九九变万物”,这一表述和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极为相似;当然,这种叙述,在各民族的创世神话中较为普遍,但它折射出纳西东巴文化中的一些宗教意识与中原文化有历史、宗教、艺术等众多领域的传承关系。此外,东巴唱腔中,超度类的唱词采用了借物拟人手法来点缀纳西人生死同归观念的主题:“美丽的白云,层层白云里面白鹤随云去,白云是白鹤的家,白鹤飞去了,白鹤不再来,白鹤不再回,小鹤小鹰们,鹰跟鹤,鹤跟鹰,送鹤到云间。”唱词中还详细记载了灵魂依次经过的地名和所需完成的仪式等,最终将逝者的灵魂送向西北方——有学者认为,这与纳西族源于河湟流域的氐羌支系和历史上经过多次迁徙流动的历史源流息息相关。再如,东巴唱腔中,来源于《创世纪》中旋律古朴优美、节奏鲜明、歌唱性较强的《吉日经》,不仅叙述了混沌初开到天地起源、人类的来历,还叙述了藏族、白族、纳西族是同母所生的三兄弟,反映了纳西族分布区藏族、彝族、白族、纳西族、普米族等民族交错杂居的历史,也是不可多得的民族团结文献。

其三,云南少数民族曲艺古籍是传承弘扬民族文化,丰富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重要源泉。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云南少数民族曲艺古籍较为全面地保存和记录了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态系统,是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源泉,其中蕴含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还具有极强的产业开发价值。如《吉日经》,它本是东巴祭司用以计算良辰吉日的唱腔,纳西本土歌手和文军将此唱腔加上和声演唱,后被纳入融合云南民歌与流行元素的专辑《丽江礼物》,该曲在QQ音乐上可下载、播放,在丽江、昆明各大KTV都可以点唱,既产生了经济效益,又弘扬了民族文化,是一个成功转化案例。

三、云南少数民族曲艺古籍抢救保护

中华民族对文献典籍进行搜集、校勘、编订、抄刻的整理工作延续了数千年,从未间断;令人遗憾的是,对于少数民族古籍的整理研究却相对滞后,直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才有极少的学者将其纳入视野中。在此之前,不少的少数民族古籍却已被西方传教士、旅行家带出了国门。如1894年法国旅行者亨利·奥尔良从东京湾(北部湾)出发,考察中国境内的湄公河流域,每至一地都将寻访民族古籍作为一项重要活动,“我把望远镜给他们看,问他们有没有手稿。他们打着手势说没有。就这样白花了时间,并没有找到‘罗罗’人的手稿……再次经过苏拖村的时候,我有幸得到了两个‘罗罗’文抄本,那是我用钱、镜子和剪刀跟他们做的交易。他们还答应说多拿些给我们”(13)[法]亨利·奥尔良.云南游记:从东京湾到印度[M].龙云,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48,52.。再如,约瑟夫·洛克自1929年即开始购买东巴文古籍,至1934年,他卖给美国国会图书馆1 392册东巴经书,卖给弗吉尼亚·哈里森3 500册东巴经书,1962年过世后,其家人将私人收藏的1 118册东巴经书赠给马尔堡图书馆(14)安东尼·杰克逊,杨健吾.纳西族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世界民族,1992(6).,而其实洛克带到国外的东巴经书远不止此数。

20世纪80年代,在党中央领导下,各级各类民族古籍工作部门先后建立,民族古籍的抢救保护、翻译整理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经过近40载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但是,民族古籍抢救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也是突出的:民族古籍的数量大、分布散,收集整理难度大;抢救保护工作经费不足,特别是近年来文物倒卖人员的恶意竞价、贩卖,使民族古籍征集难度加大;民族古籍传承人流失快——随着各民族中知晓民族文字的毕摩、东巴的逝去,使古籍释读、翻译、传承面临较大的困境;专业人才队伍薄弱;等等。故而,包括云南少数民族曲艺古籍在内的少数民族古籍抢救保护工作面临诸多困难,但对其抢救保护却迫在眉睫。面对云南少数民族曲艺古籍令人揪心的生境,我们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推进其抢救保护工作。

