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西州草原蝗虫的发生与防治

2020-12-15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0年7期
关键词:蝗灾海西州蝗虫

拉 热

(海西州林业站,青海 德令哈 817099)

从2019年6月开始,全世界从东非、西亚到中亚逐渐出现大规模的蝗虫灾害,2019年8月,我国云南、西藏地区首当其冲,成为了抗蝗的第一线。截至目前,虽然我国抗蝗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有大片区域已经受到或即将面临蝗灾的威胁,而草原地区受灾极为严重。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西部,土地面积30.09×106hm2,天然草原面积为0.119×108hm2,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0.098×108hm2,占草原总面积的82%。由于生态环境脆弱,加之一些人为因素,草地退化、沙化严重,导致草原鼠虫灾害连年发生,虽然连续防治多年,但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控制,畜牧业生产及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因此,研究海西州草原蝗虫的发生与防治具有很高的战略意义。据2018年秋查数据统计,全州各类害虫为害面积13.94×104hm2。草原蝗虫为害面积就高达5.41×104hm2(平均虫口密度18头/m2),主要在天峻县江河镇、新源镇、快尔玛、生格,都兰县热水、香加,德令哈市柯鲁柯镇、蓄集乡、尕海镇分布。本文从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出发,多角度分析蝗灾的发生原因,并借鉴前人和其他草原地区的经验,总结适合当地的防治措施,达到“防蝗”“治蝗”的目的。

1 草原蝗虫发生现状

蝗虫俗称“蚱蜢”,种类繁多,生命力顽强,能栖息在各种场所,在山区、森林、草原、低洼地区及半干旱区分布最多,草原蝗虫有上百种,其中能真正产生危害的只有10种左右,因此大部分蝗虫是不会对农牧业生产产生大规模灾害的。只要有草的地方就会有蝗虫,但是否成灾有一定的标准。受限于自然条件,一般情况下蝗虫的数量都维持稳定。然而,如果气象条件发生变化,那么蝗虫数量就会突然增多。虫害的爆发与温度、湿度关系密切,气温偏高、空气干燥、土壤干旱是有利于蝗虫生长的最主要因素。2019年6月,因为印度洋的厄尔尼诺现象,异常充沛的降雨和炎热潮湿的环境导致东非地区开始出现大规模的沙漠蝗虫群。从2019年8月上旬开始,西藏北部和新疆西部出现飞蝗灾情,内蒙古西北部、四川西南部、青海海西州和黄南州以及甘肃祁连山地区,土蝗密度远远超过防治指标。而海西内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草原虫害危害面积约在14.67×104hm2。其中:草原蝗虫危害面积约6×104hm2,中度危害区主要分布于都兰县热水乡、香加乡、巴隆和德令哈市柯鲁柯镇、蓄集乡、尕海镇;轻度危害区主要分布于天峻县境内,平均虫口密度为12~36头/m2。

根据青海省鼠虫害预测预报中心的专家分析得出,2020年青海省极易可能受到非洲沙漠蝗虫的入侵。结合气象资料、2020年的蝗虫防治情况以及生态因素分析,按照沙漠蝗虫的分布区域、入侵现状、危害程度以及同期的危害趋势进行预测,专家组得出了蝗虫入侵趋势严重的结论,并提出了加强做好侵入性沙漠飞蝗检测工作的建设性意见。面对如此严重的灾情,海西州各区县正在积极筹措争取治蝗专项资金,组织专业的防治队员,投入到“抗蝗”、“治蝗”的战役中去。

2 发生原因

2.1 自然因素

作为青藏高原的西北门户,海西州境域有祁连山、阿尔金山和昆仑山环绕的柴达木盆地和唐古拉山北麓高原组成,主体是草原盆地,海拔均在3 000 m以上。盆地内分布着大量的丘陵、戈壁、草原、湖泊和高山,这些地貌呈环带状分布,东南低而西北高,有大面积的沙丘链和新月形沙丘分布。湿地和丘陵易于蝗虫的爆发与聚集,而沙漠和高山又利于蝗虫的迁徙和传播。

2.2 自然资源

从海西州的自然资源进行综合分析,虽然海西州的面积广阔,但是可耕的农业用地并不多,而且农业作物的种植会对生态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在“蝗虫大军”的迁徙过程中,它们就是最好的养料。另外,海西州生态环境的动植物种类少,生态复杂度低、生物丰富低,遭到破坏时的抵御比较差,但是因为海西州位于青藏高原,生态恢复反而也比较困难。因为全州的畜牧业比较发达,过度的放牧会导致土地沙化,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蝗虫虫卵的孵化。2019年全州兴起了人工造林活动,大面积种植单一种类的树木,植物的物种丰富低往往也会导致动物的物种丰富低,一旦蝗灾爆发,很难有足够的蝗虫天敌来调节当地生态的稳定性。加之近年来过度使用化学农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板结、沙化、生态失衡,增加了蝗害发生的可能性。

