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延伸促进对外汉语教学效果的提升
2020-12-14迟炳烈
迟炳烈
摘 要:从国际上看,汉语学习已经成为世界性热点,而汉语教学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应该说,随着汉语热的日渐升温,汉语教育在之前的几十年里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绩,为今天的汉语教学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但是也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需要进一步完善的课题。如教学中片面重视语言结构系统和文字的学习掌握,而忽视与语言相关的文化渗透,因而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对汉语只停留在表面含义的掌握,而不能真正深入、准确把握汉语的表达和使用,不能真正起到沟通交流作用。
关键词:文化 延伸 对外汉语教学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15.017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文化意识,以恰当的文化信息辅助,促进学生对汉语语言的真正理解,提高留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效提高学习效果,是当今汉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内容的欠缺
语言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它与其所处的文化背景、文化观念、文化环境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因此,语言教学应该是以文化为依托、以语言为表现的一个系统体系。关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Sapir)在他的《语言》一书中就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因此语言教育不仅仅是字词语法的学习,还必须涉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开展对外汉语教育的几十年来,许多高校在教育教学中投入了很大精力、人力、物力,也取得了相应的成绩。近几年一些学校也在通过必修或选修方式逐步加大文化类课程的比例,但总体看,主要精力仍集中在对汉语言文字的学习上,对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还缺少足够的重视,以至于造成语言学习的表面化,学习内容与实际使用的能力脱节。很多留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并不能很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理论与实际不挂钩。另外,对于汉语语言与文化内容的教学比例缺乏科学系统、合理的设计规划。汉语不同于欧美语言,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赋予它极其丰厚复杂的文化内涵,套用欧美语言的教学方式难以完成汉语的学习。因此,如何在中华文化背景下将汉语语言学习和文化渗透有机结合起来,探讨出一条汉语学习的有效途径,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延伸的目标
众所周知,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到今天的语言。它承载着东方古国灿烂博大的文化与文明,以其独特的魅力走过五千年历史长河,并且在21世纪的今天继续展示出全新鲜活的生命力。近几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威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们有了学习汉语的要求,一方面是为了了解中国,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对汉语的学习,顺应国际经济政治发展趋势,为今后汉语的更广泛运用做好充足的准备。因此,帮助国外学生掌握使用汉语,顺利进行交流应该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如果说语言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文化教学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必要途径和有效手段,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实际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汉语的语言特点,更应该通过文化的延伸让学生感受到汉语以及中国语言文化的魅力,激发其汉语学习的兴趣,增强汉语学习的信心,营造良好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提高汉语学习的效率。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延伸的策略
1.在文化差异的比较中深化语言学习
就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而言,任何一种语言都生长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之中,语音、词汇、语法都无法脱离所产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以,一种语言的学习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的学习。一国的语言与文化是密切相关的,语言的使用受文化的影响,同一个语句或词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含义。这种文化差异包括语言差异、思维模式差异和价值观念差异等,因此,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必须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提高认知语言的能力,并通过文化差异的比较深化语言学习。如中西方姓名表达中,中国的姓/名排列顺序是先姓后名,而西方国家的顺序则为先名后姓。比如李小龙,姓是“李”,名是“小龙”;Harry Potter中Potter是姓,放在名Harry之后。而这种姓名的表达差异是源于两种文化的不同。中国文化重集体轻个人,强调整体为先,所以作为家族标识的姓氏在前,个人名字在后;而西方人注重以个人为中心,强调个人的尊严和价值。再比如“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老张”“老王”透着尊敬和亲热,“张老”“王老”更是尊崇有加。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
2.在文化实践中寓教于乐
对外汉语教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教学,可以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比如将影视教学引入教学活动中,在视觉、听觉背景下蕴含和传递丰富的文化信息,不仅可以让学生提高听觉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使学生更形象直观地置身于中国民族文化氛围中,了解社会状况、民族习惯、人文风情。如邓丽君的《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温婉的歌声、柔美的旋律、深情的歌词,加上歌后精彩的演唱,使学生沉浸其中,在感受音乐的美妙之中学习了很多语言。专题片《故宫》,既蕴含了丰富的多层面文化背景,又集中代表了中国文化,所以,在强烈的视觉震撼中,学生对“皇帝、宫殿、对称、广场”,甚至“登基、朝代、权力、天子、等级”等都有了直观认识,并且迅速记住和使用。
与此同时,也可以通过组织文化参观,打破传统课堂界限,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在实际生活中感受了解中国文化积淀与民俗民风。比如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一些文化景观,如历史遗迹、文化景点、名人名物、博物展览、农家小院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离开了课堂进入中国人的生活环境,在日常交往中不仅可以提高汉语的语言水平和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且可以切身体会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魅力。这些被直接感知到的知识,学生会铭记于心,从而加强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这是将书本知识结合实际的重要途径之一。
3.在文化参与中调动学习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课程安排,选取一些比较简单又带有经典性、代表性的故事片段组织学生演出。比如将《梁祝》几个重要情节简化为一个简练剧本,由学生自己阅读故事、分析剧本,然后自己选出导演、演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后在班里演出,之后在联欢晚会中演出。演出效果非常好,很受学生的喜欢。这种文化表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在不同的角色扮演中得到锻炼,加强语言组织能力,以一个新的角度理解中国文化,同时获得智力上、情感上和身体上的挑战和刺激。并且,由文化表演获得的学习成果往往是综合的、全面的。
总之,由于语言与文化密切而不可分割的关系,加强文化的渗透,可以强化留学生对汉语的理解掌握,提高汉语表达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在重视将文化教学引入对外汉语教学时,我们也应注意把握好尺度,不要喧宾夺主“把语言课讲成文化课”,不夸大文化因素的作用。同时也要根据学生汉语程度适当加入文化内容并在循序渐进中构成一个语言与文化相互交融的体系。
参考文献:
[1] 邵敬敏《关于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反思》,《语言文字应用》1992年第2期。
[2] 乔托·卡努杜《第七艺术宣言》,《第七艺术新闻》1911年。
[3] 廖智宏《对外汉语教学文化的导入》,《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2期。
[4] 胡明揚《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