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羊肚菌北方设施栽培技术

2020-12-15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0年9期
关键词:羊肚北方地区出菇

王 波

(绛县农业农村局,山西 绛县 043600)

羊肚菌生长需要的最适湿度为80%~95%,最适温度为4℃~20℃,低于0℃会处于停滞生长状态,若长期高于25℃将不再有新的菇子发生。因此,在北方地区羊肚菌的自然栽培并不具备优势。而在长期的农业结构调整中,北方地区遗留下了大量的设施蔬菜等资源,这些资源直接或稍加改造就可以用于羊肚菌的生产。近年来,北方地区借助于设施蔬菜进行羊肚菌种植取得了明显突破,特别是在稳产高产方面,具有南方不可比拟的产业优势,鲜菇每0.067 hm2产量300~400 kg/0.067 hm2的案例屡见不鲜。相对高产的案例大多都是在北方设施大棚内。北方地区借助设施大棚进行羊肚菌的种植,可实现本年12 月—次年2 月的提前上市或次年5月—7 月延后上市,借助错季或反季节的栽培,补充市场鲜品需求,从而获得高额利润。

1 栽培条件

1.1 生产场地

栽培场所宜选择在坐北朝南、地势平坦开阔、靠近水源、水质良好、光照较好、交通便利、排水方便,有助于空气流通的地方。不要将栽培场所建在养猪场、养牛场或城市生活垃圾场、污水沟等易发生虫、蝇,环境卫生较差的场所旁边。每季栽培结束后,应及时清理废菌料并对菇场进行消毒。

1.2 栽培场所

栽培场所多为日光温室大棚、棉被拱棚,建造菇房要选择向阳、背风、干燥、卫生、离水源较近的场所。

1.3 土壤的选择

目前人工栽培的羊肚菌品种均属于腐生型土生菌,它在壤土、腐植土、沙质混合土、木屑发酵料、不同畜禽类粪便发酵料中均可生长。中性或弱碱性的土壤有利于羊肚菌的生长,有机质含量丰富的沙壤土效果会更好。

1.4 棚室选择

目前羊肚菌的栽培主要有日光温室暖棚栽培、大田仿野生栽培、冷棚栽培等多种方式。由于北方地区与南方气候差异比较显著,棚室的栽培方式具有良好的效果,一般选用冷棚棚室栽培,外棚长31 m、宽8 m、高3.6 m;内棚长31 m、宽6.4 m、高2.5 m;外棚与内棚的两边间距各60 cm,高间距为110 cm;两端分别为水帘和风机组成。

1.5 栽培方式

目前,我国北方羊肚菌栽培方式有4 种:钢结构设施塑料大棚设施化栽培、钢管塑料大棚设施化栽培、遮阳网简易大棚露地栽培、地面矮棚式露地栽培等。其中钢管塑料大棚设施化栽培设施条件相对较好,投入成本较适中,栽培环境易于控制,适宜在我国北方地区选用。

1.6 设施搭建

运用钢管塑料大棚栽培方式栽培羊肚菌的设施一般长度为20~25 m,跨度为6~8 m,大棚高3~3.5 m。在山地较多的地区,种植者也可根据场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搭建设施大棚,但必须要注意大棚长度不能超过25 m,否则会不利于出菇期间的通风散热。

2 栽培技术

2.1 翻地

羊肚菌播种前需翻地1~2 次,深翻15~20 cm,做好畦面,畦面100 cm ,过道宽30~40 cm,深10~15 cm 即可。播种前0.067 hm2需均匀施撒石灰40~50 kg、草木灰适量,调节土壤的pH 值达到6~8.5,然后大水浇透,从而保证发菌时的含水量要求。

2.2 插种

2.2.1 菌种的选择

近两年的试验表明,羊肚菌的六妹系列和七妹系列品种更适合北方地区裁培。

2.2.2 菌种的准备

需将菌种袋的外部用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反复冲洗消毒,并将菌种在已消毒的盆内掰碎,切记不要揉搓,尽量减少对菌丝的伤害。

2.2.3 播种

羊肚菌冷棚栽培宜在9 月15 日—10 月15 日播种。每0.067 hm2地需350 袋菌种(菌袋净长16 cm,折径8 cm),然后将准备好的菌种均匀撒在畦面上,最后搂平,表面可见20%的菌种,或用土覆盖2 cm 厚即可。

2.3 发菌

温度在3℃~25℃时进入发菌管理阶段,发菌时的地下温度为10℃~17℃,历经8~15 d,地面铺满白色菌丝,发菌时不能强光直射,以黑暗为宜,空气的相对湿度宜控制在60%~70%。羊肚菌属于好氧性的真菌,由于发菌阶段早晚温度较低,需在中午通风10~30 min。

