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乡村建设调研结合的工作坊模式对促进高校建筑类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的实效性研究
——评《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探索》
2020-12-15文闻
高校建筑类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是社会建设以及经济发展的需求,而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强,乡村建设也急需大量专业建筑人才,高等院校要将乡村作为学生实践、实验的广阔平台,通过乡村建设调研与工作坊模式相结合的模式,为建筑类学生专业能力提升提供助力。《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探索》一书为高校建筑类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与乡村调研结合工作坊模式构建提供了指导和建议,结合这一书中提到了“强化高校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构建学生实践实验平台”的建议,本文对乡村建设调研下高校建筑类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工作坊教学模式进行相关讨论。
一、乡村建设调研的意义
1、乡村建设发展需求
高校建筑类学生专业能力提升过程中为什么要开展乡村建设调研,这是因为我国乡村建设发展十分迅速,从而迫切需要建设人才。在我国地方政府开始全面开展有关“传统村落”、“新农村建设”“特色小镇”等相关建设政策,并且在这些地域一般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等都具有鲜明的差异性、类型多样、社会发展与经济水平都有所不同,区域内存在形态多样的民族形态,具有丰厚的民族民俗文化。在这些地区村镇配套设施以及资金已经到位,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以建设方案,因此,乡村建设无从开展,从而导致了很多资源的浪费以及文化的闭塞。具体表现为:乡村建设具有综合性,需要一专多能、学科视野广泛的复合型人才投身其中;大量的村镇建设尤其是建筑生处于缺乏专业指导的状态之中,建筑功能与形式多样性不足,建筑质量亟待提高;传统村落风貌逐渐被破坏,急需专业建筑人员修复、指导、保护。
2、建筑专业人才需求
从目前建筑专业人才培养情况来看,其人才培养速度明显滞后于乡村建设人才需求,也可以说广大乡村发展为建筑类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建筑学类高校大学生毕业后一般都会选择大中型城市就业,这样能够获得丰厚的收入以及工作经验。相对来说,偏远的乡村对专业人才的吸引力较弱,人才流向不平衡大大限制了乡村建设与发展,也正是我国高校建筑类教育滞后于现实需求的表现。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建筑类教育对乡村的关注也应该不断加强,国内开班建筑学专业高校也需要将乡村建设作为导向,定向为乡村输送相关专业人才。在《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探索》一书中提到:将地方经济发展与行业发展作为应用型高校课程改革驱动,强化学生专业技能,与实践实验课程是关键。而乡村建设恰恰为建筑类学生提供了实践、实验提供了广阔平台。
二、工作坊相关概述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探索》的核心内容就是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致力于高校学生专业技能、实践实验能力培养的研究。工作坊这种新型的建筑类专业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实践性,以及学生学习自主性,更加符合当前乡镇建设需求。
1、什么是工作坊
工作坊是一种参与式、体验互动式样的学习模式,一般来说工作坊包括10-20人,以这样的一个团体作为单位,以一名在某个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主持人为核心,成员在主持人的指导和规划下开展探究学习活动,通过讨论、演讲等方式对一个领域的话题进行研究。工作坊这种新型的学习教育方式,与当前高校建筑类学生专业技能培养需求相契合,最大限度的体现了高校大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中的实践性原则。
工作坊与传统课上教学不同,工作坊实现了主题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的整合,促进教与学的互动与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与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可以更具内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类型,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帮助、共同成长。工作坊学习模式以具体案例为依托,通过角色扮演、集体分享、团队讨论、头脑风暴等形式开展学习,这样的学习氛围相对轻松、学习环境也更加和谐。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之中,学生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团体内以人为镜,能够实现自我反应、自我提升。
2、工作坊依据
高校建筑类专业学生技能培养中采用工作坊模式,其依据是团体动力学,这个理论具体来说,就是一个团体作为一个不分割的整体,其中每个成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成员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虽然团体行动要看构成团体成员本身情况,但是团体整体依旧是其发展的决定因素。一般来说,团体变化会引起团体内部个体变化。工作坊模式就是创造这个整体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团体具备个体所不具备的特性,团体成员在民主氛围中听过学习、观察、体验等方式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团体中个体成员心理环境、个体行为都会不断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3、工作坊的流程
