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院校食用菌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2020-12-15杨逸隆侯振世韩瑞平王志强
杨逸隆,侯振世,韩瑞平,王志强
(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8)
食用菌作为健康食材,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食用菌产业为农村牧区创造丰富的就业机会,可合理转移配置城镇农村劳动力资源,促进农村产业经济繁荣发展。食用菌产业发展为农林院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新的机遇,为吸纳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开拓了市场需求,扩展了发展空间。食用菌实践教学是教育环节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通过开展食用菌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农林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已经成为农林院校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时代命题。
1 创新创业为食用菌产业带来广阔前景
1.1 食用菌产业现状
食用菌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人类健康膳食组成,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受到全世界广泛喜爱,消费和贸易总量10年来不断增长,目前全球食用菌总产量约5 000万吨,市值近400亿美元[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食用菌栽培的国家,食用菌年均产量占世界70%以上[2]。我国是世界上食用菌产量增长最快的国家,具有丰富的食用菌物种资源,已知食用菌种类超过1 000多种,约100种食用菌可实现人工栽培[3]。从2013年开始,我国食用菌年总产量突破3 000万吨,产值突破2 000亿元,目前年总产量居世界第一[4]。
1.2 食用菌产业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
食用菌产业是继粮油果蔬之后的第五大栽培产业,国家颁布多项政策扶持食用菌产业发展,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将食用菌产业列为壮大新型农业产业经济的“优势特色产业”[5]。食用菌作为劳动强度低、经济附加值高的农业经济产业,符合当前我国农村闲置劳动力年龄偏大、耕地资源有限、水资源紧缺、农村废弃资源丰富的特点。符合国际社会所提倡的3R指标体系,有利于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实现多元增值,改善生态环境。食用菌产业从栽培、流通、再到销售逐渐形成多元化现代产业体系,为更多“敢闯会创”复合型人才提供就业机会,也为广大农林院校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搭建起良好产业发展平台[6]。
1.3 创新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举措的重要组成
农林院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将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发挥积极作用。食用菌产业具有“五不争”特点[7],为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和资源循环利用提供全新选择,将会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创新创业将进一步推动食用菌专业建设与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的相适应,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支点,以产教融合政策保障为支撑,通过对食用菌产业的智力输入和技术骨干再培养,促进食用菌产业技术提升和内涵挖掘。创新创业将加速食用菌产业链与教育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使其更加优质、高效发展。
2 食用菌产业发展为农林院校人才培养提供新机遇
2.1 农林院校要进一步挖掘菌文化价值
我国有丰富的食用菌资源和历史悠久的菌文化,食用菌自古便被国人列为菜中佳品,早有“山珍海味,猴头燕窝”之美称[8]。庄子曾在《逍遥游》中谈到“朝菌不知晦朔”,又在《齐物论》记述了“蒸成菌”。唐代韩鄂所著《四时纂要》中“种菌子”描述:“取烂构木及叶,于地埋之,常以泔浇令湿,雨三日即生”,是关于我国食用菌栽培的最早文字记载[9]。中国菌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推动了早期菌学发展和人类健康事业进步。目前农林院校在食用菌课程中,对食用菌传统文化价值的挖掘还有不足,存在忽视传统菌文化、建设菌文化平台不到位和缺乏菌文化与学校特色文化融合的问题。农林院校需要通过以文育人,让学生们增强对中国传统菌文化深刻的理解并认知和认同。
2.2 农林院校需要加强食用菌课程建设
食用菌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包括食用菌基础理论,菌种选育制作原理和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三部分[10]。近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但本应成为这个朝阳学科人才培养摇篮的农林院校对此反应却较为迟缓,对食用菌相关课程建设重视不够,未及时把握食用菌市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巨大需求。截止2019年底,农林本科院校尚未建立食用菌本科专业,仅有华中农业大学等7所院校在研究生专业中设立食用菌方向。目前,农林院校基本都开设食用菌课程,多由生命科学类学院与园艺学院开设。以内蒙古农业大学为例,以选修课在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开设,共32学时。
2.3 农林院校应加强食用菌领域科技创新研究
