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山在望
——康熙皇帝书法拍卖市场解析

2020-12-15仲连

收藏家 2020年11期
关键词:董其昌成交价米芾

□ 仲连

图3 康熙 清慎勤 横幅绫本水墨49×122 厘米

中国古代书画拍卖场中,那些高精尖的稀缺品,从来就不缺买家的关注和追捧,尤其是清代皇帝御笔大多深藏清宫内苑,只少量赐与朝臣的书作流传在外。如清圣祖康熙帝的书法,历经沧桑世变,现在存世极为稀少,因此很受市场青睐,屡屡在拍卖市场创出佳绩。

一、四件高价康熙帝书法

2014 年北京秋季拍卖季上,北京翰海推出康熙帝行书立轴《朱子诗》(图1),吸引了众多买家的眼球。该拍品为原装初裱,黄绫天地头、素绢手绘云龙隔水、象牙轴头、花梨木盒外带浮雕海天云龙、内嵌描金龙纹宫纸,精工细作,是一件极为少见的宫装宫裱艺术珍品。比照来看,本幅与故宫博物院藏康熙帝49 岁所作行书立轴《四十一年除夕书怀诗》的书风相似,“雨”字、“寒”字和捺画等用笔,如出一辙(图2)。其中各字结体偏竖长,既有董其昌书风韵致,又具自家面目,柔美中涵有博雅的气度。在此之前,这件康熙帝《朱子诗》曾在内地拍场拍卖过4 次,前三次都在北京中贸圣佳的拍卖会上拍出,最早是2002 年春拍中拍出143 万元,2004 年春拍再次以660 万元拍出,2006 年春拍则以418 万元成交。2007 年在江苏无锡文苑春拍名家翰墨专场中,估价为380 ~480 万元,最终以869万元成交,时隔一年,即增值一倍。7 年后的2014 年北京翰海秋拍,此件以1800 ~2800 万元的高估价参拍,似乎更彰显了康熙帝书法的稀缺价值。最终,作为一件在拍场中转手4 次的“熟货”,《朱子诗》不负众望,以2300 万元高价成交,完美展示出康熙帝书法的市场价值。

图1 康熙 朱子诗 立轴洒金笺水墨104×42 厘米

图2 康熙 四十一年除夕书怀诗 立轴纸本水墨 149.8×49.6 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图4 康熙 赋政于外 手卷绫本水墨68×225 厘米

近10 年来,同样有出色表现的是康熙帝楷书匾额《清慎勤》(图3),该拍品曾出现在1919 年上海别发公司出版的黑泽礼吉编《支那历代皇帝皇后亲王书画目录》中,因此打消了买家们认为“新做”的顾虑。研究者指出,康熙帝颁赐御书用作褒奖官员和融洽君臣关系的有效形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康熙帝勤勉学习与宽仁为政的作风,具有鲜明的统治功用与特色。这件拍品在北京保利2011 年秋拍中拍出1495 万元,对比前一次北京保利2009 年春拍拍出的纪录,估价仅为80 ~120 万元,成交价则是超出高估价5 倍多的655.2 万元,仅两年宝藏时间再释出,增值逾一倍。这也反映出康熙帝书法收藏巨大的增值空间。另一件康熙帝楷书手卷《赋政于外》(图4)在拍场表现亦十分突出。其后纸有杨仁恺1998 年题跋:“清康熙玄烨大字楷书四字,引首如意馆绘制龙纹图案,中间赤金填‘御笔’两字。图纹对称工细,是乃宫中旧藏,早已流入民间。予虽鉴阅故宫书画至夥,如此佳品,殊未得经眼。是卷今日获观,诚乃机缘耳。”该康熙御笔首次出现在中国嘉德2011 年春拍中,即拍出805 万元,3 年后再次在北京匡时秋拍场上拍出1242 万元高价,溢价率为54.28%,年均增长率达18.09%。