2.3 社会因素

对蝗虫危害性重视程度不够。多数人认为在我国防治蝗灾方面已经有足够的经验,水利设施日渐完善,认为蝗灾在我国发生概率很小,思想存在麻痹大意现象。加之受编制、年龄老化等因素影响,基层农技植保人员断层严重,植保服务队伍人员短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特别是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应急防控机制不够健全,在治理病虫害防治上没有形成严格、有效的联防联控机制,多数基层政府缺乏预防蝗灾的预案。加之受市场调控、需求量减少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的短缺等影响,地方植保机械设备落后,不能保证随时可用。

3 防治措施

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再考虑海西州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现状,可以采用多种防治措施全方位立体化治理蝗灾。

3.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要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充分认识草原蝗灾防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牢固树立草原蝗灾防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思想,增加紧迫感和责任感,高度重视草原蝗灾防治工作,切实加强草原蝗灾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规范管理、完善措施。

3.2 做好草原蝗虫监测预警工作

做好蝗灾的监督预警工作才是防蝗治蝗工作的关键所在。及时做好鼠虫害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的申报工作;建议省级建立草原虫害突发防治物资储备库,以便适时开展虫害防治;做好草原鼠虫害监测预警工作,建立多级多区域防控监管机制,采取系统监测与蝗区普查、遥感监测与人工查蝗、无人机侦察与地面定点监测结合的监测技术,要定期调查蝗卵数量、蝗虫初卵时期及密度、范围等情况,密切注视蝗虫发生发展动态。严格执行草原鼠虫害24 h值班制度和周报制度,确保害情信息畅通。密切注视蒙古国蝗虫迁区入境情况,发现蝗虫在边境地区大面积发生,要立即上报。监测工作要全方位覆盖,多渠道印证,避免出现死角。还要根据蝗灾的规模和区域,制定多种应急预案,一旦出现灾情,马上向有关部门汇报并紧急启动预案,集中各种力量开展防控,将灾情扼杀在摇篮里。

3.1 农业防治

改造发生地的自然环境条件是解决蝗虫问题的根本办法。有些种类的蝗虫,如东亚飞蝗,喜欢在干燥裸露的地块产卵,就可以结合草原承包和草原改良,加大草原建设力度,通过人工种草,增加草原植被覆盖率,采用松耙、划破草皮等农业措施,结合适时地补种优良品种牧草,改变草原植被的组成成分,从根本上改变蝗虫生存和繁殖的环境,降低其发生率。

3.2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具有危害小、时间长、收益高的优点。主要在中低密度发生区(飞蝗密度在5头/m2以下和土蝗密度在20头/m2以下)和生态敏感区(包括湖库、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禁止或限制使用化学农药的区域)。蝗虫的天敌很多,包括青蛙、鸟、捕食性的甲虫、寄生性的蜂类、蚂蚁、食虫虻、寄生蝇类等。海西州位于高原地区,当地的生物种类远远不能满足防蝗治蝗的需要。对于高原草原区域,可以引入粉红椋鸟。粉红椋鸟是蝗虫的天敌,每头成年椋鸟每天可以取食超过100头蝗虫,而且椋鸟是一种迁徙性候鸟,冬季栖息在亚洲的中西部,5月便迁徙到我国的新疆西藏青海等地进行繁衍。每年的4月—9月,可以在蝗虫的重灾地区建设人工鸟巢,吸引椋鸟在当地繁衍捕食。此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就采用微生物防治蝗虫,蝗虫微孢子虫是一种专门寄生于蝗虫的真菌生物,将其引入到海西州的治蝗体系中,不仅危害小针对性强,还没有破坏生态环境的风险。

3.3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蝗虫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在蝗虫大暴发时采取的主要应急方法,其灭蝗率高达90%以上。当农牧交错区、草滩、沙漠荒滩上蝗虫高密度发生(飞蝗密度5头/m2以上,土蝗密度在20头/m2以上)采取化学应急防治,常用制剂为45%高效顺反氯氰菊脂乳油50 mL/0.067 hm2,兑水20~30 kg喷施防治。喷药时间一般选择在气温高、阳光充足的晴朗、无风天气进行。为了防止大规模使用一种药物喷防治导致蝗虫产生耐药性,制定化学农药交替使用、间隔施药技术,化学农药与生物农药互补应用技术措施,预留天敌避难所。另外,还需要大量采购新型的喷药设备,在地形、植被环境复杂发生区域,可以选择适宜的防治措施提高防治效果。对于较为复杂的高山和丘陵地区,可以使用适用于高原山地的植保机械。发生面积大于500 hm2以上的区域,优先使用飞机防治,推广超低容量喷雾施药技术和GPS飞机导航精准控制技术。

5 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治蝗、防蝗的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发展,面对2019年东非蝗灾这种突如其来的虫灾,应该从海西州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入手,分析蝗虫的爆发原因,对症之药来找到防治办法,另外还要加强监测预警工作,争取获得这一场“防蝗”“治蝗”战役的伟大胜利。

猜你喜欢

蝗灾海西州蝗虫
你真的认识蝗虫吗
我国历史蝗灾发生与防治研究取得新进展
蝗灾降临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蝗灾:至今仍令全球头痛
蝗灾又来了
人多势众的蝗虫
跟踪导练(一)3
蝗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