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文化与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
2020-12-14田裕平
田裕平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沉淀数千年,是语文教学之中不可多得的宝藏,与中职语文教学相融合,更是让千百年来的文化精粹融入语文课堂之中,带领学生学习带有精神张力的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其在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塑造人格,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良好教学方式。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社会对中职语文教学内容的深度、宽度、高度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在中职语文教材中加入更多的人文素养、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等元素,来培养一批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思想道德、文化内涵等的优秀人才,从而实现社会主义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这一雄伟目标。笔者将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入手,对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的可行性及相关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传统文化 中职语文教学 融合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15.016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有效融合,成为当代社会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在中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继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并将传统文化教育积极融入日常的授课过程中,这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当代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期待和渴求。在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他们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构建出符合时代需要的价值观、人生观。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应将传统文化教育有机地融合到日常的授课中,积极引导学生了解、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的目的。
一、深挖教材,并与传统文化融合
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教学资源,与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并驾齐驱,起到塑造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德育功能。中职学生处在高中同等阶段,正好是性格塑造、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培养的最好阶段,通过良好的德育引导,能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格与“三观”。传统文化也并不是一概而论地教给学生,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应当将传统文化中好的一面展现给学生,将不好的、有时代局限性的传统文化进行相应的批判,让学生们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语文教学在中职阶段承担了很大一部分的德育属性,除了正常的知识教学之外,对这些即将要走上社会、从事技术工作的学生来说,德育教学往往意味着今后数十年学生的生活和工作的态度、方向、认识等,利用传统文化当中的优势属性,用平易近人的方式让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感召,让学生能够从语文课堂中学会规划生活、认识生活。
知识是一座宝库,而实践是开启宝库的钥匙。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学会深挖教材,将教材中的优秀文章进行分析讲解。中职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笔优美、情真意切、富于哲理的文章,这也要求教师应当以教材为依托,结合自身的知识储备,将深藏于文章中的精髓发掘并传递给学生。中职语文教师不仅要将教材表面的知识点进行分析、讲解,更要善于发掘课文中的隐藏内涵,使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目的。教师只有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咀嚼教材文章的更深层含义,才能让学生感悟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教师在进行《故都的秋》教学时,可以通过对相关词句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将其中“故都之恋,故国之恋”等思想进行提取,并组织学生进行相关思想拓展。再如教师在进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时,可以结合马克思的生平、著作和历史贡献,引导学生进行人生规划,让学生思考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又比如教师在进行《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时,可以唤醒学生对家国情怀、仁义道德的思考,让学生在未来面对艰难抉择时,明白什么是对的。教师通过类似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文化与中职语文教育之间的间隙,为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文化进入语文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了解作者,使文化与作品相融
中职语文的教材内容是由教育部专家层层筛选得到的,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教材中的文章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符合学生成长的作品。每篇作品必定都饱含特定的文化背景或时代基调,教师在对文章进行讲解时,要注意深挖其中的传统文化痕迹。教材中那些或华美、或质朴的词句都是在当时某些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诞生的,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应细品其中的内涵。因此,笔者认为若要将传统文化与中职语文教育进行有机融合,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穿过时间的河流,走到文章所描绘的背景年代,再从中体会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精神内涵、文化信仰等,想来必将别有风味。所谓文章背景,不仅包括作者生活的历史社会背景,还包括作者一步步的成长经历等。只有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所经历的事件,才能更好地从背景出发,理解文章本身所蕴含的魅力。只有这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和理解程度才会变得更高,才能从整体上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例如,在进行《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学时,教师可通过信息技术等手段查找蔡元培先生的相关资料,并在课上对学生进行介绍。只有学生更好地了解蔡元培先生所在的时代背景和生平经历,才能更好地理解其文章中“兼容并包”的思想。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作者,才能真正理解其作品,并对其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有所领悟。
三、穿插民俗,并與传统文化相融
传统民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表现形式之一,在我国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教师除了日常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书本知识的教育,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带到不同地区,感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教师带领学生亲身参与到不同类型的民俗文化中,使学生能够从视觉、触觉、味觉等多方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只有让学生充分了解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才能有效达成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的目的。例如,教师可以在周末组织学生寻找所在城市的名人故居、历史事件遗址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到传统文化中,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对相应的传统文化进行更加直观、深入地了解,从而让学生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快乐成长。
四、引导阅读,开展传统文化活动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进行,课外阅读在中职语文教学里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笔者提议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中心的课外阅读活动,活动不限主题、不限形式,旨在提升学生课外阅读量,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徜徉在传统文化的海洋里。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还能在每次阅读中感受到与文章作者的思维碰撞,并对文章作者的所处时代、个人经历、思想感情有更深入的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只有通过不断阅读,学生才能从只是理解字面意义,转变为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精神内涵,从而实现传统文化与中职语文教育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只有充分理解中职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内核,才能实现学生与传统文化的思维碰撞。在职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探究其中的传统文化属性,这样才能将传统文化与中职语文教育充分融合,实现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伟大目标。只有学生真正爱上传统文化、爱上语文学习,才能有效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伟大复兴。语文科目在中职教育中的有效开展,无法离开传统文化对语文教学的支持。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无法离开语文教学的大力引导。通过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能够帮助学生深入思考自身的思想内涵,从人生未来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健全的人格素养,完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参考文献:
[1] 杨生栋、孔德凤《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现状及其成因探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年第1期。
[2] 卢连青《对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年第12期。
[3] 眭婧敏《高职语文教学融合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
[4] 李彦军《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科技资讯》2020年第7期。
[5] 金彦彤《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职语文教学的融合》,《才智》202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