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校办企业改革的系统思考
2020-12-15袁旭湖南理工学院
袁旭(湖南理工学院)
■国内校办企业发展现状
作为高校校办企业来说,它在我国的起步较早,然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发展历程较为曲折,改革开放之后,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指导下,各大高校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科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社会进行辐射。随着下班企业的迅速壮大,各大高校都顺应科技产业化的发展趋势,不断的创办校办企业。这种情况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动了高校管理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实现了对各大高校的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使得过去没有生气、教条的、僵化的资源配置模式成为历史。而高校的潜在生产力以及、智力资源被充分解放出来,成为多种形式的高科技产业,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由于受到较多客观条件限制,校办企业的发展呈现参差不齐的状况,导致很多的校办企业小型化现象严重。到90年代以来,校办企业从原来单一的发展方式,逐渐向以科技产业为主体的外贸型以及服务型产业发展,尤其是在技术服务、技术转让、基础培训、技术咨询等多个方面,都获得了较快发展。并且,各大高校的产业利润逐年攀升,规模不断壮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销售额逐年攀升,加快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以及商品化。为高校以及社会和国家创造了较为良好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然而从总体上看,国内校办企业总体数量很多,但是普遍规模较小,个别发展突出,然而在整体发展上却非常不平衡。因此,如何促进校办企业实现效益化、规模化发展,是当前校办企业的一大艰巨任务。
■校办企业改革对策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对于校办企业来说,必须充分认识到高科技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校办企业的壮大对于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因此,校办企业应该联系自身发展实际,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校办企业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在充分遵循规律的前提下,来探索适合校办企业发展的产业模式。在校办企业的定位中,要始终坚持科工贸一体化、产学研相结合的方针,始终坚持高起点,将发展高科技产业作为各大高校,发展校办企业的目标。同时,要在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积极探索走国际化、社会化以及规模化的发展道路。因此必须要充分的解放思想,不断的更新校办企业的发展观念,下定决心从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中走出来,逐步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变,在国家和学校的大力扶持基础上,逐渐向开拓进取、致力于自主方向努力,由过去针对国内区域市场向国际市场以及国内市场进行转变,由过去小型化、分散化的模式,逐渐向集约化、集团化的模式进行转变。然而在,解放思想过程中,拥有正确的领导是最为关键的,对于校办企业在发展高科技产业的过程中,领导观念的水平直接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只有努力更新政府以及高校相关的各层级领导的思想观念,才能够为校办企业的科技产业发展,营造更好地内外部发展环境,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好地服务和管理,才能够促进各种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实现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等多方面的有机结合,推动校办企业自我发展,实现自主经营,走向活跃的市场竞争舞台。因此,在观念革新方面,必须要消除急功近利以及目光短浅的思想,将发展校办企业的科技产业作为战略性的任务来抓,这样才能够使企业较快的摆脱当前的困境,获得快速、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改革管理体制,理顺产权关系
自从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校办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发展速度也有所加快,
然而,由于产权不明确等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校办企业的国际化规模化发展,要想突破这种制约,就必须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理顺学校与校办企业的相关产权关系,对校办企业的资产管理实现规范化管理,实行现代化的企业制度,确保校办企业管理科学产权明晰、政企分开、权责明确,从而为校办企业的规模化发展创造条件。在理顺产权关系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政企分开,达到两权分立的效果,具体来说就是所有权归学校,而经营权以及产权都由校办企业所有,这样一方面能够使校办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摆脱职业体制的限制,能够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来实现企业化模式运作。另外一方面,也能够使学校,放下包袱,将更多的精力用来深入地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避免因为校办企业的经营,而影响科研和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就必须对校办企业的债务、资产以及债权进行较为彻底的清理,在清理工作完成之后,委托相应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较为全面的资产评估,评估所得结果来准确调整企业的投资,这就使得高校由过去企业的创办者,成为校办企业的出资人,从过去的企业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转变为当前的承担有限责任。这样就有效的在高校与企业之间,搭起了一道强有力的“防火墙”,避免了企业经营风险对学校所造成的影响,同时,也更加有利于高校资金撤出以及投入机制形成。
(三)加强结构调整,引进多元化的投资主体
当前高校面临较为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小型化和分散化发展,而大部分的校办企业都处于较为孤立的状态,从而导致校办企业难以实现依靠科技成果来提升竞争力的目的。同时,也不利于实现企业的协作化、专业化生产发展,不利于企业的资金融通,因此必须进行深入的结构性调整,根据事实上情况和相关的经济政策,结合校办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结构调整,该注销的注销,该合并的合并,该重组的重组,在明确产权关系的基础上完善校办企业集团建设。这样校办企业就能够根据自身的产业发展方向,对科研成果、人员资产以及资金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使得校办企业在发展水平和规模上逐渐向集约化发展的道路前进。此外,企业在完成产权关系的明确之后,也就实际上完成了第一步的制度创新,然而更进一步的校办企业需要第二次的企业制度创新,也就是说,校办企业要使得自己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引入具有实力的战略投资家。由于各大高校很多时候并不适于投资和经营过多的产业,因此,高校不可能对校办企业进行不断的投资,将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作为高效的发展目标,然而,对于校办企业来说它是需要不断的进行规模扩张和投资的,因此,在投资与规模扩张问题上,高校与校办企业就会存在较为尖锐的矛盾,只有通过战略投资家的引进,使得校办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才能够满足校办企业规模扩张的需求。当然在校办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情况下,必须要处理好多个投资主体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大部分的股权要由学校来控制,如果在投资份额中高校占比较低,也可以采用将高校作为创业股东的方式来进行解决。
■结束语
我国的校办企业起步较早,在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之后,校办企业很多还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对于限制校办企业发展的原因,很多的研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分析,部分经济学家认为高效并不适合开办企业。针对当前社会上对高校开办校办企业存在的一些疑惑,本文对校办企业所能发挥的科技产业优势进行了说明,对高科技产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了详细论述。然而,当前校办企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对这些校办企业存在的问题和根源进行了深入挖掘和分析,并且给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当前校办企业必须在宏观政策指导下,努力解放思想,严格按照市场规律,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发挥校办企业的智力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