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教育研究

2020-12-15陈析名长春理工大学理学院

营销界 2020年44期
关键词:困难精准思想

陈析名(长春理工大学理学院)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经济和科技水平迅猛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变高,但是贫富差距问题日益凸显。现阶段,精准扶贫可以说是国家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举措。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作为院校学子的特殊群体,不同于其他学生,他们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往往有着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导致或多或少容易产生较多的心理问题。近年来,国家针对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了一些资金资助和政策帮扶,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某些地方对帮扶的经济困难学生识别不细致,没有真正掌握帮扶对象的全部情况,比如帮扶对象复杂的心理活动是影响他们健康发展的重要活动。故而在精准扶贫背景下,不仅要帮助经济困难学生经济和心理双脱贫。学生是一个国家人才积累的重要群体,经济困难学生最为其中一部分,社会各界都应给予重视,给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本文在传统思想教育的理论基础上,深入地分析当前经济困难学生思想特点,针对性的提出一些方法措施,对当下精准帮扶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关概念介绍

(一)“精准扶贫”的概念

精准扶贫,是相对于以前粗放式扶贫方式提出的新概念,它是指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对不同地域、不同贫困情况进行精准识别,从而达到精细计划、精确实施、精准扶贫的目的。一般的标准扶贫标准就是谁贫困就帮扶谁。“精准扶贫”这一思想最早是由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的一次考察中提出的,它当时做出指示“实事求是,精准扶贫”。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的指示强调了精准二字,强调要把工作做细,真正做到精准扶贫。此后中央又针对“精准扶贫”工作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为地方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规范了工作布局、模式、机制等各个方面,使得扶贫政策更加完善、更加科学合理紧贴现实。

(二)教育扶贫的概念

贫困人口脱贫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艰难的一部分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精准扶贫”指示的同时,也强调了教育扶贫的重要性,教育扶贫是国家扶贫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贫困地区经济困难的学生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发生的重要举措,也是精准扶贫的重点工作。接受良好的思想教育能够提高受教育者的各项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为贫困地方性经济发展提供人才输出。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内在影响因素,在切断贫困恶性循环发展中能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为贫困地区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新型劳动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打造强有劲的人才基石。教育扶贫是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是最有效的方式,不仅能够是扶贫工作中的强力推动力,还是体现社会公平公正的重要方面。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特点

(一)心理自卑特征明显

家庭困难学生刚入校园,避免不了面对各种生活方面和学习方面的开销,由于生活成本的提高带来了经济方面的压力,从而影响到综合能力的发挥,在各个活动和群体交流中总会表现得不自如、不自信,与其他生活条件优越、消费大手大脚、爱好广泛的同学相比显得格格不入,出现反差。在人际关系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存在消费观的不统一和认知能力的不统一,难以融入到条件较好的同学圈子,而条件好的同学在学生中往往掌握话语权,一点相处出现问题,经济困难学生会出现被排挤情况。具体表现如下:一方面心情低落,产生压抑情绪。由于长时间受经济困难困扰,这部分同学在心理方面背负长时间的压力,时间越长,所受伤害则越大。尤其是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这种表现尤其明显,因为在经济和亲情双方面缺失的情况下,性格极容易产生偏激情绪,有时甚至会抱怨社会和学校,当遇到小困难时难以释怀,极度敏感;另一方面性格孤僻,不愿意合群。经济困难的学生为了避免群体聚会产生的高消费,经常采取不融入群体、不参加聚会的做法,长此以往容易被同学边缘化变得更加难以融入集体,造成内心更加封闭,并不断走向孤僻的深渊。

(二)抑郁心理现象显著

在高校中,由于大家穿着方面已经高度自由,因此从外观和精神面貌上可以看出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差别较大,因此在这种百花齐放的状态下经济困难学生极易产生自身定位不准,从而引发心理的不平衡,导致对社会产生消极情绪,甚至悲观人生。上述一系列表现讲话进一步转化为抑郁,严重影响了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造成心理抑郁的加深,并最终产生极端行为。

(三)容易产生学业困惑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求学过程中难免遇到经济问题,一旦经济问题缠身难免造成厌学情况,这种恶性循环极容易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甚至危害到他们的身心健康。例如高考填报志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会有诸多顾虑,比如不会选择消费高的大城市、不会选择学费高的专业,还会看学校的是否有额外的收费开销,是否有较好的助学政策,通过一系列规避和筛选往往导致他们去不了喜欢或擅长的专业,二是根据学校的经济支持情况作出自己违心的选择,这严重影响了他们后续职业发展,同时也将造成他们心理自卑。而对学习成绩不够好的困难学生,这种压力来的更加明显,他们会认为自己成绩不好辜负了家人老师,也会让同学更加瞧不起,如此加剧了内心的自卑,产生更加剧烈的厌学情绪,他们经常对自己未来感到迷茫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方法举措

(一)疏导教育法

疏导教育法,意思是以科学的思想理论为基础,教师结合现实情况对经济困难学生开展说服教育,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帮助他们明辨是非对错,全面良好的成长发展。常用的疏导教育法有谈话、讨论等。就谈话方式来说,思想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注重自己的讲话方式,只有建立在良好的沟通关系,才能顺利开展思想疏导教育,其次从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仔细观察他们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真实了解其自身的切身感受,找到他们思想问题的根源,之后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对他们展开思想疏导,帮助他们走向正确的思想道路。比如建立经济困难学生答疑微信群,在线实时解答他们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类思想问题,这样不仅对学生健康思想的建立大有裨益,教师也可以将问题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应对策略,最后总结成记录,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记录,极大的避免一些思想问题的发生。

(二)典型教育法

典型教育法,是指树立典型人物、宣扬他们事迹内容,让人学习他们先进的思想精神。典型教育是传统教育中最常见的一种,是学校开展思想教学活动主要方式之一。学校可以从经济贫困学生中选取优秀学生,每年定期开展优秀学生表彰大会,向贫困生宣传优秀的校友事迹,鼓励经济困难学生的上进意识,并引导其将这种意识进行思想上的转化,以身边的人为榜样,学习榜样身上自强自立自信的优秀思想品质,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意识和习惯。

(三)实践锻炼法

实践锻炼法,顾名思义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在教师的指挥引领下有规划、有目的地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建立健康良好的品德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种方法在日常教学生活中经常被用到,方式方法也多种多样,比如每周定期开展“三观教育”的主题活动,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知识中去,在学习的海洋中尽情遨游,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也可以将所学所得分享给他们,最终实现受助-自助-助人的转变。开设并邀请经济困难学生参加感恩教育的专题讲座,要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例如让他们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或义工服务等,让他们通过身体力行对感恩的认知更加深刻,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校可以将经济困难学生按专业分组,针对他们的专业提供相对应的勤工助学岗位,学习之余参加这些工作不仅能锻炼技能,更能减轻一些经济负担,还可以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自身的优势特点,养成自强自立自信的优质品格,未来遇到难题也不会堕落消沉,彻底摒弃“等、靠、要”等的懈怠心理。

猜你喜欢

困难精准思想
困难中遇见团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困难我不怕
思想与“剑”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选择困难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