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语文的“实践性”运用至古诗文教学中
2020-12-14吴长庆
吴长庆
摘 要:“工具性”是语文学科除“人文性”之外的第二属性,也即,语文除却具有对人的人文修养培育作用之外,还作为一项工具可被也当被运用于实践活动中,这便是语文“实践性”的由来。而当此“实践性”遇上“古诗文教学”,组构成“基于语文‘实践性’的古诗文教学”话题,便可衍生出从文化活动、生活运用两个角度进行的古诗文教学新思路。文本即是对此两个角度下的古诗文具体教学形式做出的详细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 实践性 古诗文教学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15.004
一、古诗文与文化——诵读活动创新化,促文化感知与能力提升
向外展观,古诗文是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基于此,以语文“实践性”为依据,则可衍生出“文化活动”此一古诗文教学思路来。更具体而言,便是对古诗文的整体展现活动,“诵读活动”则为此类活动的代表,因为其契合当下的“经典诵读”教育浪潮。但这里的“诵读活动设计”当具有创新意识,以规避单纯的诵读、而以对“活动”、对“实践”之“深化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各方面(意义、意境、情感、形式、语言等)文化感知和理解”“培养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核心素养下的语言能力、思维和审美能力等)”的作用充分发挥为目的。如,在每一周,我都会留有一节语文课来组织同学们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具体的活动方式为:效仿诗歌庭院雅集类文化综艺节目《邻家诗话》——一组同学为一节诵读课的“主力军”,其围坐在教室前面位置,依循在课前的充分准备,进行对诗歌,如《石灰吟》的各方面的探讨:“石灰石”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吟”石灰石?作者在“吟”石灰石的什么?作者是在單纯地吟“石灰石”吗?作者的“石灰石”情操和他日后的经历有什么关联……其余同学们也在这种新颖的形式、认真地倾听和思考中走入了诗歌情境,而亦会对古诗产生深刻理解。继之此,组内同学则轮番邀请“观众”同学进行协同的古诗吟诵和交互的读感表达……与此同时,在课外,我还会让同学们每日制作“诵读积累卡”,卡片形式由同学们依据喜好自由决定,但需每日在“欢乐诵古诗文诵读”群中展示自己的积累卡,我则挑选优秀的积累卡进行集中表彰和成册装订……如此,同学们对于古诗文的文化感知、听说读写的能力、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的素养亦皆会得到逐步的提升。
二、古诗文与生活——情景再现与对诗,促表情达意与情怀培育
向内回溯,古诗文是生活的承载和写照,基于此,以语文“实践性”为依据,则可衍生出“生活运用”此另一古诗文教学思路来。更具体而言,便是对古诗文生活情景的再现、对生活情景和诗文语句的对照,以促学生学会运用古诗文在生活中进行情意表达,同时依此得以加深其对古诗文人文内涵的感怀、培育其人文情怀。但在“生活情景再现”的话题上,由于古诗文所涉及情景的多样性,如,多样的节日情景、多样的自然景色或景物情景、多样的人文情景等,具体的“再现”方式则可为真实再现、多媒体虚拟再现、创造情境再现等。如,在对每一篇古诗文的教学过程中,我皆会通过上述再现方式向同学们再现古诗文情景,如对于《宿建德江》一诗的情景,基于真实地观看“日暮烟渚、旷野低树、江清月近”图景的条件的不具备,我则利用多媒体对此情景进行图画形式的展现,以使学生生成“哪一句诗匹配哪一句文”的印象。继之此,在每周一次的以“古诗文和生活”为主题的“对诗”活动中,我则利用多媒体向同学们依次展现一幅幅的画、一段段的视频,同学们则根据图画视频所呈图景进行诗文表达。如,由“儿童追蝶图”触发学生惬意、美好的情感,再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承载、表达此情感。由此,则可知,此“情景—诗文”的过程是作者创作诗文的过程,亦是学生“以物迁情、由情发辞”的过程,而将在深化其诗文理解、提升其文字感知力的同时,深化其人文感怀、提升其用古诗文表达生活情感的能力。
总之,基于语文“实践性”,从文化活动、生活运用此两个角度进行的古诗文教学是真正契合学生学习兴趣和规律、契合古诗文教育初衷及语文学科本质的,应当在古诗文教学教研中得到切实落实和更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秦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策略分析》,《作文成功之路(中)》2016年第11期。
[2]刘宗建、张焕芹《小学语文实践性教学的创新实践》,《中华少年》2019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