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狂犬病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2020-12-15陈仕兴

云南农业 2020年1期
关键词:狂犬病毒传染源病犬

陈仕兴

(禄丰县彩云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云南禄丰651213)

狂犬病俗称“疯狗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致死性的感染,导致急性、渐进性、不可逆致死性脑脊髓炎,以神经兴奋和意识障碍以及继之局部或全身麻痹而死亡为临床特征。临床表现为恐水,怕风,流涎,狂躁,咽肌痉挛和进行性麻痹。

1 狂犬病的病原及传播途径

1.1 狂犬病的病原

1)狂犬病毒为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的病毒,一般由自然感染狂犬病动物所分离的病毒(称为街毒) 引起。街毒引起动物发病所需的潜伏期长,更易侵染脑组织和唾液腺,在神经细胞中易出现包涵体。而通过家兔脑内多次继代,其潜伏期缩短,不侵染唾液腺,具有固定特性的病毒称为固定毒,这种固定毒因对家兔以外的动物失去了致病性,故常用于制备狂犬病疫苗。

2)本病毒的增殖周期主要在宿主细胞质内,病毒与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后,经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狂犬病毒在动物的中枢神经细胞内繁殖,并在脑浆内形成包涵体,称为内基氏小体,此种小体呈圆形或卵圆形,为嗜酸性,用姬姆萨染成红色,大小约10~30 μm,病程愈长,其体积愈大。包涵体内部有嗜碱性小颗粒(呈紫红色)数目不定。

3)狂犬病病毒通常用BHK-21细胞和Neuro-2a小鼠神经瘤细胞进行培养,其中病毒接种在Neuro-2a细胞上第4~5 d可出现明显的CPE现象。病毒对酸、碱、石碳酸、福尔马林、新洁尔灭、升汞等消毒药敏感,可被1%~2%肥皂水、70%酒精、0.01%碘液、丙酮、乙醚以及日光和紫外线等灭活。

4)能抵抗自溶及腐烂,在自溶的脑组织中可存活7~10 d,保存于50%甘油的脑组织中可存活1个月以上。本病毒对高温敏感,70 ℃经15 min 或 100 ℃经 2 min 可被灭活。4 ℃条件下可存活几周,-70 ℃条件下传染性可保持几年,真空干燥条件下于0~4 ℃可存活多年。

1.2 流行病学

狂犬病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染源众多是狂犬病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自然界里的一些野生动物,如狐狸、狼、黄鼠狼、獾、浣熊、猴、鹿等都能感染,家畜如狗、猫易感染。但是犬类是携带和传播狂犬病病毒的主要传染源,占90%以上,其次是猫,被猫抓伤致狂犬病的人并不少见,并随着养猫数量的增加而增多,猫作为传染源也在不断扩大。

1.3 传播途径

1)狂犬病毒通过损伤的皮肤和粘膜表面直接接触而感染,但不能穿过没有损伤的皮肤。咬伤是本病毒传播最主要的途径,98%的病例主要是通过患病动物的咬伤传播,少数病例是被患病动物抓伤或舔触伤口、创面等而感染。在特殊情况下,本病毒可通过尘埃或气溶胶而经呼吸道感染,野生动物可因啃食病尸而经消化道黏膜感染。其中已经证实患病动物不会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尤以犬科动物(犬、狐、狼)感染率高,常成为人畜狂犬病的传染源和病毒的贮存宿主。

2)通过舔伤消化道粘膜造成感染。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后,还要沿着传出神经传播,最终可到达许多脏器中,如心、肺、肝、肾、肌肉等,使这些脏器发生病变。故狂犬病的症状特别严重,一旦发病有10%的致死率。疯狗在出现狂躁症状之前数天,其唾液中即已含有大量病毒。如果被狂犬动物咬伤或抓伤了皮肤,病毒就随唾液侵入伤口,先在伤口周围繁殖,当病毒繁殖到一定数量时,就沿着周围神经向大脑侵入。病毒走到脊髓背侧神经根,便开始大量繁殖,并侵入脊髓的有关节段,很快布满整个中枢神经系统。

2 临床症状

症状潜伏期的变动范围很大,一般为6~150 d,平均26 d,长的可达数月或一年以上。因个体差异,时间长短,感染的病毒量,毒株和疫苗接种情况不同而异。按犬的狂暴型可分为三期。

2.1 前驱期(沉郁期)

前驱期时间为1~2 d,病犬情绪不安,举动反常,不听呼唤,躲藏暗处,食欲不振。喉头轻度麻痹,吞咽时颈部伸展,瞳孔散大,唾液分泌增多,常有逃跑或躲避趋势,可能失踪数天后归来,此时体重减轻,满身污泥,皮毛上带有血迹。

2.2 兴奋期(狂暴期)

经过2~4 d的前驱期后,进入兴奋期。出现异嗜,喜吃碎石,干草,泥土,羽毛及木片等异物。反射机能亢进,凶相毕露,全身肌肉痉挛、震颤,角膜干燥,狂吠,流涎,病犬狂暴不安,攻击人和其他动物或咬伤自己。往往狂暴与沉郁交替出现,病犬卧地不动,但不久又站起来,表现一种特殊的斜视和惶恐的表情。随着病势的发展,陷于意识障碍,反射紊乱,显著消瘦,狂咬,吠声嘶哑,散瞳或缩瞳等,吞咽困难,见水惶恐,故有“恐水病”之称。

2.3 麻痹期(兴奋期)

持续1~2 d后,进入麻痹期。病犬消瘦,下颌下垂,反应迟钝,张口垂舌,从口中流出带泡沫的唾液,后驱麻痹,走动摇摆,常躺卧地上,最后因呼吸中枢麻痹或衰竭而死亡。病程6~8 d,亦有延至10 d的。兴奋期很短或轻微表现即转入麻痹期,经2~4 d死亡。

3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结合病史,特别是一犬咬伤多人的情况,可作出初步诊断,WHO推荐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有直接荧光抗体技术、小鼠接种、组织培养和RT-PCR等方法。

3.1 组织病理学检查

取新鲜脑组织制成压印标本或病理组织切片,用Seller染色法染色,内基小体最易在大脑海马回和大脑皮层的锥体细胞、小脑的浦肯野细胞等细胞的胞质内检出,也见于基底核、脑神经核、脊神经节以及交感神经节等部位的神经细胞胞质内。

3.2 病毒分离

常用动物接种法。取患病动物的脑组织制成脑悬液或直接抽取脑脊液,给3~5周龄的小鼠进行大脑内接种,接种3~5 d出现因神经症状而死的小鼠,用其脑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內基小体。细胞培养也是一种快速,敏感的病毒分离方法,通常用BHK-21细胞和Neuro-2a小鼠脑神经瘤细胞进行培养,观察CPE现象。

3.3 直接荧光抗体技术

用酒精浸泡载玻片 30 min后取出吹干,分别取不同部位的脑组织剖面, 均匀地涂印在载玻片上;吹干后,取冷丙酮(4 ℃)室温固定 7~10 min;取出吹干,进行下一步检验,或置于-70℃冰箱保存;将稀释好的荧光抗体滴加在固定好的抗原片上,将抗原片放在37 ℃湿盒中温育30 min;取出后,用缓流冲洗抗原片 3~5 s,再用PBS 振洗 2 遍, 蒸馏水振洗 1 遍,每次 2 min,吹干;用 90%甘油( PBS)封片,加盖玻片,荧光显微镜观察。仔细观察每个视野的荧光强度,并结合不同视野的荧光分布,作出荧光强度的等级判断:阴性、可疑、 +~++++-:无荧光;+/-:极弱的可疑荧光;+++~++++:荧光闪亮,可见尼基氏小体清晰,且范围广泛。直接荧光抗体技术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种方法,能在疾病的初期做出诊断。

3.4 RT-PCR

RT-PCR是一种快速,敏感,特异的诊断方法,主要检测病毒核酸,可用于样品的微量诊断。通常根据病毒最保守的N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进行扩增,目前广泛应用于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此方法与测序结合可区分不同宿主来源的病毒变异株。

3.5 快速荧光抑制试验

常用于检测病毒中和抗体。接种过狂犬病疫苗的患者抗体滴度大于0.5 IU/mL ,表明已获得一定的保护。未接种过疫苗的患者的抗体滴度大于1 IU/mL ,且近期有4倍增高,可考虑狂犬病。

4 防治措施

4.1 加强宣传教育和疫情监控

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普及防治狂犬病的知识。加强对犬、猫等动物的管理,在流行地区给犬和猫进行强制性接种并登记挂牌,及时掌握狂犬病流行新动态,对疫情进行预测、预报,为狂犬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4.2 控制传染源

加强动物检疫,控制传染源。对从国外入境的犬应检疫、隔离观察4~6个月,发现病犬或可疑动物,一般不宜治疗,应立即扑杀,防止其攻击人及其他动物。在当地政府和畜牧兽医部门的指导下组织人力进行捕杀无主犬、流浪犬及野犬,以免造成犬伤人事件。

4.3 加强免疫工作

目前使用的狂犬病疫苗分为灭活疫苗和弱毒活疫苗两类。可用于家犬预防,于颈侧或背侧皮下注射1 mL。于第1次注射后3~5 d再注射第2次。所有犬在3月龄时进行首免,免疫期为6个月,1年后加强免疫1次。普防时要求75%以上的犬在1个月内接种疫苗。采取对犬进行严格管理,犬免疫或灭犬是控制人狂犬病的积极有效方法,所以养犬农户应积极配合兽医防疫人员对健康家犬定期进行预防接种。所有进行狂犬病诊断以及进行尸体剖检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之前,都应进行疫苗免疫接种并确认获得保护。对可能接触狂犬病的专业人员都应该接受暴露前免疫接种,WHO 建议在第 0 d、7 d、28 d 各注射一剂疫苗,并每2年加强1剂。

4.4 暴露后处理措施

怀疑或确定动物发生狂犬病时,一般不进行治疗。若为贵重种畜被患狂犬病的犬咬伤后,则应首先消毒伤口,让伤口局部出血,用肥皂水冲洗,然后以0.1%升汞水、酒精、醋酸,3%石碳酸,硝酸银等消毒剂处理,并迅速用狂犬病疫苗进行紧急接种,使被咬动物在潜伏期就产生主动免疫。目前对此病尚无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接种疫苗和使用抗狂犬病血清至今仍是预防感染狂犬病的主要方法。如有条件,可结合应用免疫血清进行治疗,有一定疗效。

猜你喜欢

狂犬病毒传染源病犬
浅谈犬软骨病的病因及治疗方法
浅谈犬骨折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犬急性肾损伤的治疗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点
Kedrion公司和Kamada公司研发的Kedrab获美国FDA批准上市
《老年犬肝脏肿瘤并发子宫蓄脓的病例分析》图版
狂犬病毒河南分离株G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狂犬病毒糖蛋白重组的新城疫病毒诱导人胃癌SGC细胞自噬
肺结核疾病慢性传染源的特点和预防治疗对策
浅谈结核病的检验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