一是分民族分曲种开展曲艺古籍普查、登录工作,逐步摸清云南少数民族曲艺古籍家底。普查工作是民族古籍抢救保护工作的基础;当前,对云南少数民族曲艺研究极为薄弱,对少数民族曲艺文献的整理研究仍有较大的拓展空间。云南省各级各类古籍保护部门、民族研究所、曲艺协会、民族学会应通力合作,由相关部门牵头,参照国家图书馆古籍善本普查、博物馆系统的文物普查、国家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的民族古籍普查体例,制定云南少数民族曲艺古籍普查的体例、标准、参数等,依托相关项目,逐步推进云南少数民族曲艺古籍专题普查,各民族的文献类曲艺古籍普查由民宗委系统的古籍办、民族研究所主导,讲唱类曲艺古籍由文化厅(局)系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导,调动各民族学会、曲艺协会、民族文化研究会、传承人、科研院所等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

二是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基本原则,持续推动云南少数民族曲艺古籍的搜集、整理工作。近年来,各地文化部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持续性开展了一些工作,经过搜集、整理并出版了部分民族曲艺曲种的唱词,如《丽江纳西族东巴唱腔》等,分类收集不同东巴唱诵的东巴唱腔,以“四行对照”的方式逐一收录,第一行简谱,第二行国际音标,第三行唱词对译,第四行唱词音译,并就相应的吟唱方式、唱词以脚注的方式进行注解;同时,书后还配了东巴唱诵唱腔的调查录音。这一搜集整理模式,既保存了曲艺文献,又利于曲艺曲种的传承保护。但,限于开展此项工作时的硬件条件,未能加入视频资料,以全面展现唱诵情景。当前开展此项工作则完全可加入视频资料,以文本、音频、视频相结合,实现云南少数民族曲艺古籍的多模态抢救保护。

三是与时俱进,引进大数据、“互联网+”等理念,助推云南少数民族曲艺古籍抢救保护工作。少数民族曲艺源于民间,又广泛流传于民间,受众面广,传播快,可选择一些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代表性的、积极向上的曲艺作品,在微信公众号、抖音小视频等平台公布,以进一步弘扬传承民族文化;同时,调动各民族群众对少数民族曲艺、曲艺古籍抢救保护的认知度和积极性。

四是完善云南少数民族曲艺文献传承体系。云南少数民族曲艺多数以世袭相传、师徒传承、私塾传承等形式传承,呈现出传承的随意性、碎片化、多变性;而传承人的地域特征、民间音乐风格、审美心理、性格特征等因素,都影响、制约其传承效果。诚然,若将云南少数民族曲艺的传承标准化、规范化,亦不利于文化繁荣,但传承中必须保留曲艺曲种特色的、精粹的内容。此外,也要合理考虑传承人的荣誉、补助等,避免传承断代,增强传承效果。

五是加强云南少数民族曲艺古籍领域的研究和专业人才培育。少数民族曲艺古籍的研究是一个跨学科领域的研究,涉及语言、民族古籍、民族文字、曲艺等,对涉及的相关领域要有一定的积淀,方能融会贯通、挖掘出云南少数民族曲艺古籍中的精髓。应鼓励相关的机构、科研人员,申报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艺术学基金”在内的项目,依托项目开展学科研究和人才培育。

少数民族曲艺古籍是少数民族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少数民族曲艺古籍蕴藏着丰富的民族历史和文化内容,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对其进行整理研究,在繁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增强人们对云南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能够加深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因此,我们倡导: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深入挖掘云南少数民族曲艺古籍的文化价值。

猜你喜欢

曲种东巴纳西族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东巴经》
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条例和测绘条例于5月1日起施行
双簧
白地吴树湾村汝卡东巴经《内内抒》片段译释
纳西族打跳在健身运动中的应用策略探究①
浅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曲艺传承与保护
探寻东巴源
少数民族曲艺是各民族精神与文化的艺术展现
旅游对纳西族传统农业及饮食文化的影响研究——以玉龙县白沙乡、拉市乡为例
和云章东巴所写经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