但是,未必每一件拍品购藏的保值增值功能都能如愿以偿,康熙帝行书横幅《“笃志经学”并四十名臣诗》即是其中之一。该作品可见出康熙帝通过书法反映其崇儒重道,以接续中华文化的道统,实施政治教化。拍品由北京保利2010 年春拍估价500 ~800万元,拍出3360 万元。这个价格在当时稳居康熙帝书法拍卖成交价的榜首,至今也仅次于北京保利2018年秋拍3680 万元成交的康熙帝《药师瑠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册页。但就是这样的一件高价拍品在两年后的中国嘉德秋拍场中以2000 ~3000 万元估价上拍,却只拍出2300 万元,直降1060 万元,折价率为31.54%。

以上4 件康熙帝书法在2010 年、2011 年、2012年和2014 年上拍,作为整个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一个晴雨表,其价格高低、波动幅度直接体现出市场的整体行情。在2011 年拍卖市场高峰期间,康熙帝书法价格顺势增长,此后随着市场日趋理性、稳健,其价格也趋于平稳。

二、每平尺均价:50 万元至100 万元间

历数拍卖场上的康熙帝书法,还有两件超千万元成交的拍品不得不提。一件是行书临《苏轼〈满庭芳词〉》手卷,整卷长6.42 米,用笔工整不苟,结构严谨,是一件难得的康熙帝临苏轼书法作品,在2009 年西泠印社拍卖5 周年庆典秋拍中以500 ~800 万元估价上拍,最终成交价为1344 万元,可谓是当季拍场的明星。另一件是康熙帝1692 年行书《临赵孟頫〈长春道院记〉》手卷,原为清末遗老胡嗣瑗旧藏,于2019 年在中国嘉德春拍大观夜场中以1380 万元拍出。全卷保存完好,长4.77 米,用笔从容不迫,心手双畅,洋洋洒洒近千字,甚得赵孟頫书法三昧。从此两件拍品的超高价可知,康熙帝书法在市场上极具价值号召力和收藏潜力,其投资增值空间极其可观。

图5 康熙 雨后见桃花诗 立轴洒金笺水墨206×58 厘米中国嘉德2011 年春拍

图6 康熙 唐宋之问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诗 立轴绢本水墨67.7×32.5 厘米中国嘉德2011 年春拍

图7 康熙 临米芾书 立轴纸本水墨98×38 厘米中国嘉德2019 年春拍

检索近10 年来拍卖情况,出现康熙帝书法最多的拍卖场,无疑当数中国嘉德拍场。据不完全统计,其成交价在100 万元以上的拍品就有16 件,除以上提及的几件外,还有一些拍品值得重视,而且有较强的市场参考价值。一是中国嘉德2011 年春拍推出的康熙帝行书自作诗《雨后见桃花诗》(图5),笔法似董其昌,结体停匀,气度从容。该拍品尺幅为纵206、横58 厘米,估价350 ~550 万元,成交价为667 万元。此后,本拍品在2015 年春拍中再次以相同估价区间上拍,成交价下降为621 万元,每平尺均价为58 万元。二是康熙帝行书《宋之问〈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轴(图6),该拍品纵67.7、横32.5 厘米,以每平尺均价125 万元上拍,而以483 万元成交,每平尺均价高达240 万元,应为每平尺均价成交最高的拍品。三是2019 年春拍中以322 万元成交的《临米芾书》(图7),本幅诗堂黄色描龙纹纸上书“御书”二字,下方黄纸,右侧书:“康熙三十九年(1700)六月十八日,赐翰林院检讨,臣范光宗。” 款属“临米芾书”,但以董书笔墨出之,可谓是康熙帝赐书和临摹米芾书作的一个范本。《临米芾书》纵98、横38 厘米,2010 年在北京保利秋拍中以201.6 万元拍出,每平尺均价约为61 万元。也就是说,近10 年康熙帝书法每平尺均价大都在50 ~120万元间成交。另有两件成交价在460 万元左右的康熙帝行书《杜甫诗》(图8)和行书《孟浩然诗》(图9),分别于2013 年春、秋拍拍出,每平尺均价在50 ~100万元间。然而,行书《孟浩然诗》转年在2014 年秋拍中以80 ~120 万元的超低估价推出时,反而没有买家看到其中的价值空间,仅以上次成交价的一半即230万元成交,每平尺均价降为27 万元,不禁让人感叹市场暗流角力的残酷。