工作坊流程分为三步,依次为解冻、新标准、重冻。具体分析:解冻就是接触过去团体标准之间的关联;新标准就是根据当前团体活动需求,以及成员特点、发展需求等建立新的标准;重冻就是新标准稳固的过程。这三个步骤缺一不可,在这三个步骤中团体通过讨论的方式决策各项事务,这种技能培养效果以及学习效果要比单向个体的效果明显很多。工作坊的操作就是依据上述要求,学生在第一阶段通过分享资讯进行学习,准备相关资料,在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下完成学习与讨论;第二个阶段则是进行方案讨论、提出意见,小组成员提出自己的看法,团体成员听过反复研究,深入探讨最终达成共识;第三个阶段团体所有成员达成一致之后,小组成员基于客观、公正的原则进行成果学习,一同为了更高的目标努力。
4、工作坊的教学优势
(1)教学形式丰富,参与性强
工作坊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借助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情境创设等方式,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促进了学生身心与心理共同发展,学生通过亲自投身于学习之中感受知识内涵和意义,这样的教学效果更加显著。另外,工作坊模式还引入了专家讲座、同伴启示、小组游戏等多元化的学习途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完全摆脱传统课堂教学单调、枯燥的弊端,推动了学生实践学习,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原有认知,促使了学生新知识体系的形成。
(2)教学成果具体化、系统化
过去建筑类专业学生在专业技能培养上缺乏系统性,学生学习实践比较零散。工作坊则是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构建不同专题,通过专题讨论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工作坊中学习探究项目主题明确,强调有知识层面、技能层面向态度层面的转变和过渡。这种层层递进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自我评价、自我价值实现,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教学评估全面化、科学化
评估是保障教学效果的手段,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应该伴有教学评价。大学建筑类专业学生技能培养也是如此,教师要保障教学评价的全面化、科学化,可以挖掘每位学生的闪光点。工作坊教学模式满足了以上教学评价需求,能够更加全面,科学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评估,在很大程度上保障教学质量,也可以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我能力与学习成果,便于学生插曲补漏。
三、乡村建设调研下高校建筑类学生专业能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现有教学改革局限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探索》书中提到,当前很多的高校在教育机制上存在一些局限,限制改革的进行,主要有下面几种局限:
(1)名师效应与团队建设。很多的建筑高校中以及有建筑类专业的重点大学里,涌现出很多建筑师和工程院院士,因为名人效应的引导,成立了很多以大师以及院士为核心的工作团队。这种模式不是传统的师徒制的模式,其构成是“核心+团队”,这种模式充分利用名人效应和人脉,资源多项目多平台也高。
(2)地方院校有限资源与平台建设。建国之后,建筑类专业成为重点专业,在各个地区各个学校中应运而生,但是由于各地区差异,资源在配置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想要实现全国的均衡发展,难度较大。尤其是一些地方类院校,资源有限平台也不多,一些不是建筑专业的教师也被拨入建筑专业教学,没有对建筑类专业有明确的认知,将城乡规划设计看作是空间设计,没有整体的规划认知。
(3)教学培养计划内容太多,学生疲于应对。我国高校中建筑类专业,学制都是五年制,正常来讲,建筑类学生比其他专业类学生,能够有更多的学习时间,然而现在很多高校,都在增加实习、调研等实践环节,还设置了一些特色的课程以及思想教育的内容,所以,这使得建筑类专业学生学习任务变得不再少,反而负担加重,很多学生为了保证各科作业的完成,需要花费大量的休息时间,很难有充足的时间来学习专业知识,来进行专业创新和实践创业更是十分困难。
2、乡村建设调研下高校建筑类学生专业能力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些地方类院校,因为资源和人才的缺乏,造成建筑类专业没有核心导师,也没有专业化发展的建设平台,如果想要从专业体系、人员及制度上入手来进行突破,也存在一定的困难程度,在《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探索》书中针对上述的局限总结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1)想要有效解决建筑类专业的资源和实践环节少的问题,可以开展“工作坊”模式的互动教学,从多个方面来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2)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高校可以利用互联网思维,构建扁平化教学模式。从社会中引入社会资源,从多维度来实现育人的目标,打造一个多层级多学科共同参与的学习平台。
四、基于乡村建设调研下高校建筑类专业学生工作坊教学模式分析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探索》书中针对当前高校改革所面临的局限,以及未来将要面对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解决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体系
针对高校的建筑类专业目前发展情况,构建出“3平台+1模式+1机制”的“创研工作坊”教学体系(如图1),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创新和实践能力、科研和团结精神。构建创新实践、科研训练、协同教学的训练平台,从多角度、多层级来创设扁平化教学模式,建立一套以兴趣驱动、导师引导、环境保障为核心的运行机制,为广西省乡村建设发展培育出一批建筑类创新型人才。
