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术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
2020-12-14刘辉
刘辉
摘 要: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相关教师越来越关注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融合,以此为促进学生美术素养和人文素质的有效提升而提供必要的条件。在实践的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小学美术教学的特点,然后充分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融合相对应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开展融合式的教育,这样才能体现出应有的融合效果。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美术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策略等相关内容,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为提升小学生的美术素养和综合素质而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美术教学 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融合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29.025
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在其中包含着特别丰富的文化内容,对于各民族的发展和思想等一系列相关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直接影响,尤其是针对美术教育而言,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为其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源和思想指引。针对小学美术教学而言,需要充分融合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内容,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升美术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美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显著提升提供基本的条件。美术教学是针对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传承和实践的重要手段,对于民族文化进行弘扬和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美术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互相融合的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度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在思想层面高度关注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内容,对其积极作用和深远价值要有明确的认知,学校相关方面和美术教师要进一步加深对民族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知程度,要充分认识到,不仅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过程重要,从根本上深入融合和渗透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内容,在方式和模式等相关方面,都要不断地创新和改进,在充分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创新和发展,把小学美术课堂教育作为重要载体,充分融入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使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进而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和探究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具备应有的自主意识,自主学习,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学习和渗透,使学生的美术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为传承传统民族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实践主体。
二、要引导学生充分具备民族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保护意识
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过程中,要确保学生能够有正确的思想指引,在接受多元化意识形态和文化思潮的洗礼之下,可以更加积极有效地珍惜和认可自身的民族文化,对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有深刻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可以包容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和风土人情等等,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间文化形式进行更有效的保护和发展。针对这样的情况,在小学的美术新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就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施乡土民间“美术主题文化”校本课程,确保相关课程体现出不同地区的个性化特色和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有自身的独一无二的特征,这样才能使不同民族的学生都能够具备应有的民族自豪感和传统文化认知程度。同时对于相应的民族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进一步把握其内在的底蕴和深厚的内涵,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摸索和创新完善,结合现代美术技法或者教学模式而对其进行创新和优化,使其呈现出创新发展效果。只有通过这样的思想引导,使学生具备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和创新发展意识,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体现出美术教学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融合,进而为达成相对应的美术教学要求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目标而提供必要的前提。
三、在美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针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内涵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认知
在小学的美术教学过程中,着重做好美术作品的鉴赏和评价工作,也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在日常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就需要高度关注美术作品的鉴赏,做好认知的引导工作,在整个过程中都要进一步有效融入和传授民族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使学生掌握相对应的文化知识和深刻的内涵。美术教师本身要具备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素养,在美术教学能力方面有显著的提升,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从全方位、多角度针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深入的介绍和讲解,对于现有教材和本地课程的相关传统文化知识都要有深入的了解,进行科学合理的补充和拓展,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导和传授,对于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有更加良好的学习效果,在认知深度方面能够进一步提升,使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特色有深入的掌握和认知,并且在鉴赏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明确作品的核心内涵和独特特点,这样才能呈现出良好的传统文化传承性和美术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小学高年级的美术教学过程中,要着重把握好教材的相关内容,针对教材中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插画进行渗透和讲解,充分融合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内容。例如,在四年级上册《材质的美》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其教学目标是确保学生能够针对古代陶瓷艺术和陶瓷艺术的特点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认知,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器皿的外形、纹饰以及釉色等等一系列相关内容,进而充分掌握陶瓷艺术的相关制作方法等等。在针对陶瓷艺术进行欣赏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于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民族发展历史进行充分的了解,进一步明确中国陶瓷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中所占的地位和做出的巨大贡献,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知程度,从而在内心生出文化自信。
四、更加关注美术实践教学的相关内容,使学生能够具备创造美的能力
在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不能只是局限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进行理论的灌输式的教学,无法提升学生的美学意识和创造能力,因此要着重关注美术实践教学的相关内容,确保学生走入实践中,通过实际的作品体现学生对于美的创造和感悟,从根本上提升其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例如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置多种类型的美学实践教学课程,可以通过叠纸、手工剪纸等相关的实践形式。在美术实践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够把相应的美术理论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切实有效的应用,使两者充分融合,体现出美术课程实践方面的教学价值和意义。例如,三年级第五册有一节美术课程为《红色的画》,红色代表的意义特别深远,通常情況下代表中国的喜悦和丰收,因此也叫中国红。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场景会应用红色,例如,红灯笼,红蜡烛,红剪纸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对于相关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掌握,指导学生进行相对应的绘画和剪纸等等,以此提高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充分体现出美术教学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效果。
五、通过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升华美术教学的作用和价值
在针对美术教学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进行融合的过程中,要通过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升华美术教学的作用,使其呈现出更为深远的价值,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美术教学的根本所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单纯地追求技巧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也不是以培养美术专门人才作为目的,而是通过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入教育和培养,使学生具备应有的观察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对其智力进行有效的开发,同时使其具备健全完善的人格,具备创造力、想象力,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提升美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把传统文化作为肥沃的无穷无尽的源泉,吸收营养,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和传承,从而使民族传统文化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弘扬和创新发展。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能够充分看出,在当前的美术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深入广泛地融合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内容,这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同时更是有效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必然途径。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针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利用,让学生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更有兴趣融入进去,学会自主探究,以此使小学生能够真正意义上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主体。
参考文献:
[1] 曹艳 《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学的研究》,《小学教学研究》2016年第8期。
[2] 张零一 《试论中原民族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魅力中国》2014年第5期。
[3] 刘天伟《论美术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0年第1期。