所以,中国嘉德拍场中康熙帝书法成交价和每平尺均价是市场上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比如,香港苏富比2004 年秋拍中以216.39 万元拍出的康熙帝《临米芾行书五言诗》(图10),纵168、横47 厘米,在北京匡时2016 年秋拍中以估价600 ~800 万元上拍,最终成交价为690 万元,每平尺均价为97 万元。当然,拍卖市场上的成交价受市场环境、拍卖场地、买家实力和现场竞买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同一件拍品的成交价会不同,同一艺术家不同题材、尺幅作品的每平尺均价也会不同。比如,香港佳士得2012 年春拍推出的康熙帝《行书五言诗》(图11),纵133.5、横55 厘米,就只以255 万元成交,每平尺均价为38 万元。

附表 康熙帝书法近10 年重要拍品成交情况

图8 康熙 杜甫诗 立轴洒金笺水墨132×38.5 厘米中国嘉德2013 年春拍

图9 康熙 孟浩然诗 立轴纸本水墨纵165×57 厘米中国嘉德2013 年秋拍

图10 康熙 临米芾行书五言诗 立轴绢本水墨168×47 厘米香港苏富比2004 年秋拍

图11 康熙 行书五言诗 立轴纸本水墨133.5×55 厘米香港佳士得2012 年春拍

三、康熙帝笔下的“董风”

曾国藩说:“六祖一宗,集大成于康熙。雍、乾以降,英贤辈出,皆沐圣祖之教。”康熙可谓是一位英主,一生政绩斐然,光耀史册,当今无人不知其名。拍卖场上买家对康熙帝书法的追捧,最主要的是看重皇帝书法的稀缺性及其背后所附属的政治价值、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还有书法艺术价值。

关于康熙帝学书,史籍中有很多记载。康熙晚年帝自谓:“朕自幼好临池,每日写千余字,从无间断。凡古名人墨迹、石刻,无不细心临摹,积今三十余年,实亦性之所好。”他曾命刻《懋勤殿法帖》二十四卷,所收内容为内府收藏拓本及自夏禹以来至明代米万钟以前历代帝王和名人法书,同时还包括自己“御书”“御临”法帖。故宫博物院现藏的清代帝王像中有一幅立轴《康熙帝写字像》,描绘的是他左手按纸、右手提笔临习书法的神情。虽然现今无从考证画作背后的创作动机,但可以想到的是,他是专门为自己留下了写字的御容,表现出他对书法的独特爱好。在《懋勤殿法帖》中,康熙帝行书《临〈兰亭序〉帖》30 行,御跋12 行(图12),跋文为:“唐文皇嗜《兰亭帖》至竭万乘之力,多方以购之,又时抚善本,赐其臣僚,可谓勤矣,而卒无妨于治国理民之政。盖其纳谏受言,力行仁义,所图者大举。凡游艺之事,不足以累之,况寄心翰墨于几务之余,岂非前王之令轨哉。推考其时,贞观之风几与三代比隆,其仁心善政可施于后世者多矣。高山在望,景行行止,宁独于兰亭一事哉。”康熙帝把唐太宗喜好《兰亭帖》,寄心翰墨于几务之余,认为是“前王之令轨”,而与治国理民之政相联系,表达了对唐太宗的一片景仰之情,也生发出书法在规范思想文化方面的作用。康熙帝推重董其昌书法,亦不无此目的。他对董其昌书法的推崇,使清初书坛呈现出“帖学”兴盛、董书大行其道的局面。

