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2020-12-15谢文锋岳秀红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0年8期
关键词:农林经济学教学内容

谢文锋,岳秀红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2014 年7 月,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顺利招生,这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如何培养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我国各大农林院校的一个传统专业。在人才培养上,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重视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但对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训练相对薄弱。农业经济学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详细了解农业经济学基本理论,并且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农业经济与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学习农业经济学是让学生解决目前农村发展困难以及农民增收等多方面的问题。对学生了解我国“三农”现状、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经济学作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中的基础理论课程,同时也作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最先实行改革的课程,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为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1 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1.1 改革教材体系与教学内容

农业经济学中的知识内容覆盖范围较广,教学材料中所记载的内容对于专业学习与发展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当前农业的实际发展进行整合和优化,需要重点体现出农林经济专业发展的规律,以及加强对基础原理和经济分析工作的使用教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定量分析的方式与相关案例来分析当前的农业经济状况。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加强农业经济学的规范性之外,教师还需要加强对农业经济学相关领域的研究,通过科学研究,将所发现的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既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

1.2 创新教学模式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并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从多个角度来引导学生对当代农业经济的思考,并以此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农业经济学中所包含的理论教学知识较多,所涵盖的范围也较广,因此对学生思维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并加入案例分析等,教师也可以根据授课内容提出农业经济中的热点问题(比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等)与学生展开讨论,或是让学生自行讨论。通过提出对农业经济问题的看法,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与专业知识储备量。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例如引导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能够更为快速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3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与师生互动

学生不参与教学活动,就无法了解教师所提出的专业问题,无法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为了提高教学改革的成功率,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在学生积极响应教师教学的情况下,才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当然教师也应当采用启发式教学,主动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启发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

1.4 加强课程管理,完善考核方式

传统的农业经济学课程考核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更注重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以及课堂讲授内容的记忆能力,忽视了学生日常的课堂表现情况,并没有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全面地考察。闭卷考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考试的公平公正,但更多的学生都是在考试前进行突击复习,长久下来并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也不利于教师全面了解、考核学生的实际知识掌握情况。

2 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2.1 重新组建课程教学团队

从2017 年起,课程尝试教学改革。首先,充实教师队伍,引入2 名老师加入课程教学和研究,结束了3 年来单人单课程的授课模式。新的教学团队组建后,大家共同研究培养计划、研究教学大纲、研究教学计划,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和完善,创新教学课程,根据教师自身的专业特长与研究方向对专题进行了分工合作,圆满地完成了2017 级和2018 级农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2 根据成果导向教育理念重新编写课程大纲

以学校课程建设为契机,坚持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并将本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作为基础,对教学内容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重新构建教学体系,对学生模式、考核方式进行全面的改革、优化,全面提升“农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打造优质课程,满足应用型本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明确本门课程对达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标准的贡献,根据毕业要求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再将教学内容进行细化、分解到每一节课堂教学中。

2.3 围绕课堂,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

课程组根据新的教学大纲,在研究相关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解剖和重构。把农业经济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也加入到课堂教学中,并形成了导论、农产品市场贸易情况、农业生产管理、农业产业组织、农业宏观调控与发展五大教学专题,并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等内容加入到了相应的专题中。

2.4 根据不同教学专题的内容,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专题教学法,以专业知识为主,突破原有教学材料中章节的限制,选择更有利于课堂教学主题的内容,并将教学内容分成数个专题,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教学质量。并且能够弥补教师在教学与课题研究上的不足,让教师能够将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实现了师资的资源共享。使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一名教师只需要负责少数专题的教学,给教师留下了充足的时间备课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5 重视教学过程,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考核是检验日常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方式,需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管理,根据学生日常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参与程度、课外调研情况以及报告质量等多方面来考量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吸收能力,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等。加大学生实验成绩的考核的力度,对各组学生提交的专业调研报告或案例说明书、PPT、实验小组的陈述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对于期末考核,加强考核管理,通过答题情况,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基本理论理解情况及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掌握情况。

2.6 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互动

要想取得教学改革的成功,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互动是关键。一方面,需要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提问、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来丰富课堂教学,而不是一昧采取教师从头讲到尾的方式。丰富的教学形式更容易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课题组成员编制了案例教学库,把中牟大蒜、兰考蜜瓜、正阳花生、温县铁棍山药、河阴石榴等放进了课堂。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了解当地的农业发展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对河南省现代农业的发展信心。

2.7 创新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老师们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实践平台,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方面,通过利用学院河南省“名优特”农产品展示实验室,为学生学习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场所和空间,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研究院”的平台、学生参与到多项老师主持的精准扶贫方面的研究课题中,为实现课程内容落地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猜你喜欢

农林经济学教学内容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浅谈农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简明经济学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深圳农林渔业局原局长被开除党籍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