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育肥猪场常见细菌性疾病防控策略
2020-12-15陈俊琛吴黎明
陈俊琛,邹 娟,付 明,吴黎明
(怀化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8)
1 猪大肠杆菌病
该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或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一种最普遍的仔猪肠道传染病[1]。该病临床表现主要有:仔猪黄痢、白痢和水肿病。
1.1 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
仔猪黄痢常发于7日龄内仔猪,患猪剧烈腹泻,排黄色、黄白色或灰黄色水样稀便,迅速脱水死亡。若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最高可至100%。白痢多发于7~30 d龄仔猪,患猪排灰白色、糊状稀便,发病率高但致死率低,多数患猪能自行康复,一般无外观特征或只表现消瘦。仔猪水肿病是由溶血性大肠杆菌毒素所致,断奶后1~2周多发,特别是气候多变及阴雨天多发,主要表现为发病突然、眼睑或其它部位水肿,多伴有神经症状[2]如惊厥、声音嘶哑、共济失调、局部麻痹。剖检病变除面部和前肢皮下水肿外,肠系膜、胃壁水肿最为常见。若治疗不及时,该病的死亡率极高,一般采食好、长势壮的仔猪反而发病率和死亡率高。
1.2 防治措施
仔猪黄白痢个体治疗可选择庆大霉素、硫酸粘菌素、恩诺沙星,但三者毒性均较大,因此症状较轻微者,可选择灌服前两种药物,重症者可使用恩诺沙星兑入生理盐水补液。群体给药可选硫酸新霉素、硫酸粘菌素、安普霉素等,并配合口服补液盐防止仔猪脱水。水肿病抗生素治疗基本无效,建议对发病猪群进行限饲,饲料添加量为原标准采食量的30%~50%,预防此病可在饲料中添加氧化锌(2 500~3 000 mg/kg饲料)。
2 猪链球菌
该病是由多种不同血清型链球菌引起的一大类病的总称,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急性败血型、脑膜炎型、关节炎型、化脓性淋巴结炎型等[3],临床表现形式虽多种多样,但同一头患猪一般只有一种表现形式,不会表现两种或以上形式,这点可与副猪嗜血杆菌病鉴别诊断。
2.1 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
急性败血型猪只多无症状突然死亡,尸体表面呈紫红色,尤其腹下颜色更深,口鼻流出淡红色泡沫状液体,结膜发绀。脑膜炎型哺乳或保育前期仔猪多发,病初体温升高,流浆液性和黏性鼻液,继而出现神经症状,逐渐消瘦衰竭死亡。关节炎型常为以上两型转归形式,病猪单侧关节肿胀、疼痛,不能站立,治疗及时可恢复,肿胀的关节腔内多为浓稠、浑浊、黄白色奶酪样的脓性物质。化脓性淋巴结炎型多发于断奶仔猪和育肥猪,由猪链球菌经口、鼻及皮肤损伤感染而引起[4],多见于颌下淋巴结,偶尔见于咽、颈、耳部等处淋巴结,脓肿破溃流出脓汁后,全身症状减轻。猪链球菌也可致心肌炎,患猪心包与心肌相粘连。
2.2 防治措施
由于本病主要通过伤口进行传播,所以剪尾、去势时要特别注意器械消毒,做好平时环境卫生工作,同时要避免剧烈应激,密度适宜、通风良好的生长环境对预防本病尤其重要。个体治疗首选青霉素5×104~8×104IU/kg体重的剂量注射,间隔8 h再注射一次,也可以配合链霉素注射。头孢菌素、阿莫西林、氨苄西林、恩诺沙星和林可霉素等对链球菌也普遍敏感。若患猪出现高烧,可配合氨基比林或地塞米松,退烧后用青霉素+链霉素肌注。群体给药首选阿莫西林拌料,脑炎性可考虑添加磺胺类药物。治疗链球菌病的药物广泛,但一定要掌握治疗时间及疗程,不能在患猪症状一减轻立马停药。该病原是一种机会致病菌,对症治疗的同时,一定要明确原发病并及时纠正。
3 副猪嗜血杆菌病