2.4 补料阶段

近年来使用羊肚菌营养袋补料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大田羊肚菌商业化裁培的进程。在菌丝长满地面时可放置营养袋,1 m2需放置3 个营养袋(营养袋净长16 cm,折径8 cm),在营养袋侧面刺孔或划口,刺孔处朝下,放置时需平压,使得菌袋尽量与地面接触,保证菌丝能及早长入袋内。在15~20 d 后菌丝长满营养袋,同时地面菌丝颜色会由白色变为土黄色。

2.5 越冬管理

北方地区冬季寒冷,为了防止菌丝被冻伤,影响出菇,做好越冬管理是羊肚菌生产中的重要环节。此阶段需加强管理,要选择保湿、保温、透气性能好的材料覆盖在菌丝上面,若地面太干可进行补水1 次,但补水必须在上冻之前进行。

2.6 催菇保育阶段

在4 月上旬浇1 次大水,即保证一次催菇成功。4 月中旬会发现大量圆形乳白色原基,历经2~3 d,圆形原基会成长为乳白色锥形,基部变大,以支撑菌柄继续发育的需要。在锥形原基生长到一定程度,菌柄和菌盖开始分化,肉眼可见幼嫩的羊肚菌子囊果。刚形成的子囊果为黑色,历经5~7 d 幼菇由黑色变成黄色;再经过7~10 d 会变为黑色,变为黑色的子囊果5~10 d 后即生长成熟,此时需注意其变化,并及时采收。期间管理要点如下。

2.6.1 温度

在地下温度6℃~20℃时,其原基开始生长,原基生长对温度比较敏感,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0℃~15℃。子囊果生长温度为8℃~18℃,幼嫩的子囊果对温度的要求比较严格,温度高于22℃或剧烈温差都会造成幼菇的死亡。

2.6.2 光线

羊肚菌是有较强趋光性的,在其生长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散射光。

2.6.3 湿度

羊肚菌属于低温高湿型的真菌,原基在大量形成后,需要根据生产情况进行微喷,此时不可上大水。出菇后棚内相对湿度宜保持在80%~90%, 以保证空气湿度和幼菇正常生长。

2.6.4 通风

羊肚菌是好氧性真菌,提供足够的氧气对羊肚菌的生长发育是必不可少的。在生长过程中适当通风可以保证棚内空气的质量,也可减少杂菌的发生。

3 采收

3.1 采收适期

在羊肚菌播种后,一般3~5 个月就可以长出子实体。出菇的时间由播种方法、气温、管理技术等决定。当羊肚菌子实体的颜色由深变浅、蜂窝状凹陷部分能够基本展开、由硬变软,菇柄呈白色就可以采收了。

3.2 采收方法

采收时,需用手捏住成熟羊肚菌的菌柄,左右摇动就可连根摘下,切除菌柄带有泥土部分,按大小标准分级放入采收筐内。在生长成熟阶段,基本上每日都要进行采收,一般陆续生长2~3 批,温度升至22℃以上就不再出菇了。

3.3 采后管理

羊肚菌在采收后需要及时烘干或晒干,保证充分干燥,干燥后要立即装在密闭的容器或者塑料袋内。

4 病虫害防治

4.1 防治原则

羊肚菌的病虫害防治应当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原则。在栽培过程中,宜采用物理防治、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治方法,必须严格控制农药的使用量,严格按照GB/T 8321 规定使用相关农药。需要注意的是,在羊肚菌生长期间是禁止使用化学农药的。

4.2 防治方法

4.2.1 农业防治

首先是选用优良的品种,把好菌种的质量关;认真清除栽培场地和周边的杂物杂草,保持生产周边环境的清洁卫生。把握好适宜的播种时间,创造好低于20℃的子实体生长环境。对外源营养袋要进行彻底灭菌,在畦面上若发现有污染的营养袋需要及时进行清除,在出菇催蕾前要撤出所有的外源营养袋。

4.2.2 物理防治

北方多采用的是黄板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菇蚊。可在蛞蝓等软体动物出没活动的地方撒施生石灰或在夜间进行人工捕捉。

4.2.3 生物防治

一般选用微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等进行生物防治病虫害。

猜你喜欢

羊肚北方地区出菇
小小羊肚菌 拓宽致富路
北方地区湖泊河蟹养殖技术探讨
墓葬艺术的阐释性解读
———《中原北方地区宋金墓葬艺术研究》评介
上厕所为何称“解手”
杏鲍菇出菇实践操作技术浅析
《羊肚菌“喝水”有学问》
羊肚菌药膳之“扬眉吐气”
香菇松木屑“暴发式”出菇栽培技术
香菇新品种秋香607
葡萄园套种“羊肚菌” 增收增效又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