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业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研究
2020-12-15施渺筱方福平
施渺筱 ,张 鹏,喻 辉,方福平
(1.安顺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2.安顺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贵州 安顺 561000)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为重点,利用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科学研究、创业活动等有机结合,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和创新创业人才的教育模式[1-3]。产学研合作教育就是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历结合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4]。它拉近了高校与社会和市场的距离,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管理体制的转变,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条件,也为高校创造了双师型教师培养、学生参与科研、学生实践教学等重要平台和途径[5]。
2013年安顺学院为认真贯彻落实安顺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科研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精神,与安顺市农科院共建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与创新”项目为契机,充分利用安顺学院农学院教学平台和安顺市农科院科研平台优势,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适应“三农”发展需要,更好地服务安顺市农业产业发展。同时,积极探索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办学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新模式,促进教学和科研深度融合,共营“协同创新、共赢发展”的新局面。安顺学院农学院农学专业的学生每年到安顺市农科院进行为期八个月的生产学习实践。学生们根据个人兴趣分派至安顺市农科院的薯类、生技所、茶叶、园艺、玉米所、水稻所、科研科、畜牧所、经作所等科所工作学习。实习方式采取双导师制,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参与所在科研的具体工作。实施以来,该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获得了一定的成效。
1 学科建设方面
1.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安顺学院农学院对农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每年的专业实习从3月开始到11月结束,从原来的18周延长为32周。从前期的田间准备阶段到育苗、田间管理,直至收获学生都参与进去,让学生了解大田作物的生产全过程。调整后的专业实习,使学生对作物生产过程有了一个透彻的认识和掌握。
调整后的培养方案把整个培养阶段分为在校课程学习和实习实践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学校按培养计划进行理论学习3年,第二阶段到安顺市农科院进行实习实践和科学研究等工作,由农科院安排指导老师作为学生的“导师”,对其实习实践过程进行指导和考核。经过3年的理论学习和1年的实习实践,实现了课程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无缝对接。
1.2 课程结构优化
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对课程进行了调整。通过控制必修课学时总量,增加选修课学时,为有潜力的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和能力体系提供选择空间。在“普通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三大平台的基础上,优化课程设置,重点突出合作单位工作实践教学比重,聘请有经验的专家、技术人员为学生开设相关的讲座和田间实践操作。讲座内容丰富全面,并和田间示范操作相互联系、衬托,让学生们得到更深刻的实践经验。课程体系建设还考虑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扩大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时空。通过柔性设置专长课程模块,让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就业志向和人才市场需求,灵活地选择发展方向,以增强专业方向优势。
1.3 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双方互聘老师负责学生工作和相应管理工作,教师深入行业、企业第一线,及时掌握产业发展动态和实际社会需求,进行教学和实践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学院教师深入到农科院的科研、管理等工作中,不仅提高科研学术能力,还能提高生产管理的技能。强化了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活动、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开发、成果推广和产业化等方面的工作。教学、科研与生产管理实践的有机结合,激励教师深入实践,建立了一支符合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教师队伍,使学院的教学科研活动与社会需求逐步吻合,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1.4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学生们按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自由地被分配到各个科所,自主选择所参与的课题,所有的课题均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根据农科院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发展方向进行选择,一切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导,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导,在尊重学生的情况下,自由地开展实习实践活动。在学习之余,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组织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
2 协同创新,共赢发展取得的成效
2.1 合作学习
学生们经过在农科院生产学习后,基本掌握各科所的基本工作职责和实习任务。如:种植马铃薯、山药等的技术环节和流程;组培及接种技术;花卉的嫁接、扦插、管理;茶叶的采摘、加工、生产过程;种子的筛选和播种;种子萌发以及后期的栽种管理;油菜不育株的筛选和油菜收割等工作。另外,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实习方向,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实验的设计,在实习结束前,基本完成相关的实验内容,从而提高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农学院党员学生组成了实习生临时党支部,参加农科院的各种党建活动。学生们还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宣传板报,以“实习园地”为主要内容,五个版块分别以“实习内容”、“产学研项目”、“课外生活”、“临时支部建设”、“领导关怀”来展示学生实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2.2 合作教育
学生们在农科院除了进行生产实习实践外,还聘请了安顺市农科院、金秋公司以及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有经验的专家、技术人员。为学生开设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等一系列相关的专题讲座和田间示范操作,如:单倍体育种、果树栽培技术与管理、品茶做茶与种茶、山地生态养鸡技术、贵州薏苡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等讲座。讲座的内容丰富全面,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们能够学以致用,为学生们在产学研基地更好的开展实习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农学院实践教学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
2.3 合作就业
产学研合作教育以“职业人”的标准要求学生,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锻炼。并且在实践中,学生能切身体验生产活动的真实过程,有助于培养吃苦耐劳、务实上进的态度,对于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非常有利。安顺学院农学院在与安顺市农科院相互协作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在实习期间因表现突出,得以优先任用进入农科院工作,为优秀人才的选用创造了条件。另外学生们由于掌握了不少农业技能并对农业产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因而在就业时能够熟悉和把控就业方向。农学院农学专业学生近三年就业率分别达到89.86%、91.04%和91.94%,位居学校就业率排名前列。
2.4 合作研究
安顺学院农学院与安顺市农科院利用双方的科研平台和人才优势,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联合申报科研项目。进一步促进了科研方面的合作和研究水平。同时,为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在学生中营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学术氛围,拟定了《安顺学院农学院学生产学研项目管理办法》,鼓励学生申报项目,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直接参加或独立完成科研项目的机会,通过项目的实施,引导学生进入科学前沿,了解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动态,培养科研素质,提高动手能力。
3 结束语
安顺学院在与安顺市农科院共建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过程中,不断在人才培养模式、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教融合、师资互聘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加强了高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充分调动了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推动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但合作双方存在利益点和衡量标准不同的问题,需要相互协商并进行规划,以形成良性运行机制,才能长期有效地实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