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的黄瓜菌核病

2020-12-15李明远

蔬菜 2020年11期
关键词:菌核菌核病菌丝

本期特邀嘉宾: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12396”新农村服务热线植保专家李明远研究员

11月正值黄瓜菌核病初发时期,其会延续到翌年的4—5月份。蔬菜菌核病的寄主非常广泛,不只为害黄瓜,还为害其他瓜类、茄果类和多种叶菜。

症状表现

黄瓜菌核病可发生在叶片、卷须、茎秆、花(雌花更多)、瓜条上。在叶片上开始见到的是大型水浸状病斑,后变为淡绿或淡褐色,较易破裂,可见稀疏白色霉层(封底图1),严重时会使整个叶片萎蔫枯死;卷须发病除腐烂外,也可长出白霉。茎上的病斑往往是由病叶经叶柄扩展到上部的,开始也可见到水浸状斑,但很快会被白色的霉层覆盖(封底图2),时间久后,白色的霉层中出现水珠(封底图3),霉层的菌丝聚结,形成一些大小不同的颗粒状物,即菌核。花感病后变软、萎蔫,也可生出白色的霉层,特别是雌花,发病后会向幼瓜上扩展,使幼瓜腐烂(封底图4)。实际上开败的花对菌核病更为敏感,当其染病后还会使接触到的健康叶片、卷须、茎蔓、瓜条发病;脱落的病花也可成为瓜条或叶片的接种源,使其感染、发病(封三图5)。瓜条从幼瓜到大瓜都会发病,幼瓜发病后干缩得较快,有时表面可见到白霉和菌核;大瓜发病时,一般表面被浓密的霉层覆盖,晚期也会吐水并生出菌核(封三图6)。初生的菌核一般直径2~5 mm,近球形,白色,后转为黑色,由软变硬,形状也变得多样,多数变长,似鼠粪状。病原较多及条件合适时,发病株的雌花和瓜条会同时染病(封三图7)。

菌核病实际上是种低温病害,即在整个冬季都可在温室里进行危害,而在夏季高温季节,不适宜传播,其将以菌核状态越夏。

危害病原

黄瓜菌核病的病原菌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属于子囊菌亚门、柔膜菌目、核盘菌科、核盘菌属真菌。菌丝白色,有隔,一般生长浓密,发育一段时间后可聚集在一起,形成菌核。菌核初期白色,后转变为黑色,在适合的条件下菌核可以萌发,或长出菌丝,或形成子囊盘。子囊盘一般呈肉色,初为高脚杯状(在杯状物下有长短不等的柄),后期子囊盘展开成喇叭状。子囊盘大小不等,一般直径3~5 mm,较大的直径可达10 mm。盘内立生大量的子囊及侧丝。子囊棒状,大小为(113.87~116.42)μm×(7.7~13.0)μm,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呈椭圆形,大小为(8.70~13.67)μm ×(4.97~8.08)μm。成熟后的子囊盘会弹射、释放出子囊孢子,其遇到适合的条件即可萌发、侵入黄瓜机体。同时,在适合的条件下菌丝可再形成菌核,再次萌发长出子囊盘、释放子囊孢子或由菌核形成菌丝侵染黄瓜机体,并完成侵染循环。

发生与流行

据测定,黄瓜菌核病发生的温度为5~33 ℃,最适为25 ℃。此外,黄瓜菌核病菌产生子囊盘需要的温度也不高,温度范围为10~20 ℃,最适15~18 ℃;子囊孢子萌发的温度为5~30 ℃,最适10~20 ℃。在周年的发生中,高温是黄瓜菌核病难以逾越的季节,即在高温、高湿的季节其存活的时间较短,但在此时会形成菌核,靠菌核越过夏季。鉴于棚室里的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的方式关系密切,棚室建筑及茬口安排的合理性及棚室管理的方式都对黄瓜菌核病的发生有影响。由于品种间性状上存在差异,其抗病性也不同,例如雌花开败后容易脱落的品种,其瓜条抗病性会较强。

防治方法

为防治黄瓜菌核病的发生,一般采用农业防治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的方法。

农业防治

◎ 建造合格的日光温室

管理上首先要从建温室时开始做好规划,黄瓜属于喜温蔬菜,在棚膜向阳面的角度、后墙的厚度以及覆盖物种类的设计上,都应当根据所在的纬度予以考量,保证温室在冬季有最佳的吸热及保暖的效果。

◎ 轮作倒茬及高温闷棚

鉴于菌核病的寄主范围较广,可选择轮作的方法来减轻病害。为了解决日光温室黄瓜连茬中的菌核病问题,一般在夏季闲置时进行高温闷棚,杀灭大棚土壤中残留的菌核,如在园区茬口安排上,最好能建多个塑料大棚(又称“冷棚”),以便于倒苗,完成高温闷棚。具体的做法是:将棚内的植株清理干净,地表铺上塑料膜,扣严棚膜,提升室内及土壤温度(晴天时棚温可达70 ℃,20 cm土温可达50 ℃),处理时间为7~10 d,使其连续几天保持2~3 h的高温,利用高温杀死落入土壤中的菌核。

◎ 阻隔子囊盘出土

鉴于病害主要来源于菌核萌发出土的子囊盘,而埋深超过10 cm的菌核萌发出的子囊盘较难出土,可用覆盖地膜、塘泥或河泥的方法阻隔其出土。在实施时,地膜要铺严实,覆盖塘泥、河泥的厚度应在10 cm以上。

◎ 合理放风及浇水

鉴于高湿与低温较适合黄瓜菌核病的发生,在发病时要适当地控制浇水,浇水、打药的时间尽量安排在上午进行,并在其后扣棚提温、放湿,降低棚室内的湿度。在冬季气温较低的时段应适当地提高夜温,同时缩短放风的时间。必要时增加覆盖物或增加白炽灯、热风装置,提高夜间的棚温(注意不要出现夜温高于白天温度的情况),改善温室低温、高湿的条件。

◎ 及时清除病残

在温室中初现病叶及病花时,将其摘除可缓解病害,但病害较多时仍需要用药防治。特别是在罢园时,应将病株、病残先清除,再进行拉秧,以减少菌核落入土壤中。

药剂防治

可用于防治菌核病的药剂较多,主要包括咪唑类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二甲酰亚胺类的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等。近年来,有效的农药种类有所增加,如50%咪酰胺锰盐可湿性粉剂1 000~2 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2 000倍液、2.5%咯菌腈悬浮剂2 000倍液、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等。施药时,重点是保护雌花,初发时用药剂蘸花的方法(封三图8),病重时可采取全棚喷药,且仍以喷花为重点,同时喷洒叶片、茎蔓。此外,667 m2喷施生物农药木霉素可湿性粉剂(含1.5亿~2.0亿个活孢子/g)200~300 g,对黄瓜菌核病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且可在有机黄瓜栽培上使用。

猜你喜欢

菌核菌核病菌丝
油菜菌核病发生流行趋势与防治技术对策
淡紫紫孢菌微菌核防治黄瓜根结线虫病及土壤环境对其定殖的影响
羊肚菌母种培养基配方的优化研究
四川油菜菌核病发生危害情况与防控对策
鸡菌菌丝体固体培养基配方的优化
中国被毛孢三种菌丝形态的超显微特征观察
不同因素影响下棉田土壤中大丽轮枝菌微菌核的数量特征
不同营养条件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大球盖菇菌丝生长环境和营养条件探究
桑葚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