我国农业产业仍然面临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不健全、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管理经营人才缺乏的窘境,而农林院校由于管理体制机制和固有思维模式的局限,造成很多农业科技成果束之高阁,无法转化为现实经济效益。随着“三农”工作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在国家农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作用愈发突显,农业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农林院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统筹开展食用菌领域科技创新研究,打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通道,搭建校地校企科技创新研究合作平台,加强人才联合培养,推动农林院校食用菌领域“研学产”向“产学研”模式转变。
3 农林院校食用菌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3.1 农林院校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由于办学经费、发展定位、体制机制和学校文化等因素限制,使得农林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仍然没有明显改善,甚至部分师生还认为在农林院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不符合自身办学定位。所以,农林院校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和引导,扎实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发展。
3.2 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教改模式探索
3.2.1 着力加强食用菌课程建设
当前,农林院校食用菌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进展缓慢,系统性、针对性不够,还未能适应食用菌产业高速发展的实际要求。农林院校要加强食用菌课程建设,充分挖掘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建设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食用菌线上课程;推动校际之间、校企之间、校地之间优质资源共享,完善食用菌课程考核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食用菌专业教育紧密结合。
3.2.2 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以推动食用菌师资队伍建设
农林院校要进一步修订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强化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认识,着力加强创新创业导师培育,积极推动食用菌行业专家、教学名师联合开展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法改革、课题研究、实践指导,打造引领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专业化团队。依托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不断提升食用菌课程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经常开展食用菌科研教学专题研讨,定期组织食用菌课程教师到企业开展生产实习和挂职锻炼。
3.2.3 以校企产学研联合共建为平台推动食用菌实践教学效果提升
农林院校要主动加强与优秀企业联系,积极推进食用菌实践教学基地联合共建,解决当前农林院校办学经费紧张、教学资源不足、试验设备缺乏等现实问题。注重资源共享,探索“企业专家进校园”“行业专家进学院”“知名校友进课堂”“实践教学进基地”“学生实习进工厂”“青年教师进企业”的“六进”工作模式,发挥农林院校教育资源优势和优秀企业产业规模优势,深入推进产学研联合共建。
3.3 食用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3.3.1 加强食用菌试验室建设
扩展试验室空间,增加试验设备,保障试验教学高质量开展。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实施分类指导,细化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学生自主作用,分层次、分模块“梯级”化开展食用菌试验教学。对食用菌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有兴趣的,重点开展机理性和探索性试验;对食用菌技术应用和生产推广有兴趣的,重点开展综合性和设计性试验。严格教育管理,确保人人参与、人人动手,切实通过食用菌试验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3.3.2 拓展和优化毕业设计
与共建企业和实习单位共同设计优化题目,拓展食用菌毕业设计范围,采取开放式征题、差额选题和校企联合指导等模式,使毕业设计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让毕业设计更加贴近专业、贴近实际、贴近产业发展方向。通过改革毕业设计考评指标体系,把创新思维、知识运用、创业意识、沟通协调、团队配合等培养目标融入毕业设计,让生产实践来检验设计任务是否达标。
3.3.3 积极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把食用菌创新创业活动纳入学生第二课堂,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食用菌相关科创竞赛、实习基地暑期社会实践、食用菌企业市场调研等。通过改革学生综合素质成绩、课堂平时成绩及试验实践报告成绩的考核权重,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转化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手段。
4 结论
食用菌产业经济实现转型升级和持续性发展,就必须吸引更多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专业人才。农林院校作为培育农业现代化人才的摇篮,就必须抢抓机遇、紧跟形势、主动求变,创新办学机制、推进综合改革,加快食用菌产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只有加强人才教育培养、技术创新研发、优良品种选育和企业制度规范,才能全面提升食用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