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焦斑病与炭疽病的识别与防治
2020-12-15牛翠连
牛翠连
(武陟县农业农村局,河南 焦作 454950)
1 花生焦斑病的识别与防治
1.1 焦斑病的病原与特征
焦斑病的病原是落花生小光壳菌,这属于是子囊菌亚门真菌。假囊壳是子囊果,散生,最初会寄生在各个主体组织内部,后期便会呈褐色露出来,而且为球形或者是接近于球形。直径在43~117µm,有孔口而且壁比较厚,孔口呈现乳头状突起,内部会生出很多个子囊。子囊在初期为透明状,接近于卵形,等到成熟之后变成黄褐色,在子囊内会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为椭圆形或是长圆形,颜色为浅褐色,大小为(26-31)µm×(9-15)µm,有3~4个横膈膜及1~2个纵膈膜,隔膜处缢缩。
1.2 焦斑病的侵染循环
焦斑病的病菌以假囊壳和菌丝体在病残体当中过冬和夏。以子囊孢子当做是最初侵染和再次侵染的接种体。当条件比较合适的时候,释放出子囊孢子,通过风雨或气流进行传播,最终侵入到寄主。在病斑上会产生出行的子囊孢子进行再次侵染。花生的生长期能够多次出现再侵染,而每次再侵染以后,都会出现一次发病的高峰。
1.3 焦斑病的发生规律
首先,寄主抗性。不同花生品种的抗性各有不同,仲恺花1号、粤油13及汕油21等新良种发病较轻,而无家种和无名种发病则较重。其次,气候。病菌的生长温度在8~35℃之间,当温度达到28℃的时候最为合适,当气候达到高温高湿条件时,对孢子的萌发和侵入最为有利。适温高湿、雨水较多的天气为发病的高峰期。最后,栽培管理。低洼积水、土壤贫瘠和氮肥较多的田块发病较为严重,同时,黑斑病、锈病等发病重的田地,焦斑病发病也比较严重。
1.4 焦斑病的危害症状及防治方法
焦斑病通常在花生的初花期就开始发病,在结荚中期和后期更加严重。焦斑病对叶片会造成危害,对叶柄、叶茎、果柄、荚果也会造成危害。焦斑病一般都是从叶片宪法并,随后才向中部和上部开始蔓延。花生焦斑病在田间的分布不算均匀,具有发病中心,先是在某一株或是几株开始发病,随后向四周扩散,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全田花生全部发病。防治花生焦斑病首先要加强对于花生栽培的管理,提高花生植株抗病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铲除菌源及要及防护的综合防治方法进行焦斑病的防治。
2 花生炭疽病的识别与防治
2.1 炭疽病的病原与特征
炭疽病的病原是平头刺盘孢,属于半知菌亚门炭疽菌属,不同种类菌种引起的症状也有区别。平头刺盘孢菌落一开始是白色,随后会弥补很多黑色小点,并以轮纹状进行排布。分生孢子盘以圆形或者是椭圆形生长在茎表皮以下,上面还会秘籍很多黑色的刚毛。刚毛具有0-3个下粗上尖的隔膜,尖端颜色稍浅,大小为(20.0-135.5)µm×(2.5-7.5)µm。分生的孢子生在孢子梗的顶部,凝聚在一起,单细胞无色,内含有颗粒物,呈新月形或是镰刀状,两端渐细,上端较尖,下端稍钝,大小为(12.5-22.5)µm×(2.5-5.0)µm。
2.2 炭疽病的侵染循环和发生规律
炭疽病的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随病残体一起遗落途中过冬,或者是以分生孢子附着荚果或种子过冬,所以,土壤病残体和带菌的荚果和种子便成为了炭疽病的初侵染源。分生孢子为初侵及再侵的接种体,通过雨水的溅射和昆虫的活动进行传播,通过寄主的伤口或是气孔侵入,进而使花生引发炭疽病。温暖的天气,或者是植地环境都对发病十分有利,而连作地、氮肥过多、花生植株长势过旺的地块,发病都比较严重。
2.3 炭疽病的危害症状及防治技术
炭疽病主要会对花生的叶片造成伤害,病斑通常都会从叶尖或叶缘呈半圆形或是不定性开始,颜色为褐色到暗褐色,后斑中部为灰白色,斑面经常会出现轮纹。后期斑面上会逐渐出现散生、针头大小的黑粒,也就是分生孢子盘,湿度较大的时候黑粒会转为朱红色,也就是分生孢子。通过放大镜观察,还能够隐约发现黑色的刚毛。如果观察到了刺毛状物或是朱红色的小点,就可以确诊为炭疽病。
炭疽病的防治可以使用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两种方法。首先,农业防治。在炭疽病的重病区一定要注意抗病品种的选择,这样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在种植过程中提倡进行轮作,以此来减少土壤感染率。加强栽培管理工作,合理进行密植,增加磷钾肥的施肥量,同时进行清沟排水,进而降低田间的湿度。其次,化学防治。结合防治其他叶斑病及早喷药预防炭疽病。除了可以结合黑斑病、褐斑病、斑枯病进行喷药兼止以外,对以炭疽病为主的田块,还可以使用25%的溴菌腈可湿性粉剂600倍,或80%的炭疽福美可湿粉600倍液连续喷施2~3次,中间每隔7-15天进行一次喷雾。
3 结语
花生的焦斑病和炭疽病是花生常见的两种叶部病害,这两种病害都把花生当作是主要的寄主。这两种叶部病害在急性流行的情况下,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使花生的叶片出现大面积的枯死,对花生将会产生巨大的损失。所以,对于花生焦斑病与炭疽病的识别与防治技术进行了解与认识,能够促进花生的正常生长,提高种植户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