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规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教改建议
2020-12-15苏海燕黄清存钟李强通讯作者
苏海燕,黄清存,钟李强(通讯作者)
(宁德市闽东医院 福建 宁德 355000)
目前影像学已逐步成为各临床医疗技术中重要的学科,通过将影像学技术运用至各科室的医疗诊断中,可有效扩大病症的诊治视野,提高病症的诊出率以及疗效判断和预后评估。作为医学影像学工作中重要的技术之一,高质量完成影像学的规培教学对提高医院的整体医疗诊断质量具有重要的奠定作用。但目前各院校的规培生影像学培训往往还存在一定的欠缺。
1 影像学规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影像学技术的临床应用以及规范化的教学体系总结,规培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矛盾问题需要解决。
1.1 内容复杂,规培时间短
由于影像学的整体整体规培时间普遍较短,规培生往往需要在短实践内迅速开展对多个科室的影像学培训,同时包含病因、生理、检察技术以及方法、表现和影像学诊断等内容,内容涉及交广,规培生往往难以迅速掌握该技术。
1.2 基础知识薄弱,影像学诊断要求高
部分医学院的规培生往往在解剖学、病理学以及病理生理学等方面的时间投入方面较少,并且CT以及磁共振技术在部分学院中并未建立,技术的不足往往导致了影像学规培教学中的基础技术不足现象。
1.3 传统教学内容的深度影响
医学影像学作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目前的影像学检查措施由X线逐步发展为CT、磁共振技术等,而传统的检查往往在病症诊断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必要情况下需结合患者多发病胶片进行诊断,但目前的影像学科技术的更新,促使典型病例胶片匮乏,即便通过投影仪播放早年的X线胶片。规培生也无法有效体会价值所在,影响了教学技术的发展。
2 影像学规培教学的教改对策
2.1 规范导师培训,制定规培计划
优质的导师往往是影响规培生技术培训的重要标准,根据各科室技术的不同,在选取技术导师时需要着重选取资历较深的人员担任,同时规范化导师培训体系,严格按照国家的以及医疗卫生组织的相关规定规范导师培训内容,逐步培养高级职称医师指导,建立完善的影像学培训技术队伍。在进行教育培训中,需要导师注重教学的方式和素质的培养,以规划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对学生进行指导教育,同时导师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案例进行分析讲解,并指导规培生对提出的案例进行解读,可通过文献查阅等方式进行内容理解。结合学术讨论,导师能够对规培生的结论进行全面探讨,进而提高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
规培生的教学大纲通常严格规划了规培生的培训内容,全面的规培计划通常包含了各科室的2周1次的讲座、1周3次的课堂教育,同时涉及内容包含原理分析、检察技术、诊断要点以及病理特征等方面。而技术的应用需要规培生对解剖学、病理学以及生理学为基础进行运用,即运用学术分析结合影像学属于对病症的生理变化特点进行阐述。由此医学影像学规培教学过程中,除已制定的规培计划,科室的导师需要根据病症情况进行典型教学,通过全面观察结合临床诊断对规培生进行培训[1]。另外根据规培生对内容的理解不同,着重提高对其理解不足内容的重点培育,进而加强规培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提高影像学判断力。
2.2 临床运用,明确培育目标
多数影像学规培生均为临床专业,且不同科室的教学体系存在差异,在影像学知识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为在短期内迅速提高规培生的技术应用,可不对规培生的影像学内容进行全面教育,通过重点强调专业性,明确培训的目标,同时着重对规培生进行影像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教育,保证规培生能够掌握专业的影像学检测技术以及知识理论,能够对各类病症起到良好的病症诊出率,并于临床诊断中进行使用。
由于影像学技术存在不同的差异,同时不同影像学检测存在一定的优劣势和适应证。通过对规培生进行专业化教育,能够促使其掌握不同影像学检查技术的不同点,充分掌握影像学差异和优势所在,通过对检查方式进行培训,加强对临床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影像学检测方式的意识,进而促使影像学检测的技术成为临床病症诊断的主要工作内容。在规培生教育过程中,需严格要求规培生了解相关技术内容,根据病症不同和专业不同进行培训,例如神经科规培生需着重脑血管病症、颅内感染等病症的检测方式培训,如脑出血早期患者需采用CT检测,脑梗死早期选用磁共振技术的原则,了解使用规律[2]。
另外,规范化培训需要求规培生持续化进行读片以及病例学习,结合导师的指导对读片过程中的病理情况进行影像学分析,进而了解病例特点以及具体影像学表现,最后逐渐扩展至鉴别诊断等方面的教学。以该方式对规培生进行教育,导师可根据规培生的特点制定规培计划,同时定期对检查方式以及影像学技术进行培训,由常见病症的病例讲解逐步渗透至其他病症,同时注重不同检查方式间的优劣势区分。培训过程中需要导师对知识掌握的重点进行公布,运用考核的方式或口头形式对规培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解,同时定期提供理论或读片考核,加强规培生对影像学培训的主动性[3]。
2.3 网络平台应用
由于影像学涉及多个科目,在教学的内容普遍较多,导师以及规培生间的交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产生各类技术问题时无法通过及时的交流进行解决,以此强调了网络平台对规培技术的应用,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可采用微信等聊天平台对学生情况进行了解,同时规培导师需要对各类配柜计划、要点以及时间等内容进行公开发布,在遇到各类典型病理以及规培生的专业性病例进行讨论。另外可在不定时间根据学生提出的病例进行探讨,主要从临床表现、病理变化以及检查方法等方面进行讨论。规培生的疑难问题也可通过交流平台汇报导师,导师结合规培内容攻及时进行解答。总结分析,网络平台的应用主要有以下方面的优势:①规培生与导师间的交流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通过典型病理的提出,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培训的主动性,大大提高了规培生在培训时间外的学习效率;②规培生能够在交流平台中自主讨论,对提高知识点理解具有一定的作用;③交流方式更加便捷,利于提高师生感情,减少代沟。长期的教学也能够对导师进行知识巩固,提高临床影像学技术的应用质量[4]。
2.4 注重专业性,做好病例追踪
影像学作为典型经验医学,在病例追踪方面具有严格需求,不仅强调诊断的纠错功能,同时对规培生的影像学思维具有重要作用。临床运用中若出现特殊、典型病例情况,导师需要有意识的对规培生进行临床病例追踪,安排追踪时需要结合规培生的专业进行计划制定,例如脑部科室规培生需要着重神经病症的追踪,肺部科室规培生则着重肺部病症追踪等,追踪过程中主诉、现病史、实验室资料、影像学检查以及病理资料需全面运用,以案例教学方式进行探讨,同时对不同的病例特征进行区别分析,进而加强规培生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区别,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影像学思维能[5]。
3 结语
影像学规培教学往往涉及多个科室的教学内容,规培导师不仅需要对各科室影像学技术进行有效的区分,同时需要结合规培生的具体特点对其进行针对化技术培训,进而促使学生掌握不同影像学教学方式的优劣以及技术措施,提高对各类检查方式进行优化组合、制定详细检查流程的能力,为临床的病例诊断提供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