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情况
2020-12-15吴岳
吴 岳
(济南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山东 济南 250021)
1 济南市水稻生产发展历程及制约因素
济南市水稻种植主要集中在黄河之滨的章丘、槐荫、平阴、济阳等地,据史料考证,自明清时期便开始大面积种植,历史悠久,属于济南的地方特产,传统名吃。济南市水稻种植区域内土壤中钙、镁、铁等含量丰富,昼夜温差大,大米蛋白质积累多,产出的大米“晶莹剔透、软筋香甜”,曾在全国“七·五”星火博览会和第一、二届农业博览会上获得过金奖,水稻种植面积一度达到鼎盛时期的1.33×104hm2,沿黄一带的地区曾经家家户户种水稻,呈现出“千里稻花应秀色、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繁荣景象。进入21世纪,济南水稻种植面积不断萎缩,从1.33×104hm2减少至不足0.13×104hm2。原因主要有3点:一是受黄河调水调沙影响,黄河河床下降,造成黄河水不能有效供给;二是劳动成本日益增加,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现象普遍,从事农业的劳动力锐减,加之传统水稻种植劳动强度大,造成劳动力不足。三是水稻种植品种较杂,许多地方还是沿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品种,产量低、品质差,造成产出效益不高。诸多原因导致农民不愿种水稻,造成了水稻种植面积的锐减。
2 近年来济南市发展水稻机械化采取的措施
面对水稻面积的日益萎缩,为扭转水稻产业发展颓势,2014年济南市把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列为重点工程。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2.1 建立组织体系和规划发展路线
将水稻生产机械化纳入了市政府工作报告,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实施意见》,制定了通过发展农机合作社,购置先进机械推进水稻机械化,建设水稻示范区,扩大水稻种植面积的发展策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先稳定,再恢复,后发展”三步走的任务目标,确立了以“沿黄一条线”和平阴、济阳、历城、槐荫、章丘水稻种植区为主的实施范围,在沿黄一线逐步恢复水稻种植面积,由点到面逐步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70%以上的发展目标。
2.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整合各项财政资金,对水稻示范区建设,水稻生产机具购置,人员培训,良种引进、试验、推广等进行了扶持,对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所需机械设备在国家购机补贴的基础上市级财政累加补贴到70%。破解了由于水稻生产机械价格高,种植户负担较重的问题。同时,扶持建设水稻育秧中心3处,引进水稻叠盘暗出苗技术,推广新型基质育秧,提高了水稻育秧出苗率。
2.3 强化技术和保障服务
采取了科技专家与“土专家”结合,外地专家与本地专家结合,农机专家与农艺专家结合的“三结合”模式。印发了《济南市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操作规程》,指导育秧生产,对水稻机械化播种、育插秧、水田耕整、机械植保、病虫害防治、联合机收等技术进行理论与技能培训。与天津水稻研究所和山东省水稻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对接,引进了津稻179、京引119、越光等十几个水稻新品种,促进了品种优化。
2.4 注重品牌化、产业化发展
通过积极引进水稻新品种,引黄灌溉,改进种植模式等措施,提高了大米品质;通过改良大米加工流程、优化包装等措施,提升了产品价值;通过举办宣传会、品鉴会、品牌推介会等措施,提高了产品知名度,济南市的“五洲”、“黄域”等无公害大米品牌先后被济南市民所熟悉,有效的提升了“济南黄河大米”的品牌价值,使水稻生产从种植、加工到销售形成了一个农业特色产业。
3 取得的效益
3.1 农业经济效益显著
在沿黄涝洼地区扩大水稻种植,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传统人工收获水稻从收获到进入市场,最少需1个月时间,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后,大米生产实现收获、烘干、化包装全程机械化,全过程只需1 d时间,真正做到了“一天上餐桌、新鲜又健康”。全程机械化比传统人工生产实现“四减一增”生产效果,即减少人工投入、育秧成本、种子投入和收获损失、增加水稻品质,每0.067 hm2一年下来可增收近3 000元。
3.2 生态效益显著
机械化育插秧将节省水稻育秧环节的农用薄膜及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减少了白色污染,减少了以后大田的农药施用,降低了粮食的农药残留,有利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先进的管理工艺和水田组合机具的推广,实现免、少、浅耕、施肥、插秧一体化作业,改善土壤环境,生态效益明显。
3.3 社会效益显著
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有效地解放了部分以水稻生产为主的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村产业调整。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的推广,恢复了全市水稻种植面积,推动了全市水稻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多个产业的发展,由于购买力的增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进一步加快农机科技成果的转换速度,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快速稳定发展。
4 济南市水稻产业下一步发展计划
4.1 进一步加快机械化的示范推广
继续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列为重点工程,按照“优中选优”的原则,继续在适宜地区建立新的示范区,实施相应的财政补贴。打造区域性的水稻种植基地,推进全市水稻生产机械化整体进度。
4.2 加快品牌塑造
加快水稻品种的更新换代,切实提高大米的品相和口感,进一步优化改进产品包装,提高视觉吸引力,进一步增强产品的档次和水平;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宣传,大力推广,提高曝光度和知名度;创新营销模式,探索通过电商平台、网络营销的方式拓宽销售渠道,挖掘销售潜力,扩大销售面。
4.3 加快示范区提升
加快示范区的道路、水渠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广水稻与油菜轮作种植模式,依托优势景观资源和济南黄河大米文化底蕴,建设水稻、油菜花生态旅游观光基地,以旅游、生态、文化等模式为主导,规划水稻基地休闲观光线路,促进水稻生产、大米加工与观光、体验、康养等有机融合,提高示范区的经营收入,打造涵盖生产、示范、休闲旅游一体化的观光农业示范区,建立沿黄一带的生态旅游湿地。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济南市的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已经逐渐完善,其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善,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加快机械化示范区的推广和重点推广,提升示范区的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