2、搭建平台
学校针对建筑类专业学生,搭建三大平台,即创新实践、科研训练、协同教学,三大平台协同发展,阶段性专业化的提高学生的创新科研能力。
(1)创新实践平台。高校设置常态的创新训练方式,可以将学科竞赛作为一项重要抓手,不断引导学生参加国际上更高水平的学科比赛,指导学生借助比赛题目来构建专业知识体系,提高设计能力和应用水平。同时,学校还引导鼓励教师利用工作坊模式,辅助“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项目,做好课堂内容的补充,鼓励学生加入到研究课题当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发展,指导学生将一些创新思路应用到创业项目当中,锻炼和培育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2)科研训练平台。科研训练应该具有一定的效果,不只是简单的技能提高。高校应该引导优秀的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到本地区甚至国家的项目组,参与项目的选题、立项、实施、结题的全过程。先让本科生能够进入课题组,感受科研的氛围,为接下来的科研训练做好基础,鼓励硕士、博士开展学术研究,激发他们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高校可以邀请一些著名的建筑类专家到学校开展沙龙和创新论坛,这样更能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加深其和高水平人才的沟通。高校也可以针对特别优秀的人才,参加国内外的高水平学术论坛,享受国内外的教育资源,拓展学术的科视野。
(3)协同教学平台。高校可以从社会中引入资源,充分利用资源开展校企合作,构建实训的平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协同合作能力。高校可以将其他学科的资源进行整合,建立教学实验中学,充分挖掘学科的优势,不到提高教学质量。打造校企联合教学平台,和合作企业共同设计教学内容,邀请行业专家参与,为学生的设计指明方向。
3、提炼模式
高校应该利用各类资源,创设扁平化的教学模式,实现多层级、多学科协同发展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构建,是以互联网的协同思维为基础,将各层级连接到一起,为其构建交流平台,运用各类资源,为乡村建设培养专业化人才。本、硕、博三层级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其中。构建“创研工作坊”,其中设置的题目课题包括很多的领域,教师带着不同年级和不同阶段的学生在一起完成某个项目,这样学生不仅独立创新探究,还能够团结协作,相互交流。这种新型学习模式更加高效的推动知识和资源在不同层次的人员之间的流动,形成平等自由民族的团队文化,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发表见解,多多角度来解决问题。学生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也是一个知识学习、共享和创新的过程。高校充分利用社会的各类资源,使得这些资源能够和“创研工作坊”进行有效衔接,形成多元化的协作网络。“创研工作坊”可以从外界吸收知识和技能,掌握教师们的思路和方法,开展特色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创新知识。学生和教师都从中提高专业化技能,为乡村建设贡献力量。
4、建立机制
高校构建以乡村建设为核心的“兴趣驱动、导师引导、环境保障”交互运行机制,积极鼓励引导师生参与其中。以兴趣作为第一驱动力,建筑类专业涉及到内容有很多,如经济、法律、艺术等,学生完成专业内容的学习后,根据兴趣可以加入“创研工作坊”。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对应的内容,还可以和教师以及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在这里学生们也能畅所欲言,相互学习,协同成长。教师对不同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培养内容,对于本科生只是培养其兴趣,对于硕士与博士生应该训练其科学思维。教师针对学生的类型,制定出专项培养方案,运用高校的资源,邀请相关的专家来帮助打磨项目。
五、应用成效
根据《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探索》书中提出的内容,构建乡村建设调研结合的工作坊模式,对建筑类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有着直接的影响,具体如下:
1、提升学生创新实践、科研协作的能力
高校在基于乡村建设主题下,构建工作坊模式,成立了多支创新实践团队,融合本科、研究生、博士生三种群体,这些群体积极参加各类科学比赛和工程项目,摘取了很多国家一等奖,还有一些学生发表的论文在一些专业化的期刊,如SCI;一些在校生的创新研究申请专利,。
2、促进专业建设
3、教学相长,各类科研项目研究,提高高校建筑类学生的专业水平,一些教师还承担着广西教学改革的重要责任;构建多元化教学形式,举办并筹划公司建筑类年会;随时各类项目的发展,不仅学生的专业水平能够有所提高,教师也是一样,可以提升专业水平,工作坊教师还参与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教师的技能提升,无疑也会带动学生的技能水平提高,为乡村建设培育出一批优秀人才。
4、自从构建工作坊模式,搭建教学实践平台后,提高校企的育人效果,吸引更多的社会目光,主动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活动中来,为乡村建设培育出更多的建筑类专业人才。
结束语
乡镇建设过程中继续大量专业化、技能型、实践型建设类专业毕业生,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以及我国乡镇建设步伐加快的今天,构建工作坊学生实践教育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工作坊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模式,符合当前学生个体发展需求,也满足建筑类实践教学需求,能够最大限度体现学生学习自主性以及建筑专业实践性,可以推动教育教学以及学生专业能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