图12 康熙 临兰亭序帖跋文

图14 康熙 雪梅诗 折扇故宫博物院藏

康熙帝遍临诸家法帖,尤其刻意临仿董其昌书法,据《石渠宝笈》著录的康熙帝270 件(套)书法作品中统计,临仿董其昌书法者多达36 件,占比13.33%。故宫博物院藏康熙帝《临董其昌书》,用笔提按有度,使转自如,字间、行间空阔有余,平易而淡远,是一件临董其昌书法的代表作(图13)。因此,他的书写喜好也直接影响和引领了当时的书风走向。薛帅杰在《康熙时期南书房侍从崇尚董其昌书法考论》一文中讲到,康熙时期众多南书房侍从崇尚董其昌书法,其中以沈荃、励杜讷、孙岳颁、高士奇、王鸿绪、查昇、陈奕禧、陈邦彦、张照为代表。一方面,南书房侍从作为皇帝近臣会引导皇帝对董其昌书法产生偏好;另一方面,一些官吏与士子投皇帝之所好,因为书法近似董其昌而入直南书房。

同时在《懋勤殿法帖》中,可见康熙帝临帖不拘于一家,他对二王、颜、柳、苏、黄、米、赵均用心追模,而对米芾、赵孟頫书法的临写颇见功力。故宫博物院藏蒋廷锡绘《梅雀图》、康熙帝书《雪梅诗》折扇,书法款属“临米芾元章”,即其早期临习的一件米芾书法,行笔规矩,见出赵书端庄流丽之态(图14)。杨丹霞在《试论清康熙帝书法的渊源、分期与影响》一文中指出,康熙帝喜欢米、赵二家书,应是米、赵的行书,因为在他的各种书法作品中临仿此二人与临董其昌的数量几乎持平。康熙帝前期行书也是以米、赵为宗,在40 岁后临董其昌书法的数量开始增多,其书风在骨法、运笔和笔墨韵味上开始与董其昌书法接近。老年康熙帝曾以自己的学书经历教导儿孙:“学书须临古人法帖,其用笔时轻重疏密,或徐或疾,各有体势。”可见康熙帝不仅以临摹古名帖为学书途径,而且为自己以后的书法创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图13 康熙 临董其昌书 立轴纸本水墨151.6×56.3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图15 康熙 广宁道中诗 立轴纸本水墨125.7×51.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图16 康熙 冰渡诗 立轴洒金笺水墨131.2×53.3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所以,在鉴藏康熙帝书法问题上,首要的一点是判断其书迹笔墨是否有董其昌书风,尤其是康熙帝笔下的“董风”。康熙四十四年(1705),他在临《董其昌书〈滕王阁序〉》后这样写道:“乙酉春,南巡舟中颇暇,朕最喜董,其字画秀润,特临《滕王阁》。”在他看来,董其昌书法高秀圆润,非诸家所能及,他还这样写道:“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微云卷舒,清风飘拂,尤得天然之趣……盖其生平多临摹阁帖,于《兰亭》《圣教序》能得其运腕之法,而转笔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其实,“高秀圆润”“微云卷舒,清风飘拂”“古劲藏锋”和“似拙实巧”等气息也正是康熙帝笔下所透露出来的笔墨特征。比如,故宫博物院藏康熙帝《赵北口诗》《广宁道中诗》(图15),布局紧凑,用笔从容自然,笔致清朗爽劲,大有董书风范。但康熙帝书法仍不完美,如故宫博物院藏《冰渡诗》似其临董其昌风格的书作,但“卓”“千”“半”“师”的竖画、“万”“安”的弯钩等笔画流畅爽利,而笔力不足(图16)。正如杨丹霞所说,康熙帝后期的书法虽然在结构、运笔上较以往更为沉稳,但总体水平并无太大的突破和飞跃,而年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则使书法中平添了老成的气度,形成了刚劲清健的风格。

综上,在艺术品拍卖市场日益成熟、稳定的当下,以心里最佳的每平尺均价购藏到一件康熙帝书法真品,仍然应该是收藏家们精思审慎的难点,而在艺术品收藏中增进学识,怡情雅兴,传递价值,允为藏家乐事。

猜你喜欢

董其昌成交价米芾
CULTURE
米芾拜石
用“心”写字
用“心”写字
苏宁易购推第二轮回购
董其昌的面具
拍行成绩单
八大山人一只鸟拍出1840万·13年前成交价仅121万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台北故宫猴年大展:董其昌书画特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