该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一种猪呼吸道传染病,该菌是典型的“机会主义者”,一旦猪只健康水平下降时,就会大量繁殖,而出现临床症状。该病多发于仔猪,最低2周龄左右仔猪便可出现临床症状,断奶后仔猪感染尤其严重。
3.1 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
呼吸症状、进行性消瘦、关节肿跛行等是该病主要临床特征,有时也可见急性猝死病例,通常由败血性休克所致。特征性病变主要表现为浆液性-纤维素性-多发性浆膜炎、心包炎(绒毛心)、腹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等[5],其炎性渗出物一般为淡黄色、清亮渗出液、脏器间不粘连。该病所致的关节炎多呈对称性,且捏之剧痛,炎性物多呈或微黄。该病患猪除急性猝死病例外,病程较缓的单个患猪可能同时兼有以上五种炎症中的多种。
3.2 防治措施
该病病原为典型的条件致病菌,所以防控该病首先要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如坚持“全进全出”饲养模式、合理摄食、良好通风;其次要去除原发疾病,如蓝耳病、圆环病毒病、流感、气喘病等免疫抑制性疾病。头孢噻呋钠、氟苯尼考等药物对该病较为敏感,重症患猪可以考虑用以上两种药物进行保健或群体给药,最好进行药敏实验筛选敏感药物。对于蓝耳血清学不稳定场,断奶前2~3针保健(与剪牙阉割同时进行)对断奶后副猪有较好的预防作用。群体给药首选饲料给药,饮水给药效果不佳,药物可选氟苯尼考、替米考星、泰万菌素等,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基本无效。
4 猪丹毒
猪丹毒是猪丹毒丝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为高烧、败血症(急性)、皮肤疹块(亚急性)、慢性疣状心内膜炎及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慢性)[6]。本病全年均可发,尤以炎热闷湿的夏季多发,主要发病对象是3-6月龄的架子猪。
4.1 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
急性败血型多见于发病初期,发病突然、迅速死亡,哺乳和断奶仔猪发病多有神经症状,病程1 d左右;脾脏多充血肿大,樱桃红色;肾淤血肿大,暗红色,俗称“大红肾”。亚急性疹块型猪只病初体温41℃以上,精神萎靡,身体多部位皮肤出现大小不等方形、菱形或圆形疹块,稍凸起于皮肤表面,后期变为紫黑色,病程1~2周,剖检见肾脏充血斑中心因水肿压迫呈苍白色。慢性型(心内膜炎和关节炎)多由前二者转归而来,病猪食欲无明显变化,但猪只持续消瘦成为僵猪,剖检可见慢性浆液性-纤维素性关节炎、慢性疣状心内膜炎(菜花样增生物)和皮肤坏死,前二者往往相伴发生,皮肤坏死多单独发生。
4.2 防治措施
高温潮湿、圈舍肮脏、环境应激等是引发此病的主要原因,但只要做好防暑降温、圈舍卫生、良好环境与摄食等,一般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低。重症猪只个体治疗首选青霉素(8×104IU/kg体重剂量),发烧者配合清开灵或柴胡注射液0.15 mL/kg体重,或其他解热镇痛药,分边注射,2次/d。也可注射头孢、长效阿莫西林等。群体给药首选阿莫西林,500 mg/kg饲料拌料或饮水,连续7 d。
5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该病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猪病,通常以发病急、临症持续时间短、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为特征。其潜伏期非常短,只有数小时到12 h。
5.1 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
成年猪和较小的青年猪极少发生该病,10~16周龄患猪死亡率最高。急性病例常见猝死,仅见鼻内流出血样渗出物;早期症状包括突然倒地、高烧、厌食、四肢末端发绀;偶见短浅的干咳,有时同时咳1~3下,但通常不会剧烈咳嗽。慢性感染者症状不明显,偶见慢性咳嗽、背毛粗乱,很少死亡。
患猪病变通常局限于呼吸道,急性病例见血样泡沫充斥大气道;特征性病变为肺膈叶背部出血和坏死灶,病灶呈深红至黑色、坚实,并发展为梗死区。纤维素渗出物覆盖整个肺炎区域,还能扩张到邻近肋膜。慢性病例肺上常见大片局限性的、封闭的坏死结节,肺粘连到胸腔,难以剥离。
5.2 防治措施
该病病原主要经猪与猪直接接触传播,或短距离飞沫传播,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是其在猪群中传播的主要因素,此外应激或其他呼吸道病原混合感染,特别是流感病毒,是主要促进因子。因此,该病防控重点是注意通风换气,保持舍内空气清新,同时,加强猪群的日常饲养管理、保持合适的饲养密度、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防范其他病原的感染。
该病一旦确诊,应尽早全群用药,且保证足够剂量,加强巩固治疗,同时及时去除致病性环境因素。全群给药首选氟苯尼考,替米考星、泰妙菌素、泰万菌素,金霉素和强力霉素也有一定敏感性。急性病例应尽早对重症病例进行个体注射,发病当天注射2次,间隔8 h。以下抗生素注射有效: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头孢噻呋(见效快、疗效好)、恩诺沙星等,发热猪只要兑以氨基比林等药物混合注射。群体用药可饲料加药,但急性爆发期间,饮水给药更有效,其剂量是饲料给药的1/2,同时配合一定量解热药,如氟尼辛葡甲胺、卡巴匹林钙等共同使用4~7 d。该病用药时间不要超过1周,否则会因药物应激引入更多疾病,适当停药同时辅以促排物质,如0.5%小苏打拌料,更有利于患猪恢复采食量和抵抗力。
6 附红细胞体病
该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猪红细胞表面、血浆、骨髓而引起[8];常年均可发生,但以高温高湿、蚊虫多、雨水多的夏季最易发;仔猪或长势好的架子猪感染后死亡率较高。猪只咬尾、打斗可直接传播该疾,也可经蚊虫、针头等间接传播,该病通常不经空气传播。
6.1 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
附着红细胞体主要以高热稽留、贫血、黄疸及全身皮肤发红(指压不褪色、毛孔周围有铁锈色斑点,俗称“红皮猪”)为特征。患猪生长迟缓,尿呈黄色,粪干如栗表面带鲜红色至黑褐色血液。尸体皮肤、黏膜、肌肉苍白,脂肪黄染,皮下胶冻样水肿;肝脏呈黄棕色、变性、肿大;脾脏暗黑色、肿大、变软;心包积水,心肌质脆似熟肉样;血液稀薄,凝固不良。
6.2 防治措施
正常管理条件下,健康猪只仅感染附红细胞体一般不表现症状,当猪只感染其他疾病或受应激而抵抗力下降时,该病便会发生,如长途运输、过度拥挤、天气突变、更换圈舍或饲料等。另外,夏秋季节要做好驱蚊灭蝇工作,注射、断尾、剪耳、阉割等时,均应严格器械消毒。个体治疗可肌注三氮脒(血虫净、贝尼尔),1次/d,连用3 d,也可全群饲料给药。四环素、土霉素口服或肌注或静注也有一定疗效,饲料给药至少得连用1周。
夏天常发猪病远不止以上几种,蓝耳病、圆环病毒病、乙型脑炎、流行性腹泻、弓形体等均可在夏季发生,特别是规模化养殖场圈舍内已没有季节之分,疾病也没有了季节性。所以随着我国养殖业快速发展,当前流行疾病越来越复杂,因此不管哪种疾病,都不是单因素的,都需进行综合防控,只有做好生物安全,同时加强饲养管理、合理使用药物疫苗才